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殖民时期加尔各答城市形态及建筑演变

印度殖民时期加尔各答城市形态及建筑演变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尔各答是港口城市中最晚建立的,腹地涵盖了富饶、人口众多的孟加拉邦甚至整个印度北部地区。1773年,加尔各答市成为东印度公司在南亚次大陆行政首府。加尔各答城区在旧城堡的附近重建起来了。在加尔各答市内及周边地区增添了大量的黄麻工厂。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口增长使得加尔各答成为当时印度最大的都市。1901年的人口普查记录加尔各答市区及周边的人口达到了约84.8万。

印度殖民时期加尔各答城市形态及建筑演变

加尔各答是港口城市中最晚建立的,腹地涵盖了富饶、人口众多的孟加拉邦甚至整个印度北部地区。作为早年英国人在印度雄图霸业的发源地,加尔各答渐渐发展成为三个港口城市中最大的一个。城市基地位于的胡格利河(Hooghly)河边,尽管需要通过90英里长的河道与孟加拉湾相连,但后期这一选址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15]

1686—1689年期间,英国人的工厂主要集中在苏塔纳提(Sutanati),这里发展成当地一个重要的纱线原棉市场。后来苏塔纳提渐渐被遗弃了,另外一个工厂区在加尔各答设立,并在18世纪末发展迅速。威廉堡建在一个被称为红罐的水库旁边,用来容纳商人们和他们的货物(图2-24、图2-25)。在它周围出现一个由砖泥房子组成的住宅小镇,最初这里由一个木栅栏防御墙保护着。公司从莫卧儿帝国统治者那里租用了胡格利河东岸一片大约2英里宽、2英里长的土地,包括戈宾德布尔(Gobindpur)、加尔各答、苏塔纳提村镇的土地。为抵抗马拉地人骑兵的入侵,1742年一个具有防御性的壕沟被修建起来,并据此限定了这些村镇北部及东部的边界范围。加上城市环路和托利(Tolly)河,共同构成了加尔各答的原始雏形范围(图2-26)[16]

图2-24 加尔各答威廉堡油画

图2-25 加尔各答威廉堡平面示意图(1844)

1757年普拉西战役的胜利使得英国人拥有了孟加拉邦,并逐步扩张至整个恒河平原。1773年,加尔各答市成为东印度公司在南亚次大陆行政首府。1757年威廉堡遭受了围攻,防御性略显不足,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堡垒和一个2平方英里大小的被称为练兵场的开放空地。加尔各答城区在旧城堡的附近重建起来了。在红罐旁边竖立起了海关大厦、仓库、公司、初级合伙人和员工的住宅、法院市政厅教堂等等。水池(Tank)广场,后命名达尔豪西广场,慢慢发展成为英国人所有商务活动的中心。1803年一个壮丽的政府大楼在开放空地前建立起来了,它成为东印度公司的行政总部。新威廉堡则只剩下了军事指挥和战略防御两个功能。其他的军队驻扎在距城堡北部大约8英里巴拉格布尔(Barrackpore)宿营地。英国人在18世纪最后的几十年里开启了郊区化的进程。最富裕的英国阶层将相当规模的房子都建在一些边远的农村地区。

到19世纪80年代,达尔豪西广场成为加尔各答整个城市的中央商务区。19世纪的头几十年乔林基(Chowringhee)和练兵场北侧及东侧的街道已经成为上流社会购物和社交活动的场所。作为具有休闲性质的资产,练兵场后来又不断扩建增加了一些花园、滨水散步道、马术训练道和一个赛马场。

加尔各答的印度扇区包括了环路范围内三分之二的面积和五分之四的人口[17]。印度人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巴拉(Burra)集市或大市场。这里毗邻河道,位于水池广场北侧,是零售及批发的复合体。最初这里的企业家主要是孟加拉布料商人和高利贷者,但在19世纪他们逐渐被印度北部商人取代。黄麻作为这个城市最主要的出口货物,高峰时期有大量的临时工被雇佣来从事这个行业[18]。他们及他们的雇主大都讲北印度语或者乌尔都语,所以印度斯坦语成了商务语言而不是孟加拉语。另一个可识别的群体生态区(Socioecological)位于印度区和欧洲区之间。它反映了这个城市里英裔印度人、葡萄牙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帕西人、中国人和希腊人等等在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的中间角色。

图2-26 1911年的加尔各答 (www.xing528.com)

图2-27 1911年加尔各答的人口密度分布

1850年前后的工业革命以及铁路的出现使得出口流量大幅上升。在加尔各答市内及周边地区增添了大量的黄麻工厂。从1859年开始,豪拉周边新建了许多黄麻纺织厂,这里位于加尔各答河对岸,附近就是铁路干线的终点站。19世纪90年代,这里的航运码头设施逐步改善,例如位于加尔各答下游2英里的基德波尔(Kidderpore)码头工程建成。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口增长使得加尔各答成为当时印度最大的都市。1901年的人口普查记录加尔各答市区及周边的人口达到了约84.8万。

20世纪初期加尔各答的城市空间模式有着过去强烈的历史印记(图2-27)。一些城市空间:达尔豪西广场周边的中央商务区、威廉堡、练兵场及相邻的欧洲精英们的住宅区乔林基,由英国殖民者占据着。1911年中央商务区的人口密度大约每英亩50人,在乔林基还不到每英亩40人[19]。相反,印度住宅区人口密度很高,巴拉集市的人口密度大约每英亩280人。印度区的整个北部和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人口密度从每英亩125人到每英亩200多人的高密度带。在1911年,讲英语的居民和基督徒在加尔各答殖民地区的分布是十分明显的(图2-28、图2-29)。1911年的人口普查统计提供了位于中央商务区及练兵场的东部的中间群体生态区的唯一依据。该区与主居民区接壤,吸引了讲英语的居民、本土基督徒及欧亚混血等。巴里古吉(Ballygunge)和阿利波尔(Alipore)则被欧洲区和混合住宅区不断吞并。其他周边的地方基本由孟加拉人占据着,人口密度相对较适中或较低,这是就业、收入及住房等各种不利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

图2-28 1911年加尔各答母语为英语者分布

图2-29 1911年加尔各答的基督徒分布

达尔豪西广场的土地利用性质几乎都是商业金融服务和政府行政办公等。欧式建筑生活方式创建了一个比印度其他城市更像伦敦的城市,这里人文气息浓厚,环境和谐优雅。零售店、餐馆、剧院、独家俱乐部及其他欧式休闲建筑主要坐落在朝南通往乔林基的大街上。在加尔各答城南首次设置了市政污水系统、供水系统、街道铺面、街道照明、有轨电车等等,这些市政设施后来也逐渐扩展至印度区。

工业企业一开始是在英国资本和管理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但在殖民后期越来越多的企业则由印度人在经营,并且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黄金期。可是加尔各答并没有足够的城市空间容纳这些大型建筑物,于是胡格利河东岸的豪拉市便成为最佳候补地点,这里有连接着印度北部、中部以及南部的铁路干线和各自的终端站点。豪拉市的制造业发展迅速,种类繁多,涵盖了食品加工、黄麻纺织、化工造船、重型钢板制造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