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林假山施工技巧:山体填充结构实践

园林假山施工技巧:山体填充结构实践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体填充结构如图6-2所示。图6-2 山体填充结构实践技能知识点1.假山山体的分层施工当假山的基础工程结束和基石(即拉底)的定位、垫平安稳后,就开始假山山体的分层堆叠了。所谓的“等分平衡法”是指在掇山叠石时,应注意假山体量的平衡,以免畸轻畸重,发生倾斜。

园林假山施工技巧:山体填充结构实践

山体填充结构如图6-2所示。

978-7-111-45650-6-Chapter06-2.jpg

图6-2 山体填充结构

实践技能知识点

1.假山山体的分层施工

当假山的基础工程结束和基石(即拉底)的定位、垫平安稳后,就开始假山山体的分层堆叠了。一般我们将假山分成基础层、中层和顶层。基石(基础层)以上到顶层以下的中间层是假山造型的主要部分,它所占的体量最大,结构复杂其一石一式都会对假山的整体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层叠石在结构上要求平稳连贯,交错压叠,凹凸有致,并适当留空,以做到虚实变化,符合假山的整体结构和收顶造型的要求,具体叠砌的要领应做到:

(1)接石压茬。即所叠砌的山石,上下衔接必须紧密压实。除了有意识地大块面闪进以外,应避免下层山石的上面闪露出一些破碎的石面,北方假山匠师们称之为“避茬”,认为“闪茬露尾”会流露出人工的痕迹而失去自然气氛,会表现出皴纹不顺。但有时为了要产生虚实变化,可有意识地留有茬口或隙缝,不过在上一层的叠压过程中,必须正确地选择三个以上的支点进行叠压,然后再用刹片进行刹紧封茬,以形成山石的风化节理。

(2)偏侧错安。即在叠置山石时,力求破除对称形体,避免四方形、长方形、品字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出现,讲究运用折、搭、转、换的技巧手法。所谓的折,是指山形在局部块体上的变化,由一个方位折向另一个方位上去;搭是指假山块体的搭接,在按层状结构的叠置中,必须有搭接处才会有过渡关系;转即假山块体在空间方位上的变化,由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去;换则是假山块体由一种节理层状,换为另一种形式,如水平的层理换为竖向的层状节理所以只有偏安得致,才能使假山的山体错综成美。

(3)仄立避“闸”。假山石的叠置可立、可卧,也可似蹲状。但仄立的两块山石则不宜像闸门一样,否则很难和一般叠置的山石相协调。不过这也并不是绝对的,在自然界就有仄立如闸的山石,如在作为余脉的卧石处理时,可少许运用,但必须处理得很巧妙。(www.xing528.com)

(4)等分平衡。当放置基石即拉底时,平衡问题尚不突出,但当叠砌到中层时,因重心升高,山石之间的平衡问题就表现出来了。《园冶》中所说的“等分平衡法”,就是处理假山平衡的要领。所谓的“等分平衡法”是指在掇山叠石时,应注意假山体量的平衡,以免畸轻畸重,发生倾斜。

崖壁的堆叠和起洞的假山中层的主要形式。在叠置崖壁时,如作悬挑石应逐步分层挑出,过渡要自然,并能满足正、侧、仰、俯等多视角观赏的要求,上面压石的重量应为挑石重量的一倍以上,以确保稳定,正如《园冶》所说:“如理悬岩,起脚宜小,渐理渐大,及高,使其后坚能悬。”这里的“后坚能悬”就是指作悬崖时因层层向外挑出,重心前移,因此必须要用数倍于前沉的重力来稳定内侧,把前移的重心再拉回假山的重心线上来。

关于假山洞,《园冶》说:“理洞法,起脚如造屋,立几柱著实,掇玲珑如窗门透亮,及理上,见前理岩法,合凑收顶,加条石替之,斯千古不朽也。”说明古代假山洞采用花岗岩条石为梁,或间有“铁扁担”加固,这种方法即便用石加以装饰,但洞顶和洞壁之间还是很难融为一体,缺乏自然。另一种则采用“叠砌”的方法,用山石向山洞内侧逐渐挑伸,至洞顶再用自然山石为梁压盖,这种方法称为“挑梁式”,其两端的搭接部分,每端应在15cm以上。还有一种就是清乾嘉年间戈裕良所创造的券拱式的假山洞顶结构,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近时有戈裕良者,常州人……。尝论狮子林石洞皆界以条石,不算名手,余诘之曰:‘不用条石,易于倾颓奈何?’戈曰:‘只将大小石钩带联系,如造环桥法,可以千年不坏。要如真山一般,然而方称能事。’余始服其言。”由于这种券拱式结构的承重是逐渐沿券成环拱挤压传递,所以不会出现如梁柱式石梁的压裂、压断的危险,而且能顶壁一气,整体感强。同时可在其中心部分夹挂悬石,以产生钟乳石垂挂的效果。其施工时,中间应搭建支撑架。

假山的收顶(也称结顶)是假山最上层轮廓和峰石的布局,由于山顶是显示山势和神韵的主要部分,也是决定整座假山重心和造型的主要部分,所以至关重要,它被认为是假山的魂。收顶一般分为峰、峦和平顶三种类型,尖曰峰,圆曰峦,山头平坦则曰顶。总之收顶要掌握山体的总体效果,与假山的山势、走向、体重、纹理等相协调,处理要有变化,收头要完整。

2.假山山体的质量验收

假山山体的质量验收项目与要求见表6-1。

6-1 石假山山体造型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978-7-111-45650-6-Chapter06-3.jp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