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体生态系统的认知在当代艺术教学中的应用

人体生态系统的认知在当代艺术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科学的角度看,运行人体内外有大量微生物与人细胞一起构成人这个生命体,构成另外一个生态系统景观。数百万亿微生物可以帮助人们吸收营养,培养维生素,调节新陈代谢,调控免疫机能,还能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认知。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微生物谱系,基因是不变的,不同人,不同动植物、微生物群落的交互、碰撞、繁衍、消亡,衍生出史诗般的生命叙事。

人体生态系统的认知在当代艺术教学中的应用

量子力学论证了这样一个现象:量子实验的结果会因为我们选择测量哪种粒子的性质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我们的意识使粒子产生了变化。物理学家帕斯库尔·约当这样描述:“观察不仅会干扰需要被测量的东西,而且会创造它……我们迫使(一个量子粒子)接受了一个确定的位置。”换句话说:“我们自己制造了测量结果。”在微观领域科学强调意识的支配作用,而中国传统医学和武术也是把人身体看作一个小宇宙,人体内血液循环是以心为启动器,但是中国的气功却讲究通过意念对气的引导形成对五脏六腑的调理,这是一种控制中的自然发生。气血通过经络传输,从头到脚到手指、丹田,循环往复,形成一个自循环的系统,对人体器官进行调理。从科学的角度看,运行人体内外有大量微生物与人细胞一起构成人这个生命体,构成另外一个生态系统景观。数百万亿微生物可以帮助人们吸收营养,培养维生素,调节新陈代谢,调控免疫机能,还能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认知。据研究表明,每个人每小时释放3800万微生物,人每天在与不同微生物群落接触可以增强免疫力,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种族特征的微生物群,人提供给微生物生存的土壤、温度、湿度、营养源、光、生长基本条件等,同时生物种群也维持着人身体的能量平衡。人与人不同(饮食、职业、性别、年龄、基因差异等)产生了不同的微生物族群,这为个体医疗与诊断提供了好的途径,同时每个人的微生物群会随着时间、饮食、气候等变化而变化。

早在人类来到地球之前。动物就和微生物建立互惠互利关系,动物为微生物提供保护和载体,微生物帮助动物分解食物,合成维生素。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微生物谱系,基因是不变的,不同人,不同动植物、微生物群落的交互、碰撞、繁衍、消亡,衍生出史诗般的生命叙事。目前,微生物领域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医疗、社会人文调研、个体生理研究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物艺术开始发展,艺术家运用生物技术通过了解生物习性、生长变化特征,重新编辑基因组,通过把生物数据化、概念化、图像化进行生命重组的尝试,探讨生命的无限性与生命的繁衍循环的意义。大卫·孔是合成生物学家、社区组织者和音乐家,他在奥克兰举行的生物黑客大会上展示了其探索人类微生物群落的声音,通过采集来源于我们的肠道、肚脐和脚趾之间的微生物,然后通过细菌密度和位置、计算机程序算法把微生物群落图像转换成声音乐,这种声音好像来自太空。大卫·孔的另外一个作品是采集DJ爵士一个微生物种群样本去对其他生物种群秘密追踪,监控与改变其他微生物种群。这种追踪、监视、数据转译、介入等方式是生物艺术普遍运用的手法,为我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进入微观系统,使我们看到、了解了更多的生态系统,通过计算机程序转换使我们颠覆了对世界的认知。(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