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擂鼓寨村史-衣食住行丰硕成果

擂鼓寨村史-衣食住行丰硕成果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汤圆、甜酒不只是传统节日的饮食。食具、饮具也有了长足的改进。多亲房同住,圈舍相通,畜圈分置左右屋后,直通灶房。目前全村有小车26部,大型货车9部,中型客车1部,摩托车63部,三轮车4架,手拖2台,农用车2辆,中型客车1部,新式农耕机具13台。学生都会骑自行车。

擂鼓寨村史-衣食住行丰硕成果

1.衣着

过去,人们都穿家织土布的长衫便衣,只有少数富户才有单夹皮棉。衣着四季不分,多数人一年一换季,个别家庭的小孩终年光着屁股

20世纪50年代,多清一色的中山服,浅圆口布鞋。男的留偏发,女的扎双长辫。

1966年以后的10年中,黄军装盛行,男的浅平头,女的留短发,都戴军帽、束皮带,塑料凉鞋、胶鞋普遍。

知识青年的穿戴使山村青年大开眼界,争相模仿,多被讥为“土知青”。

1980年以后,男女老少的着装都大为改观,各种布料、花色和样式的服饰追随着城市的时髦而不断变化翻新。特别是近年,打工潮起,外出青年都见了世面,穿着很“港”、很“洋”,各种新潮时装琳琅满目,尤其是女性,有的戴耳环、项链、戒指、手镯,穿奇装异服,夏衣柔薄透露,冬装突出三围,仿效模特的款式。成品衣服充斥市场,青年人“换代”,给老年人留下了各种装束的衣物。

2.饮食

村民素以大米主食,麦面辅之,玉米红薯掺和,一日三餐。肉类以猪肉为主,辅以鸡、鸭、鱼、蛋,饮小作白干酒。宴客办“十大碗”,以数量作评论的标准。

1949年前,贫富悬殊,富户终年有米有肉,但不及现在的一般水平;贫家吃糠咽菜。现在,越过温饱线后,人们的口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都喜欢吃新鲜蔬菜牛羊肉、鸡蛋、鲜鱼、清油。圆尾、排骨比肉值钱,雄鸡公比肥鸡母有价。黄鳝成了俏货专卖,四季有人连夜搜捕。野兔被视为席上珍馐,雪夜有人顶灯狩猎。有人不怕犯法而偷捕偷卖青蛙和蛇。宴客以炒菜为主,注重风味。饮料是各种汁、露、啤酒和低度酒。叶子烟是少数老头的专爱,大多数人都抽带把儿的纸烟。汤圆甜酒不只是传统节日的饮食。饮茶成了普通的嗜好。(www.xing528.com)

食具、饮具也有了长足的改进。过去盛行土陶,食堂时多用木瓢、葫芦壳,而现在多用精美的搪瓷、塑料碗碟瓢盆。古老的铁罐茶壶被铝锅、水瓶代替。电饭煲已开始时兴,电炉子也有人不公开使用。

3.住宅

1949年前,袁家沟大院子是典型的封建地主庄园,深院高墙,院落相连。仓房、擂房、碾房、油房、马圈、花园尽在其中,有鲜明的自然经济特色。一般人家多四合小院、三合院、“钥匙头”。多亲房同住,圈舍相通,畜圈分置左右屋后,直通灶房。贫寒之家多是用高粱秆夹壁头的茅草房。合家住、吃、睡,连同牲畜都在其中。

1949年后,新建住宅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集体生产时形成大院落,1982年以后,许多代人的大院落都被拆散,修成独家小院。20世纪60年代,多木列瓦顶,70年代多土墙或土砖瓦房,80年代多砖木结构的青瓦屋架,90年代多建火砖平房,有不少带阳台的高楼,多有陈设电器化的客厅,没有人修转角。

新建的住宅多在背风、向阳、有水且交通方便之处,四周都有适当的布局,或建微水池、小花园、小果园,或设花台、花盆,做到池园配套,园林结合,以发展庭院经济,或置围墙栏杆,使环境“绿化”“美化”“香化”“静化”。现在很多青年在外打工,学成新式建筑技术,自行设计的新楼房不亚于城市的,一、二队尤具特色。

4.行旅

过去,本村有两条古道夹抄,与庙垭口到店子垭口的大路形成三角形,其余尽是小路。穷苦人肩挑背磨,跋涉辛苦,有钱人骑马、坐轿、乘滑竿,有专职的“抬脚子”。如今,各社都修通了公路,交通方便。卖粮食或买肥料都很近,只有迎亲、拉煤、运建筑材料请大车。赶场或进城都有“招手停”客车。庙垭口每天大小客车往返不断。年轻人多会骑自行车

目前全村有小车26部,大型货车9部,中型客车1部,摩托车63部,三轮车4架,手拖2台,农用车2辆,中型客车1部,新式农耕机具13台。学生都会骑自行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