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海船图说:广船优缺点及广东海防船

明代海船图说:广船优缺点及广东海防船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船的优点主要有三:船体大,坚固耐久,火力强。广船可作为战船,也是广东沿海私人养护的从事海上经营活动之船。各路将三分之一的船出海巡逻,三分之二的船营守。这些措施使得广东沿海长期以来比较安定。但同时广东参将王诏造大乌船70艘,加上一些中小型船,广东共凑170艘战船。曾一本残部气息奄奄,后被郭成所率的广东船队歼灭。这样广东沿海共有兵船251只,官兵6800余员名,战船和官兵数量比万历初年要少。

明代海船图说:广船优缺点及广东海防船

广船优点明显,不足也明显。广船的优点主要有三:船体大,坚固耐久,火力强。广船是用铁力木建造的。铁力木质地坚硬,加之建造时用的板材厚达七寸,所以船体特别坚固。这一方面使得该船的寿命长,可达六七十年,少者也可达五十年;另一方面,它与其他船相撞时,由于它体大、坚固,而其他船多为松杉木制造难与其抗衡,倭寇的船小当然更不在话下,即便大福船也易被它撞碎。它装备大型的火器发鑛和佛郞机可击碎敌船。它所用的火毬从高处掷下也可焚毁敌船。它是沿海4种船型中,体积最大,最为坚固的船,所以在海战中最具优势,往往被作为旗舰,以壮大船队的气势。

当然,事物无不具有两面性,体大、坚固、耐久是它的优点,同时也是它的不足。因为体大,在浅水行使不便,所以在近海不能使用。因为它是用铁力木建造的,而铁力木是热带的植物,北方没有,所以在北方该船一旦损坏,就难以找到修理的木料。另外,该船底尖面阔,状若两翼,不适于深海大洋航行,这就不如福船。

广船可作为战船,也是广东沿海私人养护的从事海上经营活动之船。从成书于嘉靖四十年(1561)的《筹海图编》来看,广东沿海共设有战船、乌艚船、新会横江船、哨船等共79只,其中战船32只,乌船33只、新会横江船4只、哨船10只。这79只战船虽然型号齐全,但数量有限,所以每当风汛时期,沿海备倭官员雇用船只和打手、驾船后生,守卫广东三路。各路将三分之一的船出海巡逻,三分之二的船营守。如果海上有敌情,也可随时招募。汛期结束,兵夫遣散,船归原主。这种办法使广东平时只养少量的兵,而不养大量战船,不仅减少了军饷的开支和战船的损耗,而且因雇募的驾船后生,技术熟练,战船的战斗力也很强。这些措施使得广东沿海长期以来比较安定。

但这种状况在嘉靖后期被打破了。嘉靖三十一年(1552)后,浙直沿海倭患严重。为抗击倭寇,从广东调大战船180只(一说200只)。这些战船无疑在抗倭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也先后损坏而不能返回广东。广东船家不再造船,官府也再无战船可雇。嘉靖四十五年(1566)提督侍郞吴桂芳上疏朝廷,请设沿海水寨,得到朝廷应允,遂在广东设柘林、碣石、南头、乌兔、白鸽门、白沙六水寨。到隆庆初年,为消灭海盗曾一本,官府不得不造船。总兵俞大猷主张造福船,招募福人为兵,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消灭海盗。他还指出,所造之船在消灭曾一本后,分配给六水寨,作为海防的常备船。他在福建造了80艘战船。但同时广东参将王诏造大乌船70艘,加上一些中小型船,广东共凑170艘战船。隆庆三年(1569)六月,俞大猷率领所造的战船组成约有百艘战船的水军和福建总兵李锡率领的福建水军,进攻海盗曾一本,三战三捷。曾一本残部气息奄奄,后被郭成所率的广东船队歼灭。战后俞大猷的所造的战船和广东郭成的战船共250余艘,很可能被分配给各水寨使用。万历四年(1576)两广总督凌云翼上疏请求罢乌兔寨,设北津寨,该寨用“兵船则大小共六十号,官兵则二千三百零二名”[221]。据《苍梧总督军门志》卷六载,万历初年五水寨的战船和官兵数如下:柘林寨大小战船53只,官兵1 714员名;碣石大小战船38只,官兵1 154员名;白鸽门大小战船51只,官兵1 526员名;白沙大小战船54只,官军兵壮1 524员;北津战船大小74只,官兵2 277员名。该书未列南头的战船和官兵数,但在凌云翼上疏中有这样的话“增设一水寨名曰北津,亦照南头寨参将事例,兵船则大小共六十号,官兵则二千三百零二名”[222],由是可以认为南头寨的大小战船和官兵不会少于北津寨。这样六水寨当共有大小战船330只,官兵10 497员名。由此可见,万历初年广东六水寨所拥有战船是嘉靖中期的4倍多。成书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的《虔台倭纂》卷下《倭议》载:白沙寨有兵船57只,兵1 600余;白鸽门寨有兵船28只,官兵800余;北津寨有兵船34只,官兵900余;竭石寨有兵船34只,官兵800余;柘林寨有兵船70只,官兵2 300余;另广海守备有兵船28只,官兵400余。这样广东沿海共有兵船251只,官兵6 800余员名,战船和官兵数量比万历初年要少。但还是嘉靖中期的3倍多,这表明了沿海防卫力量的增强。如将万历中期和初年相比,这数量则又说明了广东沿海的防卫在走下坡路。

【注释】

[1]海上战船,在山东不得知:明代文献对山东海船记载颇少,故俞大猷说“不得知”。实际上,在宋代蓬莱水城就有刀鱼战船,故蓬莱水城也曾经称“刀鱼寨”。蓬莱水城出土的两艘古战船属浙江建造的船舶

[2]南直隶:明建都于南京,故称南京附近地区为南直隶,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二省一市之地。

[3]沙船及以下各船的形制等均见后文。

[4]少:疑为“小”字之误。在北方水域主要是沙船,船舶尺度也不小。

[5]战楼:供指挥作战的房间。

[6]艕有遮垛:船两舷有垛墙似的遮板。《筹海图编》载:“福船高大如楼……其旁皆护板,护以茅竹,坚立如垣。”

[7]闽、广、浙、直:闽,指福建;广,指广东;浙,指浙江;直,指明代的南直隶。

[8]两旁设架:指伸出舷外方便摇橹的板架。

[9]其篷用捲:指可折叠的帆。

[10]信地:军队的驻地或管辖的地区。

[11]浮沤:水面上的泡沫。

[12]五虎门:今地不详,抑或五虎门的“五”字为衍字,即“虎门”,亦称虎头门,在今广州市东南珠江之口,有大虎、小虎二山,对列如门,故名。凡海船入广州者,必自香港入珠江,经虎门而达于黄浦。

[13]大鹏:今广东省深圳市东大鹏半岛上的大鹏镇。

[14]北津:今广东省阳东区南北津。

[15]里海:靠近海岸的近海,与外洋相对。

[16]楼船:有船楼的大船,“楼船者,船上施楼也”,始于战国,汉代大兴,如宋《武经总要》所载的楼船,甲板上就有楼三层。

[17]重底:船底为重板结构,一层破损,还有一层,故坚牢。

[18]工:精,巧。

[19]又载于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二十五、范涞《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十、王在晋《皇明海防纂要》卷六《战船说》。

[20]艨艟:古代战舰名。三国时已有之。形制见宋《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一。

[21]斗舰:战船。三国时已有之。形制见宋《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一。

[22]游艇:大型战船。隋伐陈时,杨素所造的大舰五牙舰,即属此。形制见宋《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一。

[23]天艎:又名艅艎,春秋战国吴王大舰名。后泛称大船、大型战舰。

[24]绝海、飞江:一为海上,一为江上的战船。形制不详。

[25]走舸:轻便快速的战船。三国时已有之。形制见宋《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一。

[26]下濑、戈船:均为战船,形制不详。

[27]沙船、渔船、梭船、网船、鹰船:均用于作战。梭船和网船,又称网梭船。详见本书卷四《浙直船》。

[28]巨舰、横海、追云、潢龙、沧兕:均为战船,形制不详。

[29]四轮舸:以四个轮形桨推进的战船,即车轮舸,详见本书卷五《特殊船舶》。

[30]两轭舟:一种战船。形制不详。

[31]八卦六花船、鸳鸯桨、子母舟、破敌舸:详见本书卷五《特殊船舶》。

[32]高把梢船:一种双桅战船。《筹海图编》卷十三有其形制图。

[33]开浪船:又名鸟船。实属浙江船,明代文献认为属福船的一种。详见本书卷三《福船》。

[34]蜈蚣船:一种从西方传入的战船。详见本书卷五《特殊船舶》。

[35]八桨船:一种只供哨探用,配八把桨的小型战船。《筹海图编》卷十三有其形制图。

[36]大头船、尖尾船:即新会县尖尾船和东莞县大头船,广东船的两种形制。详见本卷《广船》部分。

[37]大福船:福船的主要船型。详见本书卷三《福船》。

[38]苍山、艟 :浙江的两种船型。详见本书卷四《浙直船》。

[39]两头船:一种海运船。详见本书卷一《正德前的海船》。

[40]草撇舡:福船的一种。详见本书卷三《福船》。

[41]沧海舡:当为海沧船之误。海沧船,又名冬船,福船的一种。详见本书卷三《福船》

[42]广船:详见本卷《广船》部分。

[43]水虎捷、水虎翼:两种战船。形制不详。

[44]叭喇唬:一种浙直用的战船。详见本书卷四《浙直船》。

[45]混江龙、犁云蚪、飞海龙、赤天艘、铁海青、四跳三橹:均为战船名,其形制不详。混江龙,1363年,朱元璋陈友谅鄱阳湖水战时,陈友谅曾用此船。

[46]顿:通“钝”,这里和“捷”(胜利)相对应,为失败、不成功之意。

[47]调戗:戗即斜行,调戗指船在遇到逆风时,调整船的航行角度及帆与风的风向角,取曲折航线前进的一种操作技术。

[48]使斗风:使船乘风而行。

[49]滚涂浪:即涌浪。

[50]吴淞:今上海宝山。

[51]白茆:今江苏省常熟市东南白茆镇。

[52]福山:今江苏省常熟市北福山。

[53]沙民:长江口及其外崇明岛等众多山沙(岛屿)上的居民。

[54]福人:指福建沿海的渔民

[55]扬子江:今江苏仪征市、扬州市一带的长江称扬子江。

[56]大七:今浙江省嵊泗县西北大戢山。

[57]小七:今浙江省嵊泗县西小戢山。

[58]倩人:雇请人。

[59]梅岭:即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广东南雄两县之间。

[60]回翔:转向,改变航行方向。

[61]胶浅:搁浅。

[62]沙耆民:年高有德的沙民。

[63]乌槽:船主体大部分涂成黑色,故名乌槽。乌槽,即乌艚。《虔台倭纂》载:“乌艚,广之巨舰,铁力木所造,坚致耐久过于福船。”言浙江舟山的乌艚为诸舟之首,是否得当,尚待考查。

[64]十装标号软风:疑为船名。

[65]铁栗木:亦称铁力木、铁木。常绿乔木。高达30米。叶子披针形,花白色。木材暗红色,质地坚硬。分布于东南亚热带地方,我国云南、广西等地也出产。

[66]佛郎机:即佛郎机铳,由葡萄牙传入的后装火炮。有大、中、小多种型号,大者可达千余斤,小者不足二十斤。它由一个母铳和若干子铳所组成。母铳的后部有“巨腹”,腹上开有长孔,供安放子铳用。子铳可以预先安装弹药,战时轮流发射,减少了传统火炮装弹药的时间,提高了火炮的射速。铳身铸有准星和照门,可以瞄准射击。铳身还铸有炮耳,可以灵活地调整射击角度。

[67]火球:一般作火毬,中国古代一种球状抛掷火器。它用纸、布或麻裱糊成球形外壳,内装可爆燃的火药、预制的纵火与杀伤元件,用药线点燃,掷出后以杀伤敌人。

[68]跳:指橹跳板

[69]以板闸跳上:用板固定铺在跳板上。

[70]相胥:共同。

[71]鸟嘴铳:又称鸟铳,明代后期对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统称,清代多称鸟枪。嘉靖年间从海外传入。它同中国传统的金属管形火器相比,有许多优点。它采用了机发火,既简化了射击动作,又便于用两手稳定持枪瞄准;枪柄采用曲形木柄,也利于握持和瞄准;身管长,口径较小,身管脊部加设准星和照门,采用的铅子与口径吻合。这些使其与传统的手铳相比具有射程远、射速快、准确性高的优点。

[72]定海: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

[73]临海:今属浙江省。

[74]象山:今属浙江省。

[75]舁入:抬入。

[76]楫:船桨。

[77]兵志:指张廷玉等编的《明史》卷九十二《兵志》。

[78]王鸣鹤: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万历十四年(1586)武科进士,曾任广西总兵官、骠骑将军。鉴于当时社会上轻视武将,武将亦自轻而不知兵的状况,他辑《登坛必究》,以备将帅学习参考。

[79]水战议:指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二十五《水战》一卷的战船部分。实际上这一部分是辑自邓钟的《筹海重编》,而邓钟的《筹海重编》是在郑若曾《筹海图编》的基础上重编而成的。

[80]木女墙:女墙,指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木女墙是指置于两侧船舷护板上的木制的呈凹凸形的矮墙。

[81]炮床:放置火炮的支架。

[82]语见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十八《治水兵篇》。

[83]每枝二跳:每只橹设橹跳板二个。

[84]以板闸跳上:用木板固定铺在跳板上。

[85]语见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十八《治水兵篇》。文字略有改动。

[86]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市。

[87]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区。

[88]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

[89]铁力木:即铁栗木。

[90]发鑛:亦称发矿、发 ,大型管形火器。重约五百斤,用铅子一百个,杀伤力颇强,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火器。也有称其为大佛郎机者。

[91]见张廷玉等编《明史》卷九十二《兵四》。

[92]嘉靖:明朝皇帝朱厚熜在位的年号。朱厚熜在位45年,自嘉靖元年(1522)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

[93]倭患:倭寇入侵所造成的祸患。倭寇是13世纪初至17世纪初侵略朝鲜和中国沿海,由日本的武士、浪人、商人等组成的,得到日本诸侯怂恿和支持的日本海盗集团。嘉靖年间特别是嘉靖三十一年(1552)后,倭寇特别猖獗,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灾难,称作倭患。

[94]广东东莞:今广东省东莞市。

[95]佛郎机:明朝对葡萄牙的称谓,亦有以此称西班牙者。

[96]本院:浙江巡抚朱纨对本职的自称。

[97]军门:明代对总督、巡抚的俗称。

[98]浯屿:指浯屿水寨,明洪武时置,为海防重地。原设于海边旧浯屿山,即今福建龙海市东南浯屿岛,正统或成化年间,迁入厦门,仍以浯屿寨为名。

[99]铜山:即铜山水寨,在今福建东山东北。正统初年(1436)在此建水寨,景泰三年(1452)正式确定为福建五水寨之一。

[100]烽火:指烽火门水寨。洪武年间,周德兴在福建烽火岛(在今福建霞浦东北)建水寨,称烽火门水寨。正统九年(1444)焦宏迁至松山寨(在今福建霞浦东偏南)。

[101]生理:生意,包括进行捕鱼捞虾等生产活动。

[102]松杉:松木和杉木。松木,为常绿或落叶乔木。树皮多为鳞片状,叶子针形球果。材用很广,种子可食用、榨油,松脂可提取松香松节油,产于我国各地。杉,为常绿乔木,高可达30米以上。树冠的形状像塔,叶线状披针形。木材白色或淡黄,质轻,耐朽,主要产于长江中上游和福建地区等。

[103]漳泉:漳州府和泉州府。漳州府治今福建省漳州市;泉州府治今福建泉州市。

[104]又见于邓钟《筹海重编》卷十二,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二十五,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器用四卷,茅元仪《武备志》卷一百十六。

[105]虫:也称海蛆。

[106]又载于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二十五,王在晋《皇明海防纂要》卷六,茅元仪《武备志》一百十六。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只引前两句。

[107]游击:即游击将军,武职官名。明后期军队的组织编制一般是总兵—参将、游击—把总—哨官—旗总—队。队是最基层的单位,一队十二人。三队或四队为一旗,三旗或四旗为一哨,三哨或四哨为一总,三总或四总为营,营的军事长官就是参将或游击将军。参将和游击的区别在于参将所率领的军队是防守一定地域的部队,而游击将军所率领的部队是机动部队。

[108]又载于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二十五。

[109]又见于邓钟《筹海重编》卷十二,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二十五,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器用四卷,茅元仪《武备志》卷一百十六。(www.xing528.com)

[110]狼机:即佛郎机。

[111]又见于邓钟《筹海重编》卷十二,谢杰《虔台倭纂》上卷,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二十五,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器用四卷,茅元仪《武备志》卷一百十六。

[112]爵室:古代船上的瞭望室。爵,通“雀”。《释名·释船》曰:“其上屋曰庐,象庐舍也。其上重屋曰飞庐,在上,故曰飞也。又在上曰爵室,于中候望之,如鸟雀之警示也。”

[113]飞庐:船甲板上方第二层尾部的屋舍。《释名·释船》曰:“其上屋曰庐,象庐舍也。其上重屋曰飞庐,在上,故曰飞也。”

[114]疍人:旧时南方居住于水上的人。疍,又写作蜑(dàn)。

[115]芘篱:防护篱笆墙。芘(bì),通“庇”,庇护。

[116]徧(biàn):全面,遍及。

[117]犀兕:指犀牛和兕的皮。兕(sì),古代兽名,皮坚厚,可以制甲。一说雌的犀牛。

[118]磁炮、九龙信炮、蒺藜锡炮、霹子炮、神炮:均为火器,具体形制不详。

[119]火砖:一种砖形手投火器。基本构造是用纸或薄木板做成砖形外壳,内装火药、小型火器、有毒物质、铁蒺藜等。用药线点燃后,掷入敌船或营阵,用以纵火、惊扰和杀伤敌有生力量。

[120]火礶、烟毬:均为火器。具体形制、构造不详。

[121]箐竹楼橹:用细竹搭成的无顶盖的高台,用以瞭望和攻守。箐(jīng)竹,细竹。

[122]戈船:古代战船的一种,源于战国时。《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臣瓒曰:“《伍子胥书》有戈船,以载干戈,因谓之戈船也。”

[123]鸟枪:即鸟铳。

[124]三眼神枪:即三眼铳。一种三管手持火铳。

[125]艔:客货船的一种统称。

[126]飞石、灰罂:均为击敌兵器,形制不详。飞石,似即击敌的石块;灰罂,似即一种装灰的小口大腹瓦器。

[127]渔罛(gū):渔网。罛,一种大型渔网。

[128](liǎo):小船。

[129]罾(zēng):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130]“ ”疑为“摉”字之误。“摉”同“搜”。

[131]滩濑(lài):滩头和浅水沙石滩。

[132]艑艖(biàn chā):艑为扁浅形的大船,艖为小船。

[133]径挺:直貌。

[134]以桡拨之:用桨来划动。桡(ráo),船桨。

[135]歧:航路多变。

[136]入洋:从大洋(海)回来。

[137]出洋:泛指到外国去,这里指到大洋(海)去。

[138]木柜:木制的柜子。这里似指一种稳定船舶的装置——防摇水舱。

[139]罾罛:泛指渔网。

[140]水椰:不详,抑或为常绿乔木椰子的一种。

[141]薯莨:植物名。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地下具块茎,外紫黑色,内为棕红色,块茎富含鞣质,煮法染丝绢,也可染棉、麻织物和渔网、渔衣等,使利水耐用。

[142]红卢桂木:不详。抑或为桂树的一种。桂为樟科,常绿乔木。

[143]琼:指琼州府。治今琼山区,辖境相当今海南省地。

[144]鎝(dā):翻土农具。

[145]罅(xià)漏:裂缝和漏穴。

[146]戽(hù):即戽斗,一种汲水器械。

[147]鸭母:前狭后广,如鸭身之形。

[148]桄榔须:桄榔树叶柄基部的棕毛。桄榔树,俗称砂糖椰子、糖树。常绿乔木,肉穗花须的汁可制糖,茎中的髓可制淀粉,叶柄基部的棕毛可编绳或制刷子。

[149]橄榄糖:用橄榄树脂和皮叶熬制的胶脂,可以涂补船只。

[150]洋船桅:外国船的桅杆。

[151]通草席:用通草编成的席子。通草有二说。一说通草即木通。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通草》:“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一说通草即通脱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通草》:“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草》:混注为一,名实相乱,今分出之。”二者哪个为是,待考查。

[152]:广东土字,帆也。

[153]鸟张翼:俗称蝴蝶帆。

[154]疍家:即疍户。疍人散居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带,向受封建统治者的歧视和迫害,不许陆居,不列户籍。他们以船为家,从事捕鱼、采珠等劳动,计丁纳税于官。明洪武初,始编户,立里长,由河泊司管辖,岁收渔课,名曰疍户。清雍正初,明令消除旧籍,与编氓同列;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通令解放贱民,疍户也在内。

[155]蚬(xiǎn):软体动物,介壳呈圆形或心形,表面有轮状纹。生活在淡水中或河流入海的地方。

[156]鳞鬣(liè):鱼的鳞片和鬣毛。

[157]沙潬:沙滩。潬(tān),水中沙堆。

[158]泅汓(qiú qiú):游水。汓,浮行水上。

[159]河泊所:元代在建康、安庆、池州等处设置的掌收鱼税的官署。明代广为设置,洪武十五年(1382),全国有河泊所252处。清代只在广东设河泊所官二人。

[160](jì):渔具。

[161]筻(gàng):用于地名,如筻口。

[162]东西二江:东江和西江。东江,珠江东支,在广东省东部。东源寻乌水,西源九曲河(定南水),均出江西省南部安远、寻乌两县间,南流到广东省龙川县五合附近汇合,折向西南流,下游经珠江三角洲,到狮子洋出五虎门入海。西江,珠江干流,在广东省西部。上源南盘江出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在黔、桂两省区边境和北盘江汇合,称红水河;东南流到象州县石龙附近纳柳江后称黔江;到桂平纳郁江后称浔江;到梧州纳桂江,入广东省境始称西江。

[163]枭黠:凶恶狡猾。

[164](shuāng):船帆。

[165]輋(shē):同“畲”,近山之地。

[166]出沙:似指下田而言。水旁地谓之沙。

[167]参见《明太祖实录》卷七十八洪武六年正月庚戌条,《明史》卷九十一《兵志》三,《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二,《筹海图编》卷十二《御海洋》、《勤会哨》,《南船纪》,万历《漳州府志》卷七《战船》。料为重量单位,一料为一百斤。

[168]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五《朱纨传》,第5 405页。

[169]《明英宗实录》卷六十三,正统五年正月丙寅,第1 210页。

[170]侯继高《全浙兵制》卷一《全浙水陆兵制》。

[171]范涞《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二《续定·各区战船》。

[172]李杜《征蛮将军都督虚江俞公大猷功行记》、赵恒志《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赠左都督俞公大猷行状》,载焦竑《献征录》卷一百七;俞大猷著,范中义点校《正气堂全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下同,不注),第13、836页。

[173]《明世宗实录》卷四百二十二,嘉靖三十四年五月甲午。

[174]俞大猷《正气堂集》卷十六《恳乞天恩亟赐大举以靖大患以光中兴大业疏》,《正气堂全集》第339、340页。

[175]范表《海寇议》后。

[176]俞大猷《正气堂集》卷九《议计缚王直》,《正气堂全集》第182页。

[177]俞大猷《正气堂集》卷九《请益加防截》,《正气堂全集》第185页。

[178]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十二《俞大猷传》,第5 605页。

[179]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十八《治水兵篇·福船说》。

[180]据《日本战史·朝鲜役》。

[181]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四十,宣祖三十年六月癸酉载,当时日军18万。

[182]李舜臣在元均闲山失败后,再次被起用。

[183]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四十二,宣祖三十一年十二月乙卯。

[184]此据邢玠《经略御倭奏议》。内岛津义弘本营船300只,将官鸭南皋冲锋船60只,对马岛太守船60只,还有其他船。一说500余艘。

[185]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四十二,宣祖三十一年。

[186]此据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四十二,宣祖三十一年十一月乙巳。

[187]1580年(明万历八年)西班牙攻陷里斯本,吞并葡萄牙。

[188]此据戴裔煊《〈明史·佛郎机传〉笺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0页。朱杰勤《十七世纪中国人民反抗荷兰侵略的斗争》(《历史研究》1962年第1期)说:“荷兰水师提督韦麻郎(Van Waerwijck)带领八艘战舰于攻打马尼剌失败后……”

[189]李凤,《明史·和兰传》作“税使李道”。据张维华先生在《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考证,李道当为李凤。

[190]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和兰传》,第8 435页。

[191]张燮《东西洋考》卷六《外纪考·红毛番》,中华书局1981年版(下同,不注),第128~129页。

[192]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和兰传》,第8 435页。

[193]张燮《东西洋考》卷六《外纪考·红毛番》,第129页。

[194]L.布鲁斯《荷兰人侵占澎湖群岛的经过》,朱杰勤译《中外关系史译丛》,海洋出版社1984年版(下同,不注),第121页。

[195]L.布鲁斯《荷兰人侵占澎湖群岛的经过》,朱杰勤译《中外关系史译丛》,第121页。

[196](日)村上直次郎《澎湖岛上的荷兰人》,许贤瑶译《荷兰时代台湾史论文集》,第6页。这次荷兰人的入侵到底有几艘船说法不一,除本文所讲的14艘外,还有的说荷舰15艘、英舰1艘,荷兵700名。

[197]L.布鲁斯《荷兰人侵占澎湖群岛的经过》,朱杰勤译《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21页。

[198]《明熹宗实录》卷三十,天启三年正月乙卯,第1 535页。

[199]转引自陈碧笙《十七世纪上半期荷兰殖民者对台湾和东南沿海的侵略及其失败》,《厦门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第59页。

[200]1623年11月5日尼文律在日本平户给雷约兹的信。转引自L.布鲁施《荷兰人侵占澎湖群岛的经过》。

[201]《明熹宗实录》卷三十,天启三年正月乙卯,第1 536页。

[202]《明熹宗实录》卷三十八,天启三年九月壬辰,第1 943页。

[203]《明熹宗实录》卷三十七,天启三年八月丁亥,第1 927页。

[204]转引自陈碧笙《十七世纪上半期荷兰殖民者对台湾和东南沿海的侵略及其失败》,《厦门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第59页。

[205]有学者研究指出,“在城未完之前,中国役一千五百人中饿死了一千三百人,因为每天所发的米还不到半斤”。朱杰勤《十七世纪中国人民反抗荷兰侵略的斗争》,《历史研究》1962年1期第27页载:“在强制劳动的过程中,从事劳役的1 500人中死去约1 300人。”但L.布鲁施《荷兰人侵占澎湖群岛的经过》则说:“在烈日下强制劳动而每日只得半磅米糊口的中国人因而致死的有四百多人。”

[206]W.P.Groeneveldt.De Nederlanders in China,1601—1624,p.222.

[207]《兵部题〈澎湖捷功〉残稿》,《明清史料》乙编,第七本。

[208]《明熹宗实录》卷三十七,天启三年八月丁亥,第1 928页。

[209]沈国元《两朝从信录》卷十九。

[210]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和兰传》,第8 436页。

[211]《明熹宗实录》卷三十七,天启三年八月丁亥,第1 930~1 931页。

[212]《明熹宗实录》卷三十八,天启三年九月壬辰,第1 943页。

[213]沈国元《两朝从信录》卷二十三。

[214]《明清史料》乙编,第七本《澎湖红夷拆城遁去残稿》载:“据前后檄报,白旗愿降则七月十一日事也,先从西北拆铳城则十三日事也,直抵高文律所居,尽毁门楼则二十八日事也。”

[215]《明清史料》乙编第七本《兵部题行兵科抄出福建巡按路振飞题稿》。

[216]朱杰勤《十七世纪中国人民反抗荷兰侵略的斗争》,《历史研究》1962年第1期。

[217]朱杰勤《十七世纪中国人民反抗荷兰侵略的斗争》,《历史研究》1962年第1期。

[218]《明清史料》乙编第七本《兵部题行兵科抄出福建巡按路振飞题稿》。

[219]邹维琏《达观楼集》卷十八《奉剿红夷报捷疏》,转引自朱杰勤《十七世纪中国人民反抗荷兰侵略的斗争》,《历史研究》1962年第1期。生擒夷酋伪王1名,生擒夷众118名,共生擒敌119名。

[220]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和兰传》,第8 437页。

[221]凌云翼《酌时宜定职掌以便责成以重海防疏》,《苍梧总督军门志》卷二十六《奏议四》。

[222]凌云翼《酌时宜定职掌以便责成以重海防疏》,《苍梧总督军门志》卷二十六《奏议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