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艺术教学中的生态思维应用

当代艺术教学中的生态思维应用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生思维是通过已知的状态、规律通过数理符号的抽象规律对生活中身体、事业、战争等进行推测,形成一个变化、联系、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当代艺术教学中的生态思维应用

一、阴阳共生思维在艺术中的应用

阴阳共生思维是天、地、人整体认知的思维,同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以顾阿英的玉园雅集为例,园内包含有胡琴声、弹拨乐器声、昆曲、流水、奇石、亭台楼阁等各种元素交相辉映,形成一个综合视觉、听觉、嗅觉全身心体验的场域。中国古典园林通过把自然部分整体缩小移入园内,人在其中移步异景,从窗户中,树枝间观看,体会以小见大愉悦。缩小自然法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观察方式与体验方式,仰观俯察,循环往复,可居可游,这是中国人对世界的朴素认知观。

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是整体流变的,人的命运与自然、建筑相合,住宅的位置选择要使人、环境、建筑统一,讲究气的互生与循环通透,大处关照,负阴而抱阳等,种种风水观的背后是中国传统审美、价值观的体现。这种整体观照、相互联系的认知观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天、地、人、建筑、生活等元素互相呼应形成了整体的思维方式和流动的观看方式,各元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人的服饰、家居、建筑的紧密关系是在人们生活发展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汉朝时候人们服装没有内裤,都是双膝跪着或盘腿而居,所以没有凳子,建筑不需要高大。随着内衬裤的普及,椅子的出现,双腿下垂逐渐形成习惯,建筑越来越高大,而建筑本身又是人们在天地环境中利用天然材料、依照与自然相合的理念营造的生命空间。

下面以作品《境生象外》为例,来理解阴阳互生思维下的意境营造。这次展览是与泥人张合作的,笔者设计了一个影子和木版画雕塑和交互影像交织的虚山水,把观展路线设计一个类似太极图的循环往复的路径,暗合《易经》周而复始的理念。上方是由斗拱和生命体结合的生物灯,中间部分是一个人体感应场域,没有人进入中间圆形地带时中间是涟漪水圈,宁静,当人进入水中,水就变得多种形态。四周是笔者通过木板绘画映出多重山的影子,里面有泥人张雕塑,还有3D生命体,整体是一个微缩虚拟自然,是人的综合感知与自然对话所形成的场域(图3-1)。

圆形水域外是我营造的一个枯山水景观和一个磁悬浮祭坛,其中山水系列雕塑来源于笔者把泡沫溶化再无意识塑形的行为,暗合禅宗的“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山水结合泥人张的具象雕塑,在幽暗光线下使人重构现实与想象的世界。作品始终围绕着阴阳相生思维,在虚实之间思考着神话与现实、逻辑与直觉等关系,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元素,阐述了人对生命循环的理解。

同样,莫娜·哈透姆的作品《自我消除的绘画》从时间的角度阐述了万物相生的概念。她通过不断地旋转装置,制造了一个不断形成多层圆圈又不断消逝的情景,暗喻了事物的生命循环,阴阳相生。创作是一种体道的状态,在有限的审美关照中,寻找自己的一种文化本体,表达无限的意象。正如生命细胞不断成长、死亡、重生如此往复循环,这是一种记忆与消除的循环,在具象场景中邂逅诸多抽象元素,在不断地循环中感知时间与空间(图3-2)。

图3-1 境生象外(张丹,影像装置,2019年)版权:张丹

图3-2 自我消除的绘画(莫娜·哈透姆,1979年)版权:莫娜·哈透姆

二、取类比象思维是对“象”的抽取与演绎

易经中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艺术创作很重要,这种思维是以一种抽象符号演绎世间万物的联系同时从世界纷杂语境中提取最简单的符号。西方对世界万物的归类是以科学的方式,以推理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前面说的混沌理论就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抽取以最简单地的公式呈现。易经是利用八卦类比万物,通过六十四卦衍生出万物变化,以卦说理,是一个独特认识事物的方式,学会这种思维方式对学生在万物中提取抽象元素并进行艺术转换是很重要的。

“象”的含义不局限于简单的物象、事象,还有强调其功能、关系,并寻找其内在规律的意义。“数”是一种对事物“理”的总结,是一种虚拟的概括,如五脏六腑、四季、七情六欲,每个数包含多个象,数在象基础上形成,象是物的属性、内涵,数是象的归纳。取类比象的思维是注重整体、推理的思维,用符号去感悟世界同时推理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强调万物的内在联系和在时空中的动态关系,这是一种直觉体悟与理性推理的结合。

(一)符号转译

信息系统的发展中符号的指代、隐喻、转译与取类比象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转译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指向及信息的流动性都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泉。物态——符号转译——解码——修复——变异,这一过程为当代艺术创作指示了方向,同时由于人为或环境变化使结果又充满了不确定性。烽火报警、暗语、身体语言、旗语、击鼓、山、石、树木等信息都作为密码成为传递信息的手段,每个形式表面都隐含着符号转译的特点。近代发报机、电话的发明使信息传递进入远程、快速、多元符号转译的时代,密码破译成为战争的重要获胜手段。再生思维是通过已知的状态、规律通过数理符号的抽象规律对生活中身体、事业、战争等进行推测,形成一个变化、联系、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艺术创作就是对天文、地理和人生活事件的抽象提取及规律分析,是对其符号化的转译、传递与读取、解码。

马斯克提出的“脑机接口[14]技术改变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它能够修复大脑出现的任何问题,能够使瘫痪的人通过意念恢复行走,还能够帮助截肢的患者通过装上仿生四肢来“恢复”知觉,还包括记忆储存与移植等,届时人脑与计算机可以信息共享,时时转译。而当代艺术某种程度上是在虚拟层面上做这种转译,用艺术语言转译生活事件,信息编码暗喻、程序转换声音、图像等符号转译都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各种元素符号在规则、观念、日常网络之间,不断在破译与转译之间流动并充满了不确定性。

1999年,爱德华·卡茨做了一个展览叫《创世纪》。“让人类统治海里的鱼,空中的鸟,统治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物。”卡茨将这句话改写成摩斯密码[15],再将摩斯密码与碱基代码[16]结合,也就是我们前文中所说的DNA的“组成字母”——“A,C,T,G”相结合,他自创了一串代码,《圣经》原文、摩斯密码、他自创的代码,卡茨把这三种字符并置在一块黑色石板上。同时卡茨在美术馆制作了一些细菌,放置在容器里,观众现场或远程可以通过对细菌上方的紫外线调节来使这些细菌发生改变,白光是促成细菌生长的,紫光是促成细菌变异的。随着细菌的变异,基因序列发生改变,相对应的碱基代码就会发生改变,摩斯密码与《圣经》文字都会发生改变,艺术家将这些改变之后的字符,刻在另一块石板上。两块刻着三种人类发明的不同符号的加密石板,五张记录基因突变过程的图片,还有突变前后的艺术家基因,这些都是作品的构成。突变后的基因被卡茨放入玻璃容器中,外部是黄金外壳包裹着的蛋白质。卡茨利用密码中的转译关系使人认识到人在生命种群中的重要性,以及人对生物的影响。

(二)从数理角度对“象”进行推演

生态思维的建立是从不同领域相似点的联想出发,通过对自然中的物象进行排列重组、抽取,从数理角度进行演化、联想,并将其应用到艺术中。《易经》是以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思维进行归纳和推演,以辩证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描述和分析,在现代科技量子力学互补性、正反粒子、遗传密码[17]发现等都包含着再生思维和数理逻辑的推演。

理查德·巴斯敏斯特·富勒从数理变化中发现三角形的构成规律制成“网格穹顶”,形成著名的“富勒球”,是以最少的结构覆盖最大的空间,形成少即是多的概念。这种技术被引用到现代农业温室的建造上,被称为“鸟巢温室”,通过鸟类筑巢的三角交叉和蜂巢的六边形固定原理建立了曲面球体温室,这种技术同时还在运动场、游泳馆、工厂、学校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进一步利用富勒球原理把其理念拓展,邀请大众参与用可回收材料制作绿色节能灯,将难民群体与普通大众聚集起来同时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并推广到各地。埃利亚松还做了很多模型依据生物背后的数理关系,计算机生成很多形态,演化成装置、灯具等。埃利亚松团队设计的冰岛哈帕音乐应是由几何形单元结构构成,它的创意来源于当地特殊的玄武岩结构,通过建立可视化数据模型使玻璃形成12面体几何结构,运用了埃纳尔·索尔斯泰恩的五重折叠结构。五重折叠结构是五倍的XYZ坐标,每个坐标轴之间的角度都是黄金比例(图3-3)。

埃利亚松还将格陵兰岛冰川的冰块直接“搬”到了泰特美术馆室外,冰块在人们的抚摸下慢慢融化。这些冰块取自努普·康格鲁阿峡湾中自然脱离冰层的冰块,每秒钟10000块冰块从冰层中脱落,每块冰块融化的碳排放量约等同于一个人旅行去格陵兰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冰块摆放位置以时钟12个时辰为标准,让人们感受时间流逝的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消亡,每一块冰都像一个要消失,永不复生的生命体。埃利亚松用这种方式揭示人类活动和冰川消融的关系(图3-4)。Teeemlab团队《黑色的波浪》利用计算机生成三维空间,来模拟水波的流动。计算机将成千上万的粒子相互作用进行运算,形成一个连续的过程,然后从中提取其运动轨迹,营造日本浮世绘经典的海浪形象。这些都是从数理入手,从不同角度对数理规律进行转化,使人们对自然生态、科技发展与人的关系产生思考。

图3-3 冰岛哈帕音乐厅(亨宁拉尔森建筑师与巴特里德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外立面设计,2007~2009年)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的和谐是完美数的比例,音乐与宇宙天体相近,并实验证明其背后数理与声音的关系。从20世纪初的勋伯格开始,在作品中运用12音的创作方法作曲,12音是以数列思维为基础,将12音自由组成一个序列,以它的原型、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四种形式组成一首乐曲。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所谓序列音乐是不仅将数理思维用在音高上,其他方面如节奏、力度、音色等也融入了数理化思维。

中医中的五行[18]按功能、内在关系把自然界和人对应,“木、火、土、金、水”把自然、社会行为、情绪等因素跟人体的脏器对应联系起来,实现了对人体内部和外界各因素之间照应关系,这种取类比象思维是中医对人疾病做出由外到内的诊断和进行宏观调控治疗的基础。五行还分别对应着季节(时间)、位置(空间)、音乐、情绪等,此种分类打破万物之间的界限,通过辩证互生的方式形成观念的传达。

在自然中存在着很多数理规律,生物学中关于植物动物昆虫的研究中五项创新改变了人们理解生命的方式,自然形态背后的数理(数学公式与形状图案的变化)是其中之一。大自然背后的数理是从生长规律角度去研究大自然生长的密码。被称为计算机之父的艾伦·麦席森·图灵用最简单的公式把纯数学的符号逻辑与实体世界联系起来描述大自然,他提出了生物花纹形成理论通过数学模型分析非洲凤蝶的图案,斑马条纹、叶序、果蝇腿的分节、心律等,这些图形规律都通过图灵方程式得到证实。以自然中的数理为创作起点,推演、演化,可以衍生出多条线索,介入人们的生活,这种思维方式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形态及数理的转译,这种转译必须通过计算机程序自生成,从而产生多种变化的可能。埃利亚松的作品《海藻》灵感就来自于单细胞藻类硅藻的结构,将玻璃球安装在墙面上,与户外相接,外面的风景如同一个个细胞倒立出现在球面上,形成一个微观变形的群体景观(图3-5)。

图3-4 冰块观察(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明尼克·罗欣,2014年、2015年、2018年)版权: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与地质学家明尼克·罗欣

图3-5 海藻(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玻璃凸透镜)版权:奥拉维尔·埃利亚松(www.xing528.com)

三、从大数据生态系统角度看万物相生与转化

目前大数据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万物产生联系,每个事件、信息的背后都有一串数据。罗伊·阿斯科特提出了“科智艺术”的概念,即通过“科智艺术”始于(心智与机器的)连接;(多样化现实的)侵入;(图像、结构与行为的相互)转变;(系统内与系统间的)互动;(新形式、新意义、新身份、新体验)出现五个步骤完成意识与形式的转化,“科智艺术”还涉及跨学科融合与教育等领域。科智艺术从科学、技术与意识研究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思维在当下生活中的变化,是机器与人链接基础上人们生活的重构。

计算机编程(游戏、机器人)、大数据、信息化再到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物定位、物联网、身份扫描等方面研究多来源于对数理逻辑的研究,智能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当下媒介传播,抖音、直播、各种娱乐节目等元素快速流转,大数据不断收集众多信息并总结规律,形成不同群体信息指向,使人陷入一种快乐的中毒状态。无数信息碎片汇聚了一个多样的叙事,人们的日常生活被指引、被消费、被娱乐。我们在努力追求一种自由交流使本性凸显的生活。下面从艺术角度介绍下大数据给人们带来的思考。

(一)大数据对声音图像的转化

在当代艺术中,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声音、图像转换屡见不鲜,很多艺术家从隐私、传递等角度阐释了这种转换的多样性。

美国生物声学家伯尼·克劳斯是“音景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通过采集场域的综合声音,分析密度、种群数量及它们的生活状态,每个动物音频不同,相互交织,联合视觉艺术家协会把他录制的动物声响转变成可视图像,通过色彩变化使之成为“宏大的动物交响乐”(图3-6)。这是由声音采集与分析到视觉生成再到展厅设计的过程,画面以声音数据为基础,随着声音震动转换为图像与文字(描述生物种类),使我们不断在忘我和辨认生成中体验自然万物的变迁。日本新媒体艺术家黑川良一在作品《反向折叠》中,将天文数据转化为声音和图像,在巨大的尺度上重现了一颗恒星的诞生(图3-7)。

尼古拉斯·麦格里特和莱昂内尔·莱蒂森、克莱蒙特·雷诺德通过一个可携带式的装备提取Wi-Fi信息,包括网页、图像、聊天、邮件,把Wi-Fi之间的交流转化成图像与声音的信息流,在控制室的房间实时呈现当地村民的网络交换行为。这件作品呈现了一个特定区域内的数字、声音、图像的交换,并重新编辑了一个虚拟的的数字空间。所有这些转换都是基于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生活的转变诸如:超消费、技术控制、数字殖民等,在当下数字世界出现的诸多版权、功能错误、违禁等问题被艺术家不断发现、提取、转换、呈现。

(二)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是利用人们的业余时间,剩余生产资料通过平台算法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对不同信息和文化的共享是通过平台实现,而不是面对面,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算法逻辑所左右,我们价值观、审美趣味、逻辑认知在不同平台中重塑。现在世界各地主要美术馆、博物馆纷纷建立网上虚拟展厅,这些展厅的建立为艺术共享提供了空间,视频、数码艺术、触摸屏、高清晰投影等体验方式使观众能够随时观看清晰的作品,互动屏幕、虚拟现实、“Parallax/2.5D”等技术的运用,让观众可以看到很多以前被忽略的作品细节,“Parallax/2.5D”技术则可以将多种视觉元素转化为多个层次,从而让二维作品产生类似三维的效果。美术馆通过虚拟展厅一方面可以对作品进行保护,另一方面通过与谷歌等平台合作对美术馆的整体形象宣传推广,提高美术馆在全球的影响力。

图3-6 “动物大合唱”展览现场(伯尼·克劳斯,联合视觉艺术家协会,2016年,巴黎)版权:伯尼·克劳斯,联合视觉艺术家协会,卡地亚艺术基金会

图3-7 反向折叠(黑川良一,2018年)版权:黑川良一

图3-8 “勃鲁盖尔,另眼看大师杰作”沉浸式体验展,2019年版权:比利时皇家博物馆摄影:奥利维尔·安伯格

共享经济使我们生活潜移默化的改变,滴滴打车、UBER等公司既不拥有一辆车,也没雇用一个司机,吸引大量闲置资源通过算法形成最有效的信息与资源配置,这种科技算法所带来的平台是无实体和去人格化的,数据化的消费与人本身产生了冲突与重塑的关系(图3-8)。

(三)大数据运算在心灵医疗方面的作用

艺术医疗主要是指通过大数据收集,以艺术手段对人进行情感、心灵上的治疗,虚拟交互、智能感应、医疗心理、监控追踪等各领域中的科技应用都和人本身有着紧密联系:情感机器人、机器人抚慰、生物物种变异编辑等,这些科技推动了生态思维发展与呈现。日本艺术家市原悦子作品《数字萨满项目》通过面部3D打印、程序开发、信息收集等手段将要死的人行为、爱好、声音等数据输入计算机,使其以机器人形式出现,这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复活,使逝者与亲人共度49天(日本人认为人死后要把骨灰、照片、排位在家存放49天)的美好时光,可以与逝者对话。在第49天的时候,关闭程序,告别亲人,该作品把民间信仰与科技、人的情感相结合,从情感角度探讨了数据对人的意义。同样艺术家陈丹作品《临终关怀机器》也是与机器情感相关,艺术家设计一个由机器软垫和声音结合机器人,对快要死去的没有亲人的人进行安抚。该作品设计有医疗空间、指示牌、健康手环、健康信息表等,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者可以体验机器人的安抚。

(四)数据的提取与传播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从生活中收集大量数据,把人的行为、兴趣爱好等个人信息分类,从而进行商业诱导,进而完成最后消费环节。这种人行为背后的数理是一种抽象的提取,这种抽象的提取背后一方面社交群体、共享经济、自动驾驶、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信息泄露成为当代社会的隐忧。这种数据的提取与应用体现在各种社会调查、微信、脸谱网等的监控中。

徐冰作品《蜻蜓之眼》利用网络摄像头监控的视频以一个蜻蜓的视角重塑人生,对伦理、轮回、现实生活等问题提出思考。艺术家希瑟·杜威·海格伯格在大街上收集烟头、口香糖等提取DNA,通过DNA和刑侦复原技术还原其本人真实面貌。现在DNA技术的发展既是对人类隐私的一种侵犯,同时也对案件侦破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图3-9)。

数据运算背后的传播呈现为一系列商业运作:营销、广告、心理暗示、分类指引、市场调研、问卷、爱好、心理分析等运作模式,通过大数据总结大众的品位与分类,逐渐把大众的选择权消解。当你选择购买一种商品后,相似的商品会扑面而来,相关广告会强行植入,人的价值观,对社会判断力会随着App植入被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生活被数字化所包围,正在逐渐迷失自己。日本艺术家宫岛达男的HOTO以数字组成佛塔形,在随机与理性中编码中变化,在神性、人性、自然的关系中相互映衬,抽象流动的符号与镜像生命在潜在秩序中延续着对未知的思考,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平等的,并拥有尊严,生命本身就是奇迹,人类生生不息生存精神的背后是每一个顽强的生命个体。杰罗姆·桑斯对着宫岛达男的作品说:“世界上并没有完全的悲观主义者,生命如此真实,尽管生活有时让人无力。”

取类比象和阴阳共生思维是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中找到人与外界现象的关系,从简单的“理”推演出繁复的万物,从复杂的世界抽离出抽象的“理”。在植物四季的生死循环中感悟,从阳光把地面水分蒸发想到人体内水分的蒸发与供给,进而想到人的阴阳平衡;从流水的水管想到人身体血管的疏通与堵塞,进而想到人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的不断修正,如此等等。这就把五行对应着各种因素与人的活动执简驭繁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种大象无形,从整体把握物象之间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

图3-9 陌生人的脸(希瑟·杜威·海格伯格,2012~2013年)版权:希瑟·杜威·海格伯格

进入20世纪,西方当代艺术发生巨大变化并不断冲击中国相对完整的艺术体系,而取类比象思维、阴阳相生思维方式在当代艺术发展中广为应用,再生思维作为当代艺术中重要的思维方式,从生活出发,围绕着生活中各个“象”,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循环往复,不断相生相克形成当代艺术创作中有效的手段。我们生活在数字化的时代,人类在数字控制下生活和工作,包括用于改造自然。自动化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也麻痹了我们的神经,使得人类逐渐在退化,而再生思维的应用可以从某些方面激活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作品阐述: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用写字机对一块石板进行涂鸦,试图改变石板的颜色;第二部分使用两个推进机器对石堆来回推动,试图将石堆陷于循环之中;第三部分是在石堆上投放内容和为数字“0,1”和细胞的影像,试图将其与数字、细胞在视觉上融合,来改变其坚硬的视觉感受。

作品分析:作品是数字或机械对自然造物的一次改造尝试,当人类用如同机械般循环往复的行为去影响自然造物时,这一行径下人类与机械是否还存在区别?数字技术借由机械工具对自然造物所产生的影响是否存在意义(图3-10)。

图3-10 石(燕青,2020年,石头、石板、舵机、推进器、写字机、毛笔)版权:燕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