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沥青路面养护决策及施工操作

沥青路面养护决策及施工操作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预防性养护措施有多种,有些措施的处治范围有重叠。

沥青路面养护决策及施工操作

当对某条高速公路或者某段高速公路进行养护或修复时,应根据路况调查结果采取合理的对策,当路面结构性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就可以采取预防性的养护措施,而不能盲目地对其进行修复重建。

1.预防性养护决策原则

在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四项指标进行优、良、中、次、差的评价后,根据预防性养护基本标准确定养护对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用科学的决策方法确定养护对策。应建立适用的预防性养护标准,制定针对预防性养护决策、效果评价的专门分析程序,有计划性地体现区域内路网级别(路网中哪个路段)、路段级别(路段选择何种预防性养护措施)两个层次的预防性养护决策模式,并结合路面管理系统做好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及时更新工作。

(2)针对主要影响因素确定养护对策。路面养护策略的制定主要考虑强度、路面状况和平整度。在出现破坏的路面上,往往是各种病害都有出现,在确定养护对策时,应根据病害类型、严重程度和规模分析确定主要病害形式,并以其为主要处理对象,兼顾次要病害类型,确定养护措施。

(3)查明病因,确定养护对策。外在表现相同的病害,也有可能是不同原因引起的,所以需要在路面普查的基础上,根据路段的主要病害形式,做专项检查或局部探查;根据需要取样进行室内试验,查明病害原因,治标亦治本。如路面车辙,有可能是流动性车辙,也有可能是结构性车辙或磨耗性车辙,三种不同类型的车辙其处理方法和具体措施不同。

(4)结合养护费用优化养护对策。在进行预防性养护决策方案优化时,应综合考虑养护维修费用和用户费用,并根据我国目前路面养护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用户费用合理计算预防性养护资金投入量,使路面使用性能的提高与用户费用的降低达到良好的平衡。

(5)分析确定养护对策的最佳费用效益。预防性养护维修方案的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确定各种维修方案的实施时机和顺序,需要建立路面养护维修的费用效果(效益)模型,对各种方案在寿命周期内的费用、效果进行分析,分析期为20年。

(6)选择恰当的养护措施。预防性养护措施有多种,有些措施的处治范围有重叠。决定预防性养护具体措施时,要对多项技术进行横向比较,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最适用的措施。

(7)注重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研究和推广。近年来,预防性养护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各种新技术、新工艺也不断出现,在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时应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研究和推广。

(8)加强对路面排水系统的完善。沥青路面的许多损坏与水的作用有关,在确定养护方案时,以及在路面病害处治时,应注意对排水系统进行调查和完善。

2.预防性养护决策考虑因素

在选择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维修对策时,需要结合各分项调查评价指标以及综合性能评价指标,考虑以下因素。

(1)路面破损情况。根据损坏类型、损坏严重程度和出现损坏的范围或密度确定路面破损情况,进而得到破损状况评价指标(PCD)的范围,确定路面破损程度。

(2)路面行驶质量。平整度越差,罩面应该越厚。

(3)路面抗滑。路面抗滑能力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其大小决定路面是否需要加铺抗滑表层。

(4)路面车辙深度。路面车辙深度影响路面平整度,影响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决定了维修方法和规模。(www.xing528.com)

(5)路面结构承载能力。路面结构承载能力的大小决定着路面结构是否需要补强。

(6)专家经验。尽管评价结果常常会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专家经验可以对评价结果起到对比和监督的作用。

(7)行政政策。行政干预、政策因素也会影响到路面养护维修对策的选择。

3.预防性养护决策工作流程

沥青路面养护对策应根据公路等级、交通量、使用性能评价结果确定。选择合适的路面养护与修复方案的程序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资料收集和分析。

各省、市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对道路网都有各自的管理方法和路面管理系统,有的道路每隔一定时间对路面进行一次全面调查,这样收集的资料一般对于可行性研究来说是足够的,但这些数据往往不能满足详细设计的要求。在路面进行评估之前,需要取得以下数据:①路面结构类型及其大致厚度;②自修建以来的交通量;③路面平整度等。

路面结构类型及其厚度可以从设计、施工或养护资料中获得。交通量可以采用历史交通量的观测资料,如无历史资料,就应进行观测调查,以便获得现期数据,作为评估之需。

(2)路段划分。

按照划定的同类结构将道路划分为不同路段之后,可再根据需要和目前道路状况进一步细分小段,可根据下列条件将道路划分为较短的等质路段:建成通车以来的时间、交通荷载、道路破损类型和地形等,之后进行各段的详细调查,如果等质路段较短,最好对该段全长都进行详细调查。然而当工作条件受限制时,也可选几段1 km长的、有代表性的路段用于确定路面的损坏原因。对路面进行详细调查时,应记录各类病害(面层病害、裂缝、变形、坑槽、边缘破损等)的性状、范围、严重程度及发生部位。按照相关规范调查路况,量测路面平整度,进行弯沉测量、抗滑试验等,对路况进行整体评价。

(3)路面结构强度及材料试验。

当路况调查表明,沥青面层的性能可能是由各分段路面工作状况的不同而引起时,就应通过进一步试验加以确定,应从每个分段钻取足够数量直径为150 mm的芯样,以便获得沥青面层的组成及其性能的代表性数据。

①在对芯样进行试验之前,量测芯样获得下列数据:各层厚度、层间结合情况、是否有剥落、裂缝深度等。

②对芯样进行试验,确定芯样的劈裂强度、级配和沥青用量等。

(4)预防性养护策略选择。

根据以上资料判断路面病害的性质、严重程度、病害范围、病害原因以及现有路面的强度,结合材料试验考虑采用哪一种养护或修复策略。在选择养护或修复策略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道路的使用和交通水平、气候和环境因素、预测交通量、处理费用、预期寿命、合格工作者和承建商的可用性、优质材料的可用性、时间的安排、路面噪声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