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旌忠庙记-遂宁县志康熙二十九年本、乾隆十二年本

旌忠庙记-遂宁县志康熙二十九年本、乾隆十二年本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称兵之初,众号十万,旌旗延亘,直薄武信[8]。公自忠武召还,继镇此土。裴约之见杀,刘仁瞻之病卒,皆未有卓然奇节,不为敌人所屈如夏公者。指董璋与孟知祥结为姻亲,谋同拒朝廷。以其所已为,观其所未为,则公之大概,不论可知。政和元年九月,蒙赐“旌忠”厘号,旧未尝立庙宇,惟郡圃祠堂,卑隘湫陋[10],不足以仰副朝廷追显之意,遂议更置。因备述公守土始末,且敷扬朝廷所以赐号“忠节”之意。虏,对敌方的贱称。

旌忠庙记-遂宁县志康熙二十九年本、乾隆十二年本

宋 李

曾子武城[1],寇至,则去,寇退,则反。子思居卫[2],则曰:“如伋去,君谁与守?”二子所为不同,而孟子以为曾子、子思同道。岂非曾子知所去,子思知守者耶?余观夏公之死,诚有得于子思之守也。方王室之乱,朝廷纲纪荡然,藩臣跋扈,而长蛇封家[3],强者辄胜。天下之人,夺气丧胆。卒无有豪杰之士,慨然特立,不待文王而兴者[4]。公于此时,乃能婴孤城[5],提弱卒[6],与孟知祥、董璋争一日之胜,而奋不顾身,死之为当时所难,而公能行之,何者?方董、孟二蜀[7],连衡拒命,负固猖獗,攻克遂、阆。称兵之初,众号十万,旌旗延亘,直薄武信[8]。公自忠武召还,继镇此土。适蜀兵次明月池,而公以骑卒二千,势不相轧。乃坚壁深池,坐困强敌[9],始自戊寅,迄于己巳。蜀兵以洞室穴城[10],自夕达旦。公亦以骁劲力守,曾不少衂[11]。不幸食尽势穷,义不苟生,眦裂血面,竞以死谢[12]。方是之时,邛、雅、资、眉、黎、茂刺史,请命于蜀,不啻奴隶[13],而康文通辈亦束手趋成都,且语知祥以夏公以死自守,必无降意。则公之大节固已有素,非偶然者。然而世之议者,乃列公为《死事》[14],而不得与《死节》者比,此尤可叹惜。方王彦璋(“璋”应为“章”)之守中都,屡战北[15],竞为夏公所擒而死。裴约之见杀,刘仁瞻之病卒,皆未有卓然奇节,不为敌人所屈如夏公者。死节死事,何自而分?岂不以夏公去梁奔晋为公之疵,而不知公之去就亦必自有所见。观公之战单廷珪、元行钦,决庄宗之围,挫王彦璋之勇,河阳之惠政,武信之遗烈。

[1]曾子,即曾参,孔子弟子。武城,县名,春秋时兽邑,属山综。

[2]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鲤的儿子。卫,春秋时一国名。

[3]长蛇封豕,长蛇和大猪,比喻贪暴者,此喻当时藩臣。

[4]文王,周文王姬昌。

[5]婴,据守。

[6]提,率领。

[7]二,动词,有二心,不忠实。指董璋与孟知祥结为姻亲,谋同拒朝廷。

[8]簿,迫近。武信,遂宁

[9]困,使……困乏。

[10]穴城,在城墙打洞。

[11]少衂(nǜ),少,同“稍”。衂,挫败。

[12]谢,辞别。

[13]不啻,不异于。

[14]乃,竟。列公为《死事》,暗指欧阳修编《新唐书》将夏列为《死事》。

[15]北,败。(www.xing528.com)

至于设庠序以阐文教,营雉堞以讲武事[1],深沉机略,静以制胜,意其忠义自将[2],非若庸人武夫死于无名者。昔者张巡之守睢阳,势穷备竭[3],竞诟贼而终。使夏公不幸有如张巡,彼肯摇尾乞怜,为龌龊苟全者耶?苟援兵继来,孤垒坚守,可以振扬北师,鞭挞坚寇,贰虏(原本作“兽”,据乾甲本改)之首[4],坐致麾下[5]。将见公之功名,自此辉赫,非特一死而已。以其所已为,观其所未为,则公之大概,不论可知。今夫世之人,临小利害,仅若毫发,至有俛仰词色[6],以为去就。况公之守土,效死勿去,与子思之居卫,节守无异。而议者乃以死事名之,果信然与[7]?大观四年(1110),被命出守是邦,恭谒祠下。痛公之大节[8],既不为秉笔者所知,而百载之后,复未有显号以扬公之美,因请漕台闻知朝廷[9]。政和元年(1111)九月,蒙赐“旌忠”(乾甲本、乾乙本作“忠节”)厘号,旧未尝立庙宇,惟郡圃祠堂,卑隘湫陋[10],不足以仰副朝廷追显之意,遂议更置。度地于东城之隅,恳请民部吴公、直秘阁赵公,官给七十万缗,以足经费。凡板干柱础,瓴甓垣墉,不取诸民而悉给于官。曾未阅时[11],而殿宇凛然,亦以大公之威而竦邦人之视[12]。因备述公守土始末,且敷扬朝廷所以赐号“忠节”之意。刻之坚珉[13],庶几可以为公无穷之荣,而摅百载湮没之愤[14]。使邦人每过祠下,辄曰:“此夏公之祠。效死勿去者忠义之事,吾曹安可忘乎!”夏公,名鲁奇,字邦杰,其始终出处,详之史册,此不复书。

[1]营雉堞,雉堞,城上排列如齿状的矮墙,此指代城墙。营雉堞,指修遂宁城墙。夏曾将石城周围十里外环以壕,四门皆有月城,这是遂宁修的最早最完备的城。

[2]自将,自己秉承。

[3]备,军备。

[4]贰虏,此指董璋、孟知祥。虏,对敌方的贱称。

[5]坐,自。

[6]俛(fǔ)仰词色,俛,低头向下;仰,抬头向上。大意是根据别人的话语和脸色行事。

[7]与,同“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

[8]大节,指夏英勇自杀。

[9]漕台,负责水运政府所征粮食之官员。

[10]湫陋,低下难看。

[11]未阅时,没有经历好久。

[12]大,动词,光大。竦邦人之视,使遂宁人见之而肃然起敬。

[13]珉,似玉的美石。

[14]摅(shū),发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