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中心街道形态控制与走向

城市中心街道形态控制与走向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街道峡谷断面在城市中心区内,高层建筑往往集中在主要道路的两侧来布局,形成了较大的街道高宽比,会对街道空间内的空气流通产生较大的影响。图6-6街道峡谷断面*资料来源:作者自绘顺风的街道峡谷断面优化:顺风街道的断面应向天空逐渐开敞,两侧建筑物应以逐步退入的方式建设,呈现类似“倒梯形”的街道断面,建议高层建筑从其沿街裙房界面后退足够的距离,采用阶梯式的裙房设计则更佳。

城市中心街道形态控制与走向

街道系统是诸如城市中心区等城市建设密集区域内重要的通风网络,尤其是依托于主次干道的街道空间往往是风流通的重要路径,并会对街道两侧街区内的风环境也产生很大影响,街道的走向以及形态都会对街道空间的通风产生很大影响。在保障城市中心区内或周边存在部分城市级主次通风廊道的基础上,对其街道系统进行优化,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心区全区的空气流通。

1)街道走向(图6-4)

图6-4 街道走向与沿街建筑界面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区域内主要街道应尽量与夏季盛行风向平行或最多成30°角,形成区域良好的通风路径,以利于夏季盛行风渗透入全区;冬季街道空间内风速水平要考虑行人的舒适性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空气污染的扩散,因此街道空间内仍应保持一定的风速水平,但要避免风速过大,此时部分主要街道走向可考虑与冬季盛行风向成30°或略大于30°角来布局,但也要避免在街道空间内形成大面积的静风区。

2)沿街道建筑界面(图6-4)

当街道空间内气流运动相对顺畅的情况下,街道两侧的连续建筑界面应避免沿气流运动方向逐渐退后,否则易在退后空间内形成背风涡流区,致使局部空气停滞;宜在建筑界面开口处形成部分突出界面,以引导气流进入到街区内部。

3)街道系统模式(图6-5)

大街区与小街区模式:大街区模式主要依赖城市主要道路形成的通风道,而缺乏促进气流向更广范围流通的路径,难以为大街区内部带来充足的气流渗透;而小街区模式在区域通风中相对更具优势,更加密集的路网,能够为气流通行提供网络化的流通路径,提高通风效率,增加街区内部风的可达性。

图6-5 街道系统模式(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缩短背风街道的长度:与夏季盛行风向成直角或接近直角的背风街道,应尽可能缩短,可减少背风街道的空气滞留区面积,同时能够开辟更多顺风的通风路径。

4)街道峡谷断面(图6-6)

在城市中心区内,高层建筑往往集中在主要道路的两侧来布局,形成了较大的街道高宽比,会对街道空间内的空气流通产生较大的影响。合理地优化街道峡谷的断面,对于街区空间内风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

图6-6 街道峡谷断面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顺风的街道峡谷断面优化:顺风街道的断面应向天空逐渐开敞,两侧建筑物应以逐步退入的方式建设,呈现类似“倒梯形”的街道断面,建议高层建筑从其沿街裙房界面后退足够的距离,采用阶梯式的裙房设计则更佳。顺风街道断面从近地面其逐渐变得开敞,不仅能够加大街道峡谷的进风量,还有利于街道内的热量和空气污染物向天空逸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可能产生的促使风速增大的狭管效应的强度,使其向有益的方向发展,避免形成强风区。

背风的街道峡谷断面优化:背风街道的断面首先应在可行的情况下,尽量降低街道的高宽比,建议街道的高宽比H/W应低于2,此时建筑屋顶的气流仍有部分能下沉到地面,能有效地促进街道空间内气流流动,利于街道内空气污染物的排出。但当街道的高宽比达到3时,效果则相对较小;当街道的高宽比达到4以上时,建筑屋顶的气流则主要为飞掠气流,很难下沉到地面,对街道空间近地面的气流流动基本起不到作用。

其次,背风街道的断面可采用街道两侧建筑沿夏季盛行风向成阶梯形高度变化的设计,即街道上风向一侧的建筑相对较低,而下风向一侧的建筑相对较高,这样来流经过较低一侧建筑屋顶遇到较高一侧建筑的阻碍,就可引导气流下沉到地面,利于街道近地面空间的气流流动。采用街道两侧高层建筑错落布局的方式,即可对部分背风街道空间的风环境起到有益的改善作用。

最后,背风街道两侧高层建筑的裙房也建议尽量采用阶梯形的设计,能够有效地改善大体量裙房对街道近地面通风度的影响,并且有益于驱散街道内的空气污染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