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韬略:控制赵普的重要性

宋元韬略:控制赵普的重要性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匡胤深知像赵普这样的重臣,如果不严密控制,随时给他施加压力,很容易变成皇帝不易了解和控制的危险分子。如对赵普,也不例外。一天黄昏,天下大雪,天色已暗,赵普以为今天这个样子,赵匡胤恐怕不会再出宫了,便如释重负地脱下官服,准备轻松一夜。在第一次请求未获批准之后,第二天赵普又向赵匡胤提出此事,赵匡胤还是不同意。如果赵普在十年的宰相任职期间,都是以这种态度对待赵匡胤,最后的失宠,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宋元韬略:控制赵普的重要性

赵匡胤深知像赵普这样的重臣,如果不严密控制,随时给他施加压力,很容易变成皇帝不易了解和控制的危险分子。赵匡胤自己在后周,就曾是这样演变过来的。所以,他登上帝位后,对于功大而智高的赵普就特别注意,随时对赵普制造突如其来的压力,使他时时刻刻不敢在心理上有所放松。

一天,赵匡胤因事出宫,突然想到,这几天没见到赵普,不知他在干什么,于是命令车骑前往赵普的府第。当时尚未被宋朝平定的吴越王钱椒派来的使节刚到赵普府上,递上吴越王致赵普的一封书信及海中珍物十瓶。赵普与使节相见,十瓶海物就陈列在廊下,准备等使节走后,再将礼品搬进库房。谁知赵匡胤就在此时跨进了院子,赵普听说皇上驾到,慌忙出迎,回头看看刚才还令人兴奋而此时却令人难堪的礼品,已经来不及收拾与掩藏了。

赵匡胤一进院子,就看到了廊下的瓶子,当即问道:“这是什么好宝贝?”赵普只好据实汇报。赵匡胤说:“这一定是海里的奇珍异宝,让我开开眼界。”即命人打开瓶子。大家一看,原来满满当当装的全是瓜子金。赵普非常惶恐,顿首谢罪道:“臣根本没有与他通信,若知道他送来这些东西,一定会向皇上汇报,并拒收这些礼品。”赵匡胤笑着说:“你尽管收下无妨,他们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们这些书生决定呢!”

赵匡胤又一次在赵普心上压上了一块重石,让他惶恐去吧!让吴越王继续错觉下去,让赵普也继续错觉下去。吴越王以为书生可以做赵氏王朝的主,赵普也在无形之中产生这种错觉,赵匡胤对他们的这种错觉感到好笑:你以为自己当了宰相,就能说话算数了吗?就能与吴越王之流商议什么大事了吗?就能利用职权谋取什么好处了吗?只要我高兴,马上就可以让你们都完蛋。你们还是小心一点,明白一点好。

赵匡胤非常满意这次突然造访的结果,觉得赵普在自己面前比以前更加无能为力了,更加惶恐了,这正是令赵匡胤最为满意的结果。

赵匡胤即位后不敢高枕无忧,经常微服出行,亲自观察人们的行动,尤其是对一些掌握大权的功臣和重臣,更是重点监视。如对赵普,也不例外。赵普曾多次受到赵匡胤的突然造访,所以他每天退朝后,都不敢脱下上朝的官服。一天黄昏,天下大雪,天色已暗,赵普以为今天这个样子,赵匡胤恐怕不会再出宫了,便如释重负地脱下官服,准备轻松一夜。忽然他听到急促的叩门声,出来一看,竟然还是赵匡胤,只见他立在雪地中,一脸诡谲的笑容。赵普惶恐迎拜,赵匡胤说:“我已约了吾弟,他很快就会到来。”果然,不一会开封尹赵光义也赶来了。三人就在赵普堂中,围着烧红的炭火烧肉吃,赵普的妻子给他们斟酒,赵匡胤以嫂呼之,显得非常亲密无间。

赵普不知道皇上皇弟一起来是什么用意,于是试探地问:“夜深了,天又这么冷,陛下还出来干什么?”赵匡胤说:“我在宫里睡不着,一张床之外,都是人家的人,心里不踏实,所以来你这里,才让人放心。”赵匡胤上台后,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对众人都不放心,所以他才要时常微服出宫,观察民情,顺便了解大臣们都在自己的背后干什么。虽说赵普是他关系最为亲密的人,但通过一些事情,也令人不能完全放心。所以他要经常当不速之客,突然出现在赵普面前,让他捉摸不透,而对自己产生恐惧心理,这也许是赵匡胤控御大臣的一种手段。

枢密使李崇矩与赵普厚相交结,以其女儿嫁给赵普的儿子赵承宗为妻。赵匡胤听说此事,心中不高兴。但他不在表面流露出来,而是找机会再采取措施。朝廷旧例,宰相、枢密使等候皇帝在长春殿接见时,头天晚上就进宫,而同住一庐。赵匡胤在李与赵结为亲家之后,下令为宰相和枢密使各准备一个过夜的房间,表面上是让他们住得更宽敞一些,实际上是不准宰相与枢密使同住一屋,分开他们,以防他们之间过度亲密。所以,就算是原来最为相信的人,也会因种种原因而失去信任感。

赵普之所以被赵匡胤怀疑,实因其太专权,这是皇帝的最大忌讳。所以,在开宝六年(973)八月,赵匡胤罢免了赵普的宰相之职,降职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在后周的范质等人辞职不任宰相之后,就是赵普一人做宰相,前后十年时间。因他是赵匡胤最信任的人,所以能够在此位置上独掌大权。赵普为人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在他看来,自己的一切举动措施都是为天下国家着想,想让大宋王朝成为国泰民安的强盛之朝,有时不免与赵匡胤的意见产生分歧。(www.xing528.com)

赵普有一次想安排一个人在某一职位上,可是赵匡胤不信任此人,不同意赵普的安排。在第一次请求未获批准之后,第二天赵普又向赵匡胤提出此事,赵匡胤还是不同意。赵普居然在第三天又提出此事,向赵匡胤奏请,这次连一向宽宏大量的赵匡胤也忍不住了,大为生气,把赵普的奏章撕破扔在地下,不再理会他。而赵普颜色自若,徐徐俯身拾起奏章告退,他回家后把已撕破的奏章补缀好,第四天还是奏请此事,赵匡胤这时才觉得赵普所以力荐此人,一定是可用之才,终于同意了赵普的方案,其后此人果然称职。

又有一人立了功,按照规定应当升官,赵普为此事向赵匡胤请示,赵匡胤一向讨厌这个人,表示不同意,赵普极力要求按规定给他升职。赵匡胤又生气了,说:“朕不让升职,看你怎么办?”赵普说:“国家的刑律是用来惩罚罪恶的,赏赐制度是用来奖赏有功之人的,所以,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么能按自己的喜怒而不按国家的规定办事?”赵匡胤不听,起身离座,赵普也随在他后面,尾随不放。赵匡胤进了房间,并且关上门,不再理睬赵普。赵普就站立门外,不肯离开。最后还是赵匡胤听从了赵普的请求。从这类事情中,可以看出赵普虽然以国家利益为重,但有时也让赵匡胤下不了台,这种事多了,多少会引起赵匡胤的不快。如果赵普在十年的宰相任职期间,都是以这种态度对待赵匡胤,最后的失宠,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赵普最初受到赵匡胤的充分信任,所以能独掌宰相之权,这在唐末及五代都是不可想象的。也许一个人专掌大权久了,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一种专权的习惯,这也是他后来失去赵匡胤信任的原因之一。赵普在他的宰相办公厅堂里,准备了一个大瓦壶,无论是朝廷官或是地方官奏上来的表疏,只要是赵普认为不对的,他就把它投进那个大瓦壶里。到一定时候,大瓦壶里的奏疏多了,他就取出来,一把火烧掉。赵普的这种做法,当然会让许多大臣不满,时间长了,这种不满必定会传到赵匡胤耳中。如果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无论赵匡胤原来多么信任赵普,他的这份信任也会大打折扣。

赵普可能对此估计不足,以为自己与赵匡胤的关系非常之深之久,别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离间其良好关系,所以他为人处事就不太顾虑别人的想法,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后终于成为众矢之的,遭到被罢官的下场。但不管别人如何说赵普的坏话,赵匡胤如何不相信他,也没有采取杀头的惩罚,这是赵匡胤一贯的和平政策。赵普罢官之后,曾上书自诉:“外人说臣轻议皇弟,皇弟忠孝全德,臣怎会说他的坏话!况且皇太后在临终之时,让臣参与顾命,知臣者君,愿皇上明鉴!”赵匡胤知道他这个人其实并无二心,只是太过于专权,连皇帝也受不了,何况他人,因此对赵普的上书,并不回复,只是亲手封起来,藏到金匮之中。而赵普在赵匡胤在世期间,再也没有重返相位。

赵匡胤知道,一个王朝的巩固与否,不能只靠皇帝一人的英明,更要靠臣下的忠诚与能干。而要得到臣下的忠诚与尽力,皇帝要有非常高明的控御之术,说到底就是要恩威并用,不可偏废。当时内臣有一位左飞龙使叫李承进,曾在后唐皇宫中做过事。赵匡胤便向他询问后唐庄宗的得失:“庄宗以英武定中原,可是却享国不久,这到底是什么缘故?”

李承进说:“庄宗喜好畋猎,对将士一味姑息。每次到近郊打猎,都有禁兵卫卒拉住庄宗的马头,说儿郎辈贫困寒冷,望予以救接。庄宗总是一口答应,而且要多少就给多少,让他们满意而去。庄宗对部下不能施行威严,将赏太无节度,最后丧失天下。”

赵匡胤听了,拍着大腿感叹道:“二十年在黄河两岸拼命厮杀,好不容易才夺得天下,却不能用军法约束部下,放纵他们的无厌之求,用这种方法统御部下,诚为儿戏。朕今天抚养士卒,固不吝惜奖赏,但要是触犯法律,朕则只有宝剑,无论对谁都严惩不贷!”

赵匡胤原来对赵普绝对信任,让他一人为相,这是皇帝对臣子的“恩”,有了这种恩,臣子就会卖力为皇帝做事。但赵普的卖力有些过分,让皇帝也不太舒服,当然无形中也得罪了其他人,于是人们群起而攻之,使皇帝逐渐削减了这份“恩”。在证实赵普手下的人确实犯了罪之后,赵普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嫌疑,于是原来的“恩”就变成了“威”,先是削其权,最后是罢其官,幸亏赵匡胤比较讲究和平与宽容,若是换了别人,恐怕赵普脑袋都保不住了。赵匡胤对赵普都毫不客气地恩威并用,对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