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溪镇:文化都昌.旅游卷

周溪镇:文化都昌.旅游卷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溪镇位于都昌县城东南37公里处伸入鄱阳湖中的湖洲咀上。在西汉初年建立的阳县,其城址就位于距周溪镇约3公里处的泗山南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溪镇重新焕发生机,成了全县的棉花重镇和螺纽扣、贝雕的主要生产地。改革开放后,随着联合国援助的2799项目3000亩精养鱼池的建成,周溪镇的珍珠养殖产量年年攀升。周溪古镇成了著名的“珍珠之乡”。

周溪镇:文化都昌.旅游卷

周溪镇位于都昌县城东南37公里处伸入鄱阳湖中的湖洲咀上。大港临镇而过,西滨后湖,镇周围被溪港环绕,故称“周溪”。

西汉初年建立的阳县,其城址就位于距周溪镇约3公里处的泗山南端。因交通便利,洲咀上就有了村落。到了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阳古城被大水淹没,居民往高处搬,因而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大村落。至唐代,这里的制陶业特别兴盛,至今犹遗存有十多处古窑址。由于鄱阳湖面积不断扩大,水运发达,客货船来往频繁,这里就成了有名的码头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1399年),当地人烟稠集,为维护社会治安,在镇西2公里处建柴棚巡检司,湖上盗匪遂少,渔业和商贸繁盛。由于镇处鄱阳湖中段,上通景德镇、鄱阳、余干,下通都昌县城、吴城、星子(今庐山市)、湖口,进长江,入东海,瓷器、鱼货、生活日用品的货运船舶在此停靠、装卸,周溪古镇成了鄱阳湖上一个较大的物品集散地,沿大港建起了长达1公里的长街,商铺、茶楼、酒馆、旅店和寺庙有近百家,居民达400余户。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柴棚巡检司移驻镇上,周溪呈现一片繁华盛景:白天,人头攒动;晚上,笙歌彻夜,高腔、弹腔、采茶戏一齐登台演唱。清同治版《都昌县志》记载:“周溪市,在治东六十里鄱阳湖边。巡检司驻扎,近来烟叶日多,故贸易并集于此。”周溪除了有鱼市、烟叶市,通过昌江运来的景德镇瓷器也多在这里集散和转运。到了民国时期,镇内的商贾大户利用鄱阳湖中盛产的贝壳生产螺纽扣,不但销往国内各地,还远销日本、欧洲等地。一时间,镇内有10多家螺纽扣作坊和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工厂繁忙地生产,积累了丰厚的财富,镇内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镇内建起了大量有特色的民居,但由于战乱和天灾频发,古镇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衰败。(www.xing528.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溪镇重新焕发生机,成了全县的棉花重镇和螺纽扣、贝雕的主要生产地。改革开放后,随着联合国援助的2799项目3000亩精养鱼池的建成,周溪镇的珍珠养殖产量年年攀升。2011年,周溪镇养殖珍珠1.5万亩,销售额达3000万元,镇内珍珠加工业和贝壳工艺品加工业日益红火,产品远销东南亚、非洲等地。周溪古镇成了著名的“珍珠之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