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造物艺术与意识形态:三个层面的关联

造物艺术与意识形态:三个层面的关联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以上分析,对于造物艺术自身的意识形态性,我们可从三个层面予以剖析。在造物艺术中,权力和意识形态是利用身体快感而达到统治的。身体的快感或痛感直接和造物艺术的结构、功能相关。譬如,明代的椅子、封建社会后期妇女所穿的 “弓鞋”,都是通过身体快感的释放、压抑机制达到意识形态渗透的。

造物艺术与意识形态:三个层面的关联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造物艺术自身的意识形态性,我们可从三个层面予以剖析。

第一,造物艺术的结构—功能的层面。在福柯那里,权力对身体的压抑有两个途径。一是权力和知识相勾结,运用知识操控人们对自身身体的看法,从而达到权力统治的目的;二是通过医院、监狱、精神病院等直接的身体压制、监控,通过压抑身体快感实现统治目的。在造物艺术中,权力和意识形态是利用身体快感而达到统治的。身体的快感或痛感直接和造物艺术的结构、功能相关。作为实用和物质的 “物体”,造物艺术首先必须符合一定的身体尺度,满足身体对生理快感需求。但是,阶级社会统治总是要求一个纯净、理性、节制的社会秩序,如果造物艺术一味地张扬人的身体,张扬肉体享乐主义观念,就会给社会秩序带来混乱,威胁到政治统治的稳定。所以,它必须在身体和禁欲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身体快感的基本需求,又要节制身体的快感。因此,从整体上说,造物艺术必须在结构—功能上对人的身体予以一定的限制或压制,以建立一定的身体 (快感)秩序。譬如,明代的椅子、封建社会后期妇女所穿的 “弓鞋”,都是通过身体快感的释放、压抑机制达到意识形态渗透的。在快感中,意识形态不知不觉地完成监控,它让意识形态成为人肉体中的一部分,成为无意识,也就成为习俗、习惯。这是一种愉快的暴力,“非暴力”的暴力。

第二,造物艺术的符号层面。除了对物理空间中的身体施加影响以外,造物艺术还要通过身体的区分,建立不同阶级、阶层、种族等社会空间中的身体及其观念,以促使统治秩序的自我生产,这种社会身体的塑造必须结合造物艺术的符号完成。一方面,造物艺术的符号,如图像、装饰符号、标志等,以其愉悦的、审美的形式吸引身体感官,从而意识形态从快感中潜入肉体;另一方面,符号的隐喻、象征,它的社会、文化属性区分、塑造着不同的身份形象,这些区分使社会的空间秩序保持着自我运转的状态,意识形态的自我生产也得以顺利进行。

第三,造物艺术的空间层面。造物艺术始终处在一定的空间关系之中,它在空间中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它的社会功能和意义,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空间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含义。譬如在一定的空间中,一张椅子在不同位置关系中就会产生不同的语义信息。人总是生活在人和物、物与物,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空间关系之中。不过,这种社会空间的关系的研究应该属于社会学探讨的范围。在这里,我们需要探讨造物艺术本身的空间和人之间的关系,透过造物的空间,我们可以看到人所居住的空间是自由的还是压抑的,是等级制的还是平等化、多元化的,等等。而最能直截了当地体现出这种关系的是建筑的空间,因此,我们将建筑的空间作为重点考察的对象。

需要指出的是,正如梅洛-庞蒂所表明的,身体是感受世界、认识世界的前提。生理上有缺陷的身体和无缺陷的身体对世界和社会的感受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对思想的领悟、理解离不开身体。另外,对造物艺术符号的理解和领悟离不开身体的感知;反言之,造物艺术符号对人的影响 (它对人的构建和区分)也必然要以身体为中介,以身体快感为动力,或者说,身体是造物艺术与意识形态本质性的中介,美学符号则是推动身体和意识形态转化的催化剂,通过符号的美学化和符号的自我生产,身体、意识形态也不断地再生产。

[1] 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倾向于将符号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部分。但学术界一般认为,语言学隶属于符号学,是后者的一部分。

[2] 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3] [法]米歇尔·福柯:《性史》,姬旭升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页。

[4]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斯洛文尼亚]泰奥德·阿多尔诺:《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4页。(www.xing528.com)

[5] [瑞士]费尔迪南·索绪尔:《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1页。

[6] [法]P·布尔迪约、J·-C帕斯隆:《再生产》,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2页。

[7] [法]布尔迪厄、[英]特瑞·伊格尔顿:《信念与普通生活:一次访谈录》,转引自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斯洛文尼亚]泰奥德·阿多尔诺:《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4~355页。

[8] John B. Thompson.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Polity Press,1990,p.56.

[9] John B. Thompson.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Polity Press,1990, p.58.

[10] Jhon Lyons. Semantics (volume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p.99.

[11] [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