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石涛的神奇笔触:解读九美堂错话艺术杂感

石涛的神奇笔触:解读九美堂错话艺术杂感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画家,尤其山水画家,我认为石涛的“一笔画”论十分浅显,十分通俗,不是哲学,不是玄学,更不是咒语,非常好理解。“一笔画”论,其实是最简单明了的带有极致经验性的画论。一笔是基因,一笔是种子,一笔是万笔之开始,最单纯、最简单的,也是最难掌握、最需用功去做的,这就是石涛的“一笔画”论的实质所在。

石涛的神奇笔触:解读九美堂错话艺术杂感

石涛是一位山水画造诣很深的大师。他的“一笔画”论经无数人的解读,越来越玄乎,越来越无法理解,已经不像“一笔”那么简单明了了。

作为画家,尤其山水画家,我认为石涛的“一笔画”论十分浅显,十分通俗,不是哲学,不是玄学,更不是咒语,非常好理解。

“一笔画”论,其实就是先在纸上随便画一笔,就这么简单。有了这一笔,有了这个东西,有了这个存在,有了可比性与参照物,再根据这一笔的情况是大了、小了,干了、湿了,直了、歪了,再画第二笔,根据第二笔的情况画第三笔、第四笔,以此类推,一幅画就这么完成了。

“一笔画”论,其实是最简单明了的带有极致经验性的画论。闭着眼睛空想,拿着笔不动,无休止地纠缠在理论上,不动手只想寻找什么诀窍,都是徒劳的。其实画一笔就行,第一笔会说话,画一笔它会告诉你第二笔怎么画;画第二笔、第三笔,他会告诉你千笔万笔怎么画。不画第一笔就不算画画,不画画怎么进入作画程序?第一笔就是打开这个程序,再复杂的画、再大的画、再神奇美妙的画都得从第一笔开始。只要开始了就知道如何往下走,不动笔说什么都是白搭。

石涛的“一笔画”论,绝不是西方素描第一个寻找到的轮廓线,而是中国山水画独有的画论,画理,画笔,一笔先将无变成有,再将有变成多。先看第一笔是怎样的情形,若干了,准备画一片干,那第二笔继续干,还是第二笔画湿一些?画多湿?湿多大?湿多少?这都是由第一笔干来决定的。如果第一笔不是干的问题,是长了,短了,直了,弯了,第二笔根据这些再作续笔,下一笔续什么,都是由第一笔提出要求来的。根据第一笔需要的搭配,补充,强调,如果第一笔还需加强,强调过分一些,可以连着几笔和第一笔一样(绝对一样是不可能的,大体一样),将形成一个面或一个局部,再由这个局部生发另一个局部。如果第一笔浅了,第二笔稍浓一些,或更淡一些都行;如果第一笔歪了,那第二笔、第三笔直一些或更歪一些,也可连续歪一小片,一大片。如果第一笔不浓不淡,不直不歪,不长不短,不干不湿,不大不小诸如此类,那第二笔就要“破”,破掉呆板象,第二笔就来淡的,歪的,长的,短的,这都是根据第一笔的需要,一定是第一笔需要那么画第二笔、第三笔,而不是想好了、决定了的。(www.xing528.com)

第一笔并不难画,第二笔在下笔之前要懂第一笔,补得妙,补得有发展前途,补得为第三笔、第四笔留下余地,留下要求。第一笔之后的第二笔,就成了后边的第一笔,由第一笔、第二笔、第三笔、第四笔这样生发下去,它是一个既肯定又否定的规律,是由一笔笔的印记叠加起来的图式。

“一笔画”论,由单纯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但绝不是由不会到会,由生到熟,由错误到正确。其每一笔都是不对的,都是错的,但每一笔都是不可缺少,互相佐证、互相依托和互相关照的。

第一笔没有不好之说,第二笔也无纠正改过行为,是生发,是对应,是补充,就像一棵树的树枝,一枝也好看,多了更好看。它们之间是相互映衬的,而非第二枝否定第一枝的关系。

“一笔画”是东方艺术最精粹的哲学,一笔画又十分简单直白易于掌握,但“一笔画”穷其一生都无法叩至真门,就像一粒种子,它是结果,又是开始。任何伟大的哲理结论都十分简单,“一笔画”就是这样的一个绘画定律。一笔画对大画家来说,十分简单,但不会画,或对小画家而言,就没那么简单了。如画一个很浓的十分圆的圆桌,画一条十分干枯的直线,画一个十分方正的石头等,虽然也是一笔,但这一笔是死笔,死笔再无法生发补救了。所以第一笔必须是随意的,活的,不准确的,有发展前途的一笔。一笔是基因,一笔是种子,一笔是万笔之开始,最单纯、最简单的,也是最难掌握、最需用功去做的,这就是石涛的“一笔画”论的实质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