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边墙方案争议-十字路口的明朝

西北边墙方案争议-十字路口的明朝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西北巡抚的边墙方案,兵部一直拒绝,但因延绥镇巡抚、陕西巡抚连番提出这一议案,为缓解舆论压力,兵部统一给出解释,指出王锐所倡“大边长城”修筑方案,在平坦沙漠上修筑边墙,不仅容易倾塌,而且容易遭受蒙古骑兵的大规模冲击,因此不宜修筑;马文升、余子俊主张的“凿山设险”,会劳役民众,应当在“搜套”成功之后,以榆林正规军队为主,并由当地民兵协助,修筑完成。

西北边墙方案争议-十字路口的明朝

除了大规模举兵“搜套”,第二种解决方案是主张在榆林构建长城防御体系。主张这一方案的,是中央管理财政的户部官员,以及负责西北社会安定的延绥镇巡抚、陕西巡抚。与兵部官员追求建立军功不同,户部官员、巡抚分别担负着平衡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之责,连年的“搜套”战争给上到中央、下到西北地方都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因此,这两种政治势力成为“搜套”战争的最大反对者。作为“搜套”的替代方案,西北巡抚提出修筑边墙,将之与已有营堡相结合,从而构建长城防御体系。

成化六年(1470)三月,延绥镇巡抚王锐首次提出在榆林边界地区修筑“边墙”,宪宗对此表示赞同。[3]这一方案是榆林“大边长城”的最早蓝图。但这一计划并未实行,原因是兵部主持的“搜套”正在举行,不愿其他方案中途扰乱。

不久后,由于“搜套”行动导致陕西财政危机和社会动荡,陕西巡抚马文升指出“搜套”效果很差,“道途辽远,军未集而虏已去,徒费供亿,无益于事”[4],因此应采取防御方式解决河套危机。但与延绥镇巡抚王锐重点关注榆林边境防务不同,马文升作为陕西巡抚,更为关注榆林的纵深防御,主张通过堵截,阻止蒙古军队进入陕西腹里。他提出先在白于山地区,利用当地地形和北宋时期的堡寨,构建包括墙垣、城堡、墩台在内的榆林内地长城防御体系。而修筑工程所需的人力,马文升提出可以用当地“土兵”。可见,马文升可能吸取了王锐提出修筑“大边长城”被兵部阻挠的教训,不与“搜套”方案直接碰撞,改而提出在陕北腹里修筑“二边长城”,以较低成本,依托白于山地形和前朝旧迹,利用榆林“土兵”而不是参加“搜套”的正规军,铲山筑墙、修复城池。但他的这一建议同样未能实施。(www.xing528.com)

成化七年(1471)七月,新任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在马文升之后再次上奏,请求修筑“二边长城”。余子俊同样为避免与“搜套”方案相冲突,甚至更退一步,主张用民众修筑长城,并将工期缩短。对于西北巡抚的边墙方案,兵部一直拒绝,但因延绥镇巡抚、陕西巡抚连番提出这一议案,为缓解舆论压力,兵部统一给出解释,指出王锐所倡“大边长城”修筑方案,在平坦沙漠上修筑边墙,不仅容易倾塌,而且容易遭受蒙古骑兵的大规模冲击,因此不宜修筑;马文升、余子俊主张的“凿山设险”,会劳役民众,应当在“搜套”成功之后,以榆林正规军队为主,并由当地民兵协助,修筑完成。对于兵部的立场,宪宗表示了尊重:“设险守边,兴工动众,当审度民力。姑缓之。”[5]于是榆林边墙方案再次搁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