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掌航,舍樵,江把-文化都昌.技艺卷

掌航,舍樵,江把-文化都昌.技艺卷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能掌控航向,首尾均装有一扁档樵顺水放流,1人或多人摆樵,排上搭起观音舍,供放排者歇息、生炊。载重1000至2000斤,1人驾驶,下水流放,水上撑篙,遇浅滩则下水推排而过。到了大江大河,就要把木排扎成“江把”。“江把”排大的有1000立方米,一般的有500立方米,最小的也有200立方米。一般“江把”为5至8块木排拼成,约有600至800立方米。

掌航,舍樵,江把-文化都昌.技艺卷

竹排 竹排是一种流传久远、分布于支流小河的短途运输工具,由竹类加工而成。排串大小、长短不一,大多数为蓑衣散放排,放到大河口再加工成2层或3层排,需放行到外省销售的,再加工成3层以上大排出港。为能掌控航向,首尾均装有一扁档樵顺水放流,1人或多人摆樵,排上搭起观音舍,供放排者歇息、生炊。这是古代都昌鄱阳湖区港汊河流最原始的水运方式。

竹筏 竹筏俗称“篾排”。筏首翘如雪橇(距水面约尺许)以减少阻力,长约2丈,宽约5尺,艄宽且低平,筏上置木架,其上又置类似农家的囤仓,篾围以做货篓,可散装粮食等货物。载重1000至2000斤,1人驾驶,下水流放,水上撑篙,遇浅滩则下水推排而过。在河面较宽的河流中行驶的竹筏,筏体略大,双层结构,最大载重量为6吨。都昌县竹筏结构和其他县市的大同小异,多用来短途运输生产、生活用物,有时作捕鱼工具用,一般是丘陵地带的农民在小港、小溪中使用。这种水运工具使用方便、制作简单、历史很久。新中国成立初,全县竹筏数量较多,在集运农副土特产品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全县山区公路发展起来以后,筏运逐渐被淘汰,少数村港中有时可见。(www.xing528.com)

木排 都昌县水运流放的木排可分3种:毛排、孔穿排、竹钉排。都昌港溪一般放单排,1人驾驶,执竹篙推撑航向,山里人叫“放把子”。到了大河,以三吊排并扎为头,后连数排,长的可达千米,首尾均有当舵,多人驾驶,排上搭有简易栅舍,备有炊火工具,供放排者食宿。到了大江大河,就要把木排扎成“江把”。“江把”排大的有1000立方米,一般的有500立方米,最小的也有200立方米。一般“江把”为5至8块木排拼成,约有600至800立方米。排扎成后,可放运至大江大河的上、下游各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