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中心风环境与空间形态的耦合机理及优化设计

城市中心风环境与空间形态的耦合机理及优化设计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7-9“蛇城”基于风环境的空间形态优化*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小街区模式路网系统:白浪河河流走向为南北向,顺应潍坊夏季的主导风向,是潍坊城市内部天然的通风廊道。同时高密度的蛇城内部散布了多个较开敞的公共开敞空间,以提供空气流通的舒缓空间。

城市中心风环境与空间形态的耦合机理及优化设计

1)潍坊的气候特征及夏季主导风向

潍坊地处于北温带季风区,背陆面海,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性气候。四季特点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夏季炎热多雨,温高湿大;秋季天高气爽,晚秋多干旱;冬季干冷,寒风频吹。潍坊7月平均气温在23.8~28.7℃之间,1月平均气温在-5.9~-0.5℃之间,全年平均风速约为3.0 m/s。利用Climate Consultant软件对潍坊夏季(6~8月)的风速和风向数据进行统计,得到如图7-8所示的潍坊夏季风数据统计图,可以看出潍坊夏季各个方向的来风风频较为均质,相对而言,南向(S)、东南偏南向(SSE)以及西南偏南向(SSW)的风频较大,可以看作潍坊夏季的主导风向。

图7-8 潍坊夏季风频、风向、风速统计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蛇城”的风环境优化策略

蛇城为潍坊商业商务集聚的中心区域,具有高密度、高高度的空间形态特征,规划设计中针对蛇城的路网系统、公共开敞空间的布局、建筑的退线均采取了相应的风环境优化策略,以提高区域的透风性,有效改善行人层的风环境(图7-9)。

图7-9 “蛇城”基于风环境的空间形态优化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www.xing528.com)

小街区模式路网系统:白浪河河流走向为南北向,顺应潍坊夏季的主导风向,是潍坊城市内部天然的通风廊道。蛇城处于白浪河东侧,规划结合既有街区改造,将蛇城内部分次干路、支路网更新,采用150~200 m的小街区模式,形成更加密集的路网,利用小街区模式为蛇城内气流通行提供网络化的流通路径,提高通风效率,增加街区内部风的可达性,同时能够强化中心区活力。

连续的公共空间廊道:蛇城规划路网形成了正南北-东西向的棋盘式路网格局,蛇城东侧南北向的主干道潍州路、内部南北向的次干道四平路以及两侧的两条次干路走向均顺应潍坊夏季主导风向,能够作为蛇城内部夏季通风的主要廊道。规划沿四平路结合既有的主要商业商务设施设置城市未来重要的商务中轴,四平路道路红线控线宽度较宽,两侧建筑间的街道宽度基本处于50 m以上,能够满足城市通风廊道的宽度需求;但四平路两侧的两条次干路道路红线控线宽度较窄,为提高廊道通风效率,规划沿两条次干道设置了南北向的两条生态廊道,通过城市更新,结合公园、广场、街头绿地以及建筑后退空间,进一步拓宽两条通风廊道,使廊道宽度基本能够达到30~50 m左右。通过连续的公共空间廊道的塑造,进一步强化蛇城顺应夏季主导风向的南北向通风廊道,形成更加网络化的通风脉络(图7-10)。

公共开敞空间的合理布局:潍坊白浪河中心区域最主要的两个大型的公共开敞空间风筝广场和东苑公园,均位于蛇城高密度、高高度的建筑密集区域南侧,处于夏季主导风向的迎风位置,这样能够保障两个主要的大型公共开敞空间均能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户外活动环境;同时风筝广场由白浪河而来的冷空气以及东苑公园绿化产生的冷空气能够随夏季主导风向经由通风廊道渗入到蛇城内部,形成了两个重要的冷空气源,能为改善蛇城的热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同时高密度的蛇城内部散布了多个较开敞的公共开敞空间,以提供空气流通的舒缓空间。

图7-10 蛇城局部地段公共开敞空间的塑造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蛇城”局部地段公共开敞空间的塑造

四平路东侧生态廊道地段规划以商务商贸为载体,配套景观公园、游憩广场,形成开敞休闲景观廊。廊道顺应夏季主导风向,沿廊道两侧鼓励新建建筑后退,以降低街区密度,提高街区透风度。沿线通过步行街、街头绿地广场、带型绿地,在高密度城市区域内形成连续的开敞空间,利于夏季盛行风渗透。道路交汇口设置开敞的街头绿地或广场,利于不同方向气流的疏导集散,避免形成涡流区,利于气流向背风街巷内渗透。同时各组建筑群均采用阶梯形的建筑高度设计,即沿夏季盛行风向建筑高度逐渐升高,利于将高空气流引导至地面,有效改善建筑群内行人高度处的风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