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动情境艺术发展的其他元素:生态思维在当代艺术教学中的应用

推动情境艺术发展的其他元素:生态思维在当代艺术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很多艺术家都到美国,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艺术中心逐渐移到美国。各种艺术形式共同呈现在一个舞台上,消解了欧美的中心地位,随着主体的不断拓展,未来生活的思考模式也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每个认知体系都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呈螺旋形上升趋势。

推动情境艺术发展的其他元素:生态思维在当代艺术教学中的应用

生态思维的概念一方面是环境艺术发展的影响,环境包括技术发展、意识形态发展、宗教经济文化、气候等;另一方面是艺术的自发展、自身融合与社会参与,艺术本身跨界融合包括小说诗歌电影、绘画、舞台美术服装、身体行为等,这是一个相互关系的艺术。艺术本体的脉络是多点相连的,紧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变化的。下面从时间、空间、人物、思维方式等角度去梳理情景艺术发展变化。

20世纪的艺术史除了塞尚引出的理性形式构成脉络研究(构成主义包豪斯教学—英美波普—欧普艺术—灯光艺术),凡高引出的情感表现脉络(德国表现主义—德国新表现—美国抽表等),凡高更引出的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杜尚、波伊于斯所引导的现当代艺术革命始终贯穿其中。本文所阐述的生态思维艺术也在各个艺术流派中不断生长发展。下面笔者从生态关系角度来阐述这种关系艺术的发展变化。

一、关键人物对生态艺术的推动

(一)艺术家

从杜尚打破日常用品和艺术品的界限,通过组织场现实主义展览和出版杂志,最后一个作品《给予:瀑布,照明》开启了情景艺术先河。开创了观念艺术(《3种标准》)、行为艺术(《把巴黎空气带到美国送给朋友》)、现成品艺术(《泉》)、装置艺术(《大玻璃》)、视幻觉艺术——欧普艺术(《螺旋形转动装置》)、情景艺术(《给予:瀑布,照明》)等多种艺术形式。他对多种艺术形式的开创与引领使他能够时常跳出艺术本身发展模式,从艺术以外思考问题。

约瑟夫·博伊于斯通过“人人都是艺术家”主张把艺术推进日常生活——《7000棵橡树[26],绿党的组织及占领杜塞尔多夫学院教务处等行为使艺术参与社会意识,塑造社会打破了艺术的独立性。

达利把超现实潜意识梦境推向戏剧、电影、家具,延伸到建筑文学领域

霍华德·金霍尔茨重新再造实景结合平面,营造真实又焦虑、恐惧的情绪。

理查德·汉密尔顿安迪·沃霍等把大众流行文化引入艺术。

劳申伯格黑白系列绘画、表演、装置,凯奇的《4分33秒》等把艺术与生活及禅宗体验相结合。

白南准、田中敦子等探索艺术与科技、身体相结合的理念,营造科技场域。

爱德华·卡茨《荧光兔子》开始了生物艺术探索,开始动、植物跨领域交互基因移植。

(二)学者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潜意识—精神分析法—日常生活心理分析—自由联想—梦的解析。

米歇尔·福柯:知识与权力—权力的深层结构—社会运动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对宏大叙事的批判,提倡“小叙事”价值,消解同一性、整体性、中心化。

雅克·德里达:提出“解构”概念消解传统的理解模式、习惯、结构。(www.xing528.com)

尼古拉斯·伯瑞奥德:《关系美学》磨平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强调大众参与传递和空间功能的转换。

凯文·凯利:具有多重身份的学者引领社会发展—《必然》《失控》《科技需要什么》。关键词:形成、知化、屏读、流动、重混、过滤、互动、使用、共享、开始、提问、颠覆。

朗西埃:感知共同体—虚构—玩笑、收集、邀请、神秘。

(三)团队

TeemLab团队、兰登国际、一点零、VTpro设计、真锅大度团队等进一步利用跨学科融合用科技打造沉浸式体验和网红展,通过实验不同的感知、意识和直觉探索科技塑造世界的可能。

二、场域艺术的空间传递

艺术中心从巴黎—意大利—俄国—巴黎—魏玛—德绍—柏林—黑山—纽约伦敦—巴黎不停地流转,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战争、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和人有密切联系。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很多艺术家都到美国,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艺术中心逐渐移到美国。艺术中心从欧洲到美国到现在以欧美为中心的当代艺术,再到现在以艺术项目、驻地、展览等多元形式并存,以欧美当代艺术为主导,其他国家艺术逐渐占有一定的位置,呈现出一种文化并存、包容的现象,艺术不断介入社会,人人参与协作与共建,呼唤社会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情境艺术的发展关系图

各个艺术流派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地域的不同也反映了各地的特色艺术形态,各个领域的跨界融合已经形成趋势,从时空角度,美学、哲学理论、思维方式上互相交织,从哪方面说都离不开人和生活,一方面学科各领域不断借鉴与融合,另一方面艺术本身在交融、借鉴并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图5-3)。

以下从72年以来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可以从一个侧面看下西方当代艺术发展趋势,艺术本体(“歌剧或者行为”1972)—艺术与环境(“有异议的双年展”1976、“从自然到艺术,从艺术到自然”1978,“建筑双年展”1980)—艺术本体(“艺术与艺术”1984)—艺术跨界(“艺术与科学”1986)—艺术本体(“艺术家的位置”1988)—未来启示(“未来维度”1990)—艺术本体(“艺术的基本方位”1993、“身份与差异”1995)—来展望(“未来、现在、过去”1997)—艺术跨界(“全面开放”1999)—艺术本体(“人类的高原”2001)—未来展望(“梦想与冲突:观看者独裁”2003)—艺术本体(“艺术经验者无涯”2005,“跟着感觉思考,随着思想感受:世界艺术现在时”2007)—跨界融合(“制造世界”2009,“启迪”2011,“百科宫殿”2013)—未来展望(“全世界的未来”2015)—艺术本体跨界融合(“艺术万岁”2017)—艺术与生活(“愿你生活在有趣的年代”2019)。

从以上发展规律可以看出,艺术发展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艺术形态不断交织与包容,不断去中心化,挑战不平等。艺术家不断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多层次去思考人类、世界、艺术之间的关系,以未来思维来思考当下,梦想、未来等词汇频繁出现双年展的主题,可以看出双年展大趋势始终沿着从对艺术本体的关注,到对艺术跨界拓展再到未来的展望,最后回归生活这个脉络进行的,并不断与时代背景互相交织的。

各种艺术形式共同呈现在一个舞台上,消解了欧美的中心地位,随着主体的不断拓展,未来生活的思考模式也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每个认知体系都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呈螺旋形上升趋势。时代发展孕育着艺术的发展,艺术发展推动时代发展,无数的思维源点都是当代艺术发展的源泉,从物理到化学,从生物到科技,从医学到自然,从数学到文学每个领域的思考方式、逻辑推理、词语符号、生命形态等,都为当代艺术打开一扇门,使其触角不断延伸变异,成长为一个新的生命体。

思考题:

1.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2.艺术发展中跨学科融合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举几个跨学科融合的实例。

图5-3 情境艺术的发展关系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