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速铁路软弱围岩隧道卸荷方法实现

高速铁路软弱围岩隧道卸荷方法实现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不考虑初始地应力的情况下进行有限元分析,将由此得到的围岩位移作为由于工程开挖卸载产生的岩体位移,由此得到的应力场与初始应力场叠加即为开挖后的应力场。初卸荷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初始应力阶段为初始地应力状态;在阶段隧洞的开挖引起开挖边界上的释放节点荷载f1i=(1-α)(-fi),其中α为荷载释放率。图7-4“施加虚拟支撑力逐步释放法”隧道施工过程模拟示意图

高速铁路软弱围岩隧道卸荷方法实现

正确模拟围岩的卸载过程是地下工程数值模拟的一个重要课题。开挖卸荷之前,沿开挖边界上的各点都处于一定的初始应力状态,开挖使这些边界的应力解除(卸荷),从而引起围岩变形和应力场的变化(韩会民,2005)。对上述过程的模拟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邓肯(J.M.Duncan)等人提出的“反转应力释放法”和“地应力自动释放法”。

图7-3 反转应力释放法

“反转应力释放法”(图7-3)是把沿开挖边界上的初始地应力反向后转换成等价的“释放荷载”,施加于开挖边界。在不考虑初始地应力的情况下进行有限元分析,将由此得到的围岩位移作为由于工程开挖卸载产生的岩体位移,由此得到的应力场与初始应力场叠加即为开挖后的应力场。对一般的隧道工程,“反转应力释放法”可以方便地模拟施工过程,对每一步开挖,只需在计算开挖边界释放荷载的同时,把这一步被挖出部分的单元改变为“空单元”,即令其弹性模量E=0即可。此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应力反转时释放荷载的计算困难,对大型的地下工程,如连拱隧道、地铁车站,由于施工工序繁多,应力场需多次叠加,使得分析过程过于复杂。进行弹塑性分析时,由于应力场需要叠加,对围岩的屈服判断需要做特殊处理,增加了分析的复杂度,降低了分析的准确性。(www.xing528.com)

“地应力自动释放法”则认为洞室的开挖打破了开挖边界上各点初始的应力平衡状态,开挖边界上的节点受力不平衡,为获得新的力学平衡,围岩就要产生相应的变形,引起应力的重分布,从而直接得到开挖围岩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分部开挖时,对于每一部开挖,将这一部分被挖出的单元变为空单元,即在开挖边界产生了新的力学边界条件。然后直接进行计算就可得到此工况开挖后的结果,接着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下一部的开挖分析。“地应力自动释放法”更符合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重分布的真实过程,反映了开挖后围岩卸载的机理,可以实现连续性开挖分析,它不需人为地计算释放荷载,不需要进行应力叠加。对于弹塑性分析计算只需建立弹塑性模型,其余计算过程同线弹性,不需要做任何特殊处理,就可以实现连续性开挖。

“施加虚拟支撑力逐步释放法”是在“地应力自动释放法”的基础上,通过在开挖边界施加虚拟支撑力的方法,来模拟围岩的逐步卸载(图7-4)。初卸荷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初始应力阶段(a)为初始地应力状态;在阶段(b)隧洞的开挖引起开挖边界上的释放节点荷载f1i=(1-α)(-fi),其中α为荷载释放率。为实现这一过程,在初始应力场中挖去隧洞单元的同时,在开挖边界上各相应节点施加虚拟支撑力p1i=(1-α1)(-fi),则产生新的载荷边界条件,继续进行计算,就直接得到开挖后围岩的位移场和应力场;在阶段(c)初期支护施作后,又有一部分的节点荷载f2i2fi被释放,这时只需将虚拟支撑力减小为p2i=(1-α12)(-fi),继续进行计算即得到初期支护后围岩和支护的位移和应力;在阶段(d)二次衬砌施作后,剩余的节点载荷被完全释放,这时只需去除虚拟支撑力,继续计算,就可得到最终竣工后围岩和衬砌的位移和应力。“施加虚拟支撑力逐步释放法”对隧道施工过程的模拟连续进行,不需要应力和位移的叠加,使得分析过程更为简单,也更符合施工实际。

图7-4 “施加虚拟支撑力逐步释放法”隧道施工过程模拟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