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画中透视的变革源自西藏的地理条件

中国画中透视的变革源自西藏的地理条件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画最初很讲究透视,尽管这种透视是散点的或多点的透视。我的画不讲究透视,这源于西藏的地理条件的特殊性。由于西藏高原空气稀薄,少水分,空气没有受到污染,加上阳光强烈,人的视力在此变得特好,一眼望去,就随便可以达数十甚至上百公里的距离,而且只要能看到的距离,都是十分清晰的。后来我干脆按着西藏的自然实际不画透视,前山和后山“粘”到一起,这样虽违背了一些绘画常理,但确实它开始像西藏了。

中国画中透视的变革源自西藏的地理条件

中国画最初很讲究透视,尽管这种透视是散点的或多点的透视。但后来,慢慢地就进入写意了。写意画就不太对透视考究了,甚至还反着透视画。有的大师决然地反其道而行之,将房子画得前半边小后半边大,将远景画重、近景画轻,或人大屋小等等。这样倒好了,使呆板的画面生动有趣了起来。我的画不讲究透视,这源于西藏的地理条件的特殊性。由于西藏高原空气稀薄,少水分,空气没有受到污染,加上阳光强烈,人的视力在此变得特好,一眼望去,就随便可以达数十甚至上百公里的距离,而且只要能看到的距离,都是十分清晰的。俗语讲:“看到走死马”,也就是说看到的地方,要是走起来,马都会累死的。所以看西藏的山水自然,前后的空间极其小,有时会产生一种错觉,使人误认为前山后边的那个山就在眼前,其实不然。如果你要弄个明白,翻上那座山,才知道后山与前山之间还有着一架大川,少说也得数十公里。如果用惯用的手法,“虚”或“气”来处理画面的距离感,我在这方面失败的次数就太多了。后来我干脆按着西藏的自然实际不画透视,前山和后山“粘”到一起,这样虽违背了一些绘画常理,但确实它开始像西藏了。

点景,我是用留白的方式留住画眼。周韶华老师管它叫“空白即物”。我说正是。西藏的山很雄伟,水源也很丰富,当然要找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景观并不多见,有一种现象是西藏特有的,处处可见的,那就是雪泉或冰瀑,还有雪窝窝。我用留白的方式处理它们成为我的画眼,既天衣无缝,又合情理,还多了一种意味。它既使大块的墨团有了对比、生气、空间,更使人联想到高山之水的清纯与娟秀,有一种霸王虞姬戏剧情节。(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