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时期广州东山地区的居住规划和道路网络

民国时期广州东山地区的居住规划和道路网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山地区南北向的主要交通也是两条: 其一, 平行于东濠涌, 经永胜街、荣华里、 北横街, 北至北校场。街巷的形成说明城外东山地区的城市功能日益丰富, 居住人口日益增多, 居住功能开始出现。当时的居住形式主要以“竹筒屋” 住宅为主, 这种民居多呈纵长方形, 鳞次栉比的排列在狭长的街巷两旁,其进深大、 单开间, 形如“竹筒”。

民国时期广州东山地区的居住规划和道路网络

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 羊城澄天阁点石书局镌印的《粤东省城图》可以清楚地看到, 从市中心到东山有两条主要通道: 其一, 由大东门向东行,经东较场, 从北面经过山川坛、 普济院、 永胜寺, 过百子冈、 马棚冈, 绕木棉冈, 便抵东山寺前; 其二, 出小东门, 东华东路, 直达龟冈山脚, 经三角市、兴仁里、 元运街、 三拱门(东川路东华路交叉点) 直过前鉴街、 紫来街。 这两条通道也是当时东山最主要的东西向道路。

东山地区南北向的主要交通也是两条: 其一, 平行于东濠涌, 经永胜街、荣华里、 北横街, 北至北校场。 当时这一带的三角市、 糙米栏和永安桥附近是重要的商业区之一; 其二, 从三拱门出发, 从东侧经永胜寺, 直通燕塘, 北抵白云山, 这条主干道据推断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12]建成的。

除上述主干道以外, 东濠涌沿岸及大沙头以北地区陆续形成了一些支路网,同治《番禺县志·舆地略》 载东门外街仅十九条, 而《舆图·舆属图》 载东门外街颇多, 大致包括正东门大街、 北横街、 线香街(荣华街)、 东贤里、 文明里、 仁秀里、 兴仁里、 紫来里、 前鉴街、 元运里等等, 这些街巷两旁居屋成铺,多是经营手工业的作坊店铺。 街巷的形成说明城外东山地区的城市功能日益丰富, 居住人口日益增多, 居住功能开始出现。 当时的居住形式主要以“竹筒屋” 住宅为主, 这种民居多呈纵长方形, 鳞次栉比的排列在狭长的街巷两旁,其进深大、 单开间, 形如“竹筒”。 由于墙壁紧贴邻户或是共用墙面, 不能开窗, 多是通过建筑内部加开天井、 天窗、 明瓦的方法采光。(www.xing528.com)

从黄佛颐编纂的《广州城坊志》 可以大致推断当时这些街道周边的建设情况, 主要是官员家族的祠堂和别院。 正东门大街两侧主要是官员家族的祠堂,建有李威勤祠[13], 在其左面为牛公偶憩祠、 刘氏先祠等; 仁寿里则是文康祠和穆侯祠的所在地; 线香街(荣华街) 建有“感旧园”, 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 梁鼎芬[14]为祀其舅翰林院编修张鼎华而建, “园中池台花竹, 雅邃幽妍”[15];元运街在明代是大学士陈子壮修筑的园林洛墅, “文忠里居广筑精舍, 后池为湖, 斜跨弓桥, 置画坊于中”[16]。 清以后, 亭池荒芜, 康熙初年, 镶黄旗参领王之蛟将该处作为别业, 大修亭馆, 并成为岭南诗人的诗社。 东皋则是陈子壮的堂兄陈子履修建的名园, 位于“东郊外, 探花桥西”[17], “池亭楼阁山林陇亩悉具, 为一时名园”[18], “东北揖镇海楼、 粤秀山之胜。 依山委折”[19], 明亡以后逐步衰败荒芜, 康熙时, “驻防镶黄旗参领王之蛟建复。 于左右筑书社”[20]

《广州城坊志》 还记载了东濠涌上建设的桥梁, 例如, “延寿桥, 在城东濠”, “和平桥、 水北桥、 老隆桥、 均木桥, 在城东河边, 惠州船户建”, “水母桥, 在城东。 白沙湖桥, 在大东门外, 此两桥俱乾隆二年(1737 年) 鄂总督疏请动巷修理”。 这些跨河而建的桥梁因名字变更, 已很难确定当时准确的位置,但仍可以推断出, 当时东濠沿岸得水陆交通之便利已逐步成为繁华的商业街市,跨越东濠阻隔, 往返于城内外的居民增加, 小东门附近、 东濠以东的地区几乎就是城内新城商业街市的延伸, 例如, 清代诗人张维屏曾记载永安桥街市的酒家十分出名。[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