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海船图解:五水寨船的海防力量增强

明代海船图解:五水寨船的海防力量增强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福建的海防船指的是五水寨船。这之后,戚继光对福建的防卫进行了新的部署,其中五水寨的战船已增至171艘,分配到烽火门40艘,小埕36艘,南日32艘,浯屿32艘,铜山31艘。这样到万历三年,在福建就形成了五寨三游的海上防御体制。此时福建共计有战船296只,超过以往时期,表明御敌于海力量的增强。这表明到明朝末年,明代的海防军仍能有效地防御敌人的海上入侵,保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明代海船图解:五水寨船的海防力量增强

福建的海防船指的是五水寨船。五水寨是从洪武年间开始建置的。洪武年间周德兴建立了烽火门、南日和浯屿三水寨,正统初年焦宏又设小埕、铜山二水寨。景泰年间,尚书薛希琏又以铜山水寨南哨改为玄钟澳,仍属铜山寨管辖,所以统称五水寨。五水寨各有战船,如铜山和南澳原各有战船20只,共40只,其他四寨每寨不少于40只[335]。五水寨原有战船当在200艘以上,这是根据各水寨原额的军队数量推测的。据《备倭图记》载:铜山寨原拨军1 812人,玄钟原拨军1 133,二寨共拨军2 945人,而烽火门原拨军4 068人,小埕4 402人,南日4 700人,浯屿3 429人。每个水寨的军卒数都多于铜山二寨之和,其所拥有的战船数,当然也应多于二寨所拥有的船数。但到了嘉靖年间,海防废弛,战船数量锐减。嘉靖二十七年(1548),五水寨堪驾的战船只有50只。铜山和玄钟两水寨保留了较多的战船,也只有15只,是原额的37.5%。嘉靖三十一年(1552)海盗头目王直等勾结倭寇疯狂地入侵东南沿海地区,抗倭战争爆发。

嘉靖四十一年(1562)冬,倭寇占领了兴化府城(今福建莆田),烧杀劫掠一空后,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正月,退保平海卫(今莆田东南平海),准备夺船出海。明廷急调俞大猷、戚继光援闽。俞大猷到后,因兵力不足,采取“列营以困之”[336]方略,建排栅,挖沟筑垒,防敌从陆路逃跑,同时以许朝光、刘文敬各率水军巡逻平海卫外海,防敌从海上逃窜。这两支水军到底有多少战船,未见记载,但当倭寇以大小船32只护送劫掠的财物逃走,受到许朝光水军的打击后,不得不返回原地。戚继光率军到后,巡抚谭纶主持,召开了俞大猷、刘显(早援兴化)和戚继光参加的会议,决定以戚继光军为中哨,刘显军为左哨,俞大猷军为右哨,三路进攻,彻底消灭倭寇。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二十一日,明三路大军发起进攻。只用了四五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在阵敌杀生擒真倭首功二千二百余名颗”[337],解救被掳男女3 000余人。此战史称平海卫大捷。在这次大捷中水军是起了重要作用的。战后,谭纶向朝廷提出了加强海防的建议,其中决定恢复烽火门、小埕、南日、浯屿、铜山五水寨,以烽火门、南日、浯屿为正兵,铜山、小埕为游兵,每寨设兵船40只,但当时只有修好的战船92只,分配给烽火门和小埕两水寨各40只,另12只分配给了南日水寨。

嘉靖四十二年(1563)秋汛后不久,倭寇又开始以更大的规模入侵福建。谭纶、戚继光展开了一系列抗击倭寇的战斗。真倭万人围攻仙游。谭纶、戚继光粉碎了倭寇对仙游的围攻,又经过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月的王仓坪、蔡丕岭之战,平息了福建多年的倭患。这之后,戚继光对福建的防卫进行了新的部署,其中五水寨的战船已增至171艘,分配到烽火门40艘,小埕36艘,南日32艘,浯屿32艘,铜山31艘。这171艘战船在海上构筑了一道防线,明廷时刻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隆庆初年,在福建设立了海坛、浯铜二游总,万历三年(1575)又设玄钟游兵把总。这样到万历三年,在福建就形成了五寨三游的海上防御体制。五寨三游的兵力和拥有的战船如下:烽火门寨把总统兵船50只,民兵1 600余;小埕寨把总统兵船40只,兵千余名;南日把总统兵船40只,兵千余名;浯屿把总统兵船40只,兵千余名;铜山把总统兵船约40只,军民兵1 600余名;海坛游名色把总统兵船24只,兵900余名;浯铜游把总统兵船22只,兵536名、贴驾军300名;玄钟游把总统兵船40只,民兵1 600余。此时福建共计有战船296只,超过以往时期,表明御敌于海力量的增强。万历二十年(1593),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并欲侵略中国。这之前明廷为加强防务,又添设了嵛山、湄洲二游,战船当又有增加。

援朝抗倭战争刚一结束,明廷裁减沿海军备就开始了。在福建,万历二十五年(1597)设澎湖游击,船20只,兵800余人。二十六年,考虑到澎湖孤岛无援,遂增加一游总哨,汛期还有海坛、南日、浯屿、铜山、南澳各派哨官一员,率坚船3只,远哨该岛,进行支援。但这之后,由于粮饷不济,裁去一游击,海坛、南日、南澳三处的哨船也停止巡哨。澎湖又只剩一总二哨,船20只,官兵800余人,造成孤立无援的局面。(www.xing528.com)

在这种情况下,万历三十二年(1604)和天启二年(1622),荷兰殖民者两次侵占澎湖,但也两次被明军逐出(详见卷二《今说》)。为了巩固胜利成果,天启五年(1625)四月,福建巡抚南居益向朝廷提出完善澎湖防守的多项措施:“一议澎湖添设参将,一议戍守中左,一议增兵,一议增饷,一议建城池营舍,一议屯田,一议墩台,一议用人,一议内地防御。”[338]

朝廷批准了南居益的建议[339],六月初八日,朝廷“命铸协守副总兵辖管泉南、澎湖二游击及澎湖新设游击关防”[340]。因此《明史》说:“天启中,筑城于澎湖,设游击一,把总二,统兵三千,筑炮台以守。”[341]自此之后,明廷开始在澎湖有了常驻军。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有其重要意义,不仅有效地保卫了澎湖,开发了澎湖,也有效地在澎湖行使了自己的主权。

荷兰殖民者两次侵占澎湖,两次被明军逐出澎湖。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明廷有比荷兰人更强的水军。沈有容以50艘战船迫使敌人乖乖离去,南居益动用200艘战船,对付荷兰的13艘军舰,迫使侵略者不得不拆炮台,毁门楼,竖白旗,灰溜溜地滚开。这表明到明朝末年,明代的海防军仍能有效地防御敌人的海上入侵,保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