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二五华东地区地质调查取得新成果

十二五华东地区地质调查取得新成果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步形成了1∶5万深部地质矿产调查的方法技术。长期以来对其研究较为薄弱。

十二五华东地区地质调查取得新成果

1.建立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找矿数据平台

完成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区域地质资料数据库和5个重点勘查区(庐枞、宁芜、铜陵、九瑞、鄂东南)地质、矿产、物探、化探数据库。建立了安徽庐江泥河铁矿等5个实测模型,庐枞、九瑞、鄂东南、铜陵、宁芜5个重点勘查区的物性、区域成矿模型和深部物探方法等分析,提出了玢岩型铁矿、矽卡岩型铁铜矿、斑岩型铜矿、热液型铁铜矿等深部矿勘查找矿方法组合及工作流程,以及5个重点勘查区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

2.完善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岩浆活动的时空格架

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岩浆岩成岩成矿时空格架划分为5个阶段:①148~133Ma,中酸性钙碱性岩浆活动,形成矽卡岩-斑岩型铜、铁、金(钼)矿床,主要发育在鄂东南、九瑞、铜陵和安庆地区等隆起区;②135~126Ma,橄榄安粗质岩浆活动,形成玢岩型铁矿床和热液脉型铜、金矿床,发育在金牛、庐枞、繁昌、宁芜、溧水火山盆地内;③130~123Ma,A型花岗岩浆活动,出现铀、金矿化,既可发育于隆起区,又可产出于凹陷区,也包括蒋庙和阳湖塘产出的富钠质基性侵入岩;④109~102Ma中酸性—碱性岩浆活动,形成铜多金属矿床,发育在宁镇地区,包括安基山、高资、新桥、石马、麒麟门、徐湾、雷巷等闪长岩-二长岩-花岗岩体;⑤95Ma左右,酸性岩浆活动(如沙溪东顾山黑云母花岗岩),出现钨、钼矿化。

3.创新了成矿模式与深部找矿方法技术组合

在九瑞地区提出了广义矽卡岩型“多元多位一体”成矿模式(图14-1),大量的铜硫矿液沿接触带迁移上升,沿接触带、层间破碎带、岩体裂隙带以交代和充填形式,形成以矽卡岩型为主,兼有块状硫化物型和斑岩型3种类型铜矿围绕岩体的“三位一体”铜矿床。鄂东南、庐枞、铜陵、宁芜和宁镇矿集区同样也进一步完善了成矿模式。

图14-1 江西省九江城门山铜硫铁矿床广义矽卡岩型“多元多位一体”成矿模式图(据《赣北地区铜金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研究与靶区优选》修改)

1.花岗闪长斑岩;2.石英斑岩;3.围岩蚀变带界线;4.矿液运移方向;5.斑岩型矿床;6.矽卡岩型矿床;7.层控型矿床。①斑岩型钼矿;②斑岩型铜矿;③矽卡岩型铜矿;④层控块状硫化物铜矿;⑤层状硫化物型铜矿。Ⅰ.钾化—硅化带;Ⅱ.硅化—黏土化带;Ⅲ.矽卡岩带;Ⅳ.矽卡岩化大理岩带;Ⅴ.大理岩化带;Ⅵ.硅化—绢云母化带

在成矿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鄂东南、九瑞、庐枞、铜陵、宁芜重点勘查区的地层-物性综合柱,并根据深部矿勘查实践,提出了深部玢岩铁矿找矿方法组合及工作流程,深部斑岩铜矿、层控热液型铁矿铜矿找矿方法组合及工作流程,鄂东南、九瑞、庐枞、铜陵、宁芜重点勘查区深部矿勘查方法技术组合。

4.深部矿产调查方法技术实践取得进展

开创性地开展了重要矿集区综合地球物理立体地质填图示范(深部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至2015年,已构建了九瑞、宁芜、繁昌、庐枞、铜陵等试验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图14-2)。为开拓长江中下游“第二找矿空间”提供了方法技术支撑。初步形成了1∶5万深部地质矿产调查的方法技术。

5.初步总结了浅覆盖区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技术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安徽滁县-江苏盱眙地区和宣郎广地区均为重要的找矿新区,成矿地质条件良好,但这两个找矿新区均有大面积的浅覆盖区。浅覆盖区矿产地质调查由于基岩露头较少,不能采用传统的调查方法。

图14-2 九瑞、宁芜、繁昌、铜陵、庐枞试验区的三维地质模型

在安徽滁县-江苏盱眙地区开展了浅覆盖区矿产地质调查方法示范,浅覆盖区内浅钻取样的取样介质与基岩出露区的土壤取样介质保持一致,保证了土壤测量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在浅覆盖区圈定多处地球化学异常,部分元素异常与激电异常具有较好的套合性,浅覆盖区的1∶5万元素异常圈定亦属首次。

(1)通过调查示范,总结了利用浅钻取样技术开展矿产地质调查方法的实用性,为浅覆盖区下找矿探求了可行的方法技术。

(2)根据前期1∶5万矿产地质测量及1∶5万地球化学测量结果,综合考虑异常规模强度、元素组合变化分布特点及异常所处覆盖区位置等因素,结合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地质、矿产、物化探等矿化地质信息的综合分析,在基岩区优选成矿条件优越的化探异常区,开展1∶1万土壤地球化学剖面测量工作,并在局部异常或蚀变矿化较为明显的地段部署取样分析,进行了异常查证,初步圈定了3处预测找矿靶区,即安徽凤阳地区初步圈定的板桥-大溪河金及多金属找矿靶区、安徽定远地区初步圈定的江山-亮岗金铅锌矿找矿靶区和江苏江浦地区初步圈定的万寿山-马家凹锗铁矿找矿靶区。

6.典型矿床三维建模取得重大进展

(1)针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找矿的需要,合肥工业大学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磁数据处理技术及软件,为深部找矿提供了技术支撑(图14-3)。应用该软件对铜陵姚家岭等地进行了应用示范。该软件具有简单易用、快速有效、异常分离更加精细、可为预测要素提供新的数据支撑等特色。(www.xing528.com)

(2)铜陵地区典型铜-金矿床成矿分带及三维建模已初步完成。在铜陵地区对具有典型层控矽卡岩型、斑岩型的冬瓜山矿床和典型斑岩型、矽卡岩型和热液脉型“三位一体”复合姚家岭矿床进行系统的资料收集和综合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现场调研,建立了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地层以及矿床三维空间的分布构架。

①冬瓜山铜矿是具有典型层控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的铜矿床,通过对其岩体(矿石)的地球化学分析、年代学研究,矿石的探针分析研究成矿元素的分布特征,同位素分析揭示矿质来源,包裹体分析研究成矿流体的性质及成矿温度,进而对冬瓜山铜矿的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和综合建模(图14-4)。②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是典型的斑岩型、矽卡岩型和热液脉型“三位一体”的复合矿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查明了矿床的特征,分析了岩浆-热液成矿过程,建立了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复合矿床成矿模式(图14-5)。

7.江南断裂带研究取得初步进展

江南断裂带横贯中国南部,是分隔江南隆起带和下扬子凹陷带的边界断裂,制约着两侧地层、岩相、古生物及岩浆活动的成生与演化,对构造格架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长期以来对其研究较为薄弱。

图14-3 异常分离结果图(左)和布格重力异常Δg三维反演不同深度视密度水平切片图(右)

图14-4 冬瓜山铜矿床三维结构模型

图14-5 姚家岭矿床成矿模型

(1)通过对江南断裂带及南侧志留系锆石等重矿物的研究,结合岩石薄片鉴定、成分分析和对测区周围基岩出露情况的研究,初步认为江南断裂带及南侧志留系物源主要为江南古陆的青白口纪—新元古代变质岩晋宁期侵入岩。并测定了志留纪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年龄范围为2483~565Ma。获得的最年轻年龄为424±10.7Ma,表明其时间上限为志留纪文洛克期。

(2)初步查明石炭系高骊山组在江南断裂带两侧存在较大的差异,江南断裂带以南表现为灰绿色、灰紫色厚层—块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顶部见蜂窝状黄铁矿;以北为灰紫色、深灰色中薄层—中厚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顶部呈现透镜状灰白色、白色中厚层—厚层石英砂岩。

(3)初步解决下石炭统浙溪组(岩楔)“角砾岩”的归属问题,认为浙溪组上段“复成分砾岩”相当层位归为老虎洞组底部砾岩层(图14-6)。但其成因问题还有待研究,目前有构造成因、地震成因和火山成因等不同的争论。

图14-6 浙溪组“角砾岩”

(4)初步查明上石炭统老虎洞组岩性横向上变化差异明显,黄山刘家至榔桥镇浙溪桥一带上石炭统老虎洞组底部以铁锰质胶结石英砾岩与高骊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泾县桃花潭地区,老虎洞组缺失底部砾岩段。

(5)江南断裂以南栖霞组与典型的栖霞组存在较大的差异,栖霞组顶部具有30~40m的碳质泥岩,将是有利的页岩气勘探目标层。

(6)江南断裂在瑞昌铜岭铜矿古采场内发现了火山角砾岩,被晚期石英二长岩侵入,周围为汤山组灰岩,灰岩与火山角砾岩间的铜矿体已采空。

(7)对安徽宣城水东“稽亭岭角砾岩”进行了再认识。“稽亭岭角砾岩”是一套硅质砾岩和块状硅质岩,对该套岩石特别是硅质砾岩前人有不同认识。1∶25万宣城市幅认为是硅化破碎带,骆学全等认为该岩石为火山喷发成因,是一套遭受次生石英岩化的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熔岩。本次工作在详细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初步认为其为一套斜坡相硅质岩(可能为热水成因)崩塌而成的硅质砾岩经硅质热液交代而成(图14-7)。

图14-7 块状硅质岩中海百合化石(左)和块状硅质岩中发育的纹层(右)

江南断裂带内不同层位的硅质角砾岩发育,这些角砾岩与成矿关系密切,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含矿建造,查明这些硅质角砾岩的成因,对于理解江南断裂带的构造环境、演化历史和指导地质找矿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