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培养生成性知识观的基本途径简介

教师培养生成性知识观的基本途径简介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成性”知识观塑造的核心主旨在于如何促使教师知识结构开放化、动态化,增强知识间的流动性及相互转化。如此,学生课程的研制便是对教师传统知识观的挑战,需要教师重新发展一种“生成性”知识观。

教师培养生成性知识观的基本途径简介

(一)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增强知识的动态

教师知识结构是决定教师知识观塑造的一个重要基础,同时也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生成性”知识观塑造的核心主旨在于如何促使教师知识结构开放化、动态化,增强知识间的流动性及相互转化。

1.学科知识与课程知识的相互转化

传统的分科主义以高度分化的专业学科界限来划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教师在本专业学科方面学习和积累了大量知识,但由于缺乏“课程视野”,在学生知识的综合化发展趋势下,教师的学科知识运用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课程改革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促动力,但以探究、体验、合作、交往、反思等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方法并不能只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是应该全面渗透到任何课程的教学中。如果学科教师没有具备相应的课程知识,学科教学就很难与新教学方法相融。学科知识转化为课程知识一方面需要教师突破知识结构中的学科界限,善于思考学科间的整体关系,扩大学科知识的网络和视野;另一方面要将课程知识转化为学科知识,能够利用课程知识来审视学科知识的特色和优势,或利用课程知识修正、改进学科知识。比如学科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从课程目标的解读出发,将相关知识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逐层分解成为具体教学目标。

2.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相互转化

在大量教师知识的内涵与分类分析中,通常认为教师知识包括“教什么”的学科知识与“如何教”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前者又可以称为本体性知识,后者又被称为条件性知识[5]。实际上,也有学者将这两类知识称之为理论性知识[6]。除了理论性知识,教师知识中还包含大量的实践性知识,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实际运用与表现出来的知识。这两种知识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理论性知识并不能直接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情境中的正确选择与行动,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情境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并不仅是简单地运用所学的理论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必须转化为实践性知识才能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这种“转化”必须在“实践”中完成,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采取对策,借助于反思与批判升华实践经验而完成“转化”的工作。同时,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应转化为理论性知识。一般来说,理论性知识呈外显状态,如同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实践性知识通常呈内隐状态,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与个性特征镶嵌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情景和行动中,深藏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如同冰山藏于水下的大部分。因此,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相对比较难以表述和提炼的,对教师的实践决策影响也可能是随机的、无意识的。如果教师能够通过“事件”叙写、表达、总结等方式将实践性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论性知识,使得实践指导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将会更加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3.个人知识与共享知识的相互转化(www.xing528.com)

教师知识结构的动态性发展除了在教师个体内部的知识流动、转化外,更重要的还在于置于内部结构的个人知识与外部环境、他人知识的交换,促进个人知识与共享知识间的动态转化。一方面,教师通过和他人的合作、交流将个人知识转变为共享知识,使得个人知识的价值得到检视和评定;另一方面,共享的个人知识通过环境及他人的鉴定做出修正,再重新回到知识结构中,以及将他人共享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都是对原有知识意义的增值。教师个人知识和共享知识的相互转化为教师团体化改革实践提供了充分的证据,知识集合带来的自信减小了教师抵制变革的阻力。美国课程学家奥利弗(A.Oliver,1977)和哈维(T.Harvey,1990)都对教师抵制课程变革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其中都谈到了两个重要的影响方面:“不安全感”和“孤独感”[7]。他们指出当教师感觉到新事物对自己的威胁以及自己必须孤军奋战时,很少有教师有信心或是愿意去冒险实施新的课程计划[8]。

(二)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学生课程开发的实践

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来看,首先是教师的自主决策意识和权能的增强为教师的个人知识发挥提供了有利的空间,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的生成;其次是校本课程研制过程以及课程实施过程总是会经历各种不确定性、反复性和多重性问题,其中产生的动态发展对教师塑造动态性的生成性课程知识观起到促进作用;再者多种类型知识、多层次知识的交流、整合打破了权威知识、专业知识的神话,使得教师建立起更加开放、互动的知识观念。

从学生课程开发来看,学生课程也可看作“生本课程”,即围绕学生经验和活动构建并指向学生发展的课程形态。学生课程除了更加体现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价值因素之外,还彰显出学生自主开发课程的民主意识,是对学生知识的充分尊重和认可。一旦学生知识纳入了课程中,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就需要具有更宽广的视野。学生家庭背景、生长环境、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学生知识的不确定性、跳跃性特征的存在使教师要参与学生课程的研制就必须深刻理解并接纳丰富、多姿的学生知识,从学生的眼光、视角来看课程问题。如此,学生课程的研制便是对教师传统知识观的挑战,需要教师重新发展一种“生成性”知识观。

(三)引领学生共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式的、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创新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在参与和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能充分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开放性、关系性和创新性特征。因为研究性学习总是始于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并经历真实情境中的调查、参观、访问、制作等渐进式的问题解决过程以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探究过程,知识的共同创造与创新使教师的感受更加深刻。同样,这个学习活动的成功开展需要教师本人必须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特别是教师要对知识探究、创新的实质、过程、机制、策略有一定了解和研究,懂得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教师还必须具有先进的知识观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