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万年艺术杂感:个体内心情感的执拗发泄

刘万年艺术杂感:个体内心情感的执拗发泄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审美个体化是普遍的、寻常的。正是每个人的审美不同,而构成审美对象的多样性。这种私密性是不同的个体发出的,不易沟通,也不必沟通,她的存在是遵从个体内心情感规则合乎情理,符合道德良俗的。这就符合“艺术是个体内心极为私密的执拗发泄”。一个人对一个人,个体内心,由一幅迅速进入一批、大量,“这是执拗发泄”,而不是改动或表现一下。

刘万年艺术杂感:个体内心情感的执拗发泄

喜欢不喜欢一个人,喜欢不喜欢某件东西,都是个人的、个体的、非大众的。大街上女性的服饰几乎人人不同,每个丈夫都深爱着样式、身段、容貌、性格各不相同的妻子。大众审美具有极为丰富的多样性。每个人的文化、地位、身份、性情不同,形成不同的审美需求。审美个体化是普遍的、寻常的。正是每个人的审美不同,而构成审美对象的多样性。除了多样性,审美还有另一特性即私密性。这种私密性是不同的个体发出的,不易沟通,也不必沟通,她的存在是遵从个体内心情感规则合乎情理,符合道德良俗的。正因为如此,这种既个体又私密的审美才被人类社会所接受,进而在文化伦理方面对于社会人群起着不可忽视的协调、平衡,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与影响。各人过各人的日子,各人有各人的生活,各人有各人的所爱,和平共处,繁荣共存。

作为艺术的生产者,诗人、画家演员音乐家都首先要求具有个性,以好对应艺术受体的个性需求。如果违背了这条规矩,作为学术就出错,作为情感就犯规。这是艺术“生产”与“消费”流程中的小常识。但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犯的所有错误里都具有浅显的、一般的、常识性的错误。鉴于此,一个人关着门画了一幅画,拿给朋友看,朋友中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一定喜欢,这是事实,也是定律。同上,画家本人的绘画行为纯属个人内心的、私密的,对应面当然只能是一对一的、单一的、个体的、内心深处的知晓、明白、感动、触动、回应、审美等,真有些像老式步枪,扣一下,射出一发子弹,击中一个目标。有的人连发数枪,不一定击中一个目标。绘画艺术,尤其中国画,基本如同上例,不能搞机枪、手榴弹,甚至高射炮。中国画就是在这样有条不紊的“秩序”上进行了上千年,原有的大方向、大原则是不能破除的,也无法破除。中国画不能搞现代派。

常常在电视中看到,一群画家在一张大纸上作画,你画一个“这”,我画一个“那”,完了,得意扬扬、搔首弄姿、手舞足蹈,令人作呕。每看到此情景,我便有一种重读旧照片:一群倭寇对着中国一位女性,口中喊着“花姑娘”式的调情、戏弄、非礼、猥亵之感。我在一篇文章中谈及这种发生于近代“群集意识”超级浓烈的丑态社会派生出的画界,拉帮结派,山头林立,像梁山好汉般一次次晋级排位,练班“挂靠”,相互“抬举”,劣质假冒,犹如群奸式的丑陋的性表演。

这种众多的人一起绘画(指中国水墨画),有悖于画伦、画理,使受众不一定喜欢,按规律受众只能喜欢其中一个或一类,而不可能是全集。人的情感是自私的,喜欢一个或一类之外,都是排他的。一位姑娘不可能在赶集时喜欢上所有的男人,同样,推荐、介绍男人者也不可能介绍一堆男人、一群人,还当着众人的面。

这里有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徐悲鸿的学生刘勃舒小时候喜欢画马(注:自己喜欢而非别人教导),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画马水平(注:自己个体是私密的,自己第一次亮相不知受众怎么评价)。他打听徐悲鸿住处,拿了一幅自己画的马,让画马专家徐大师给予教导。第一次拿了一幅,徐悲鸿说画得好,还在刘勃舒画的马上认真地题了赞扬的话。第二天刘勃舒竟拿了20幅马,第三天又拿了30幅,他认真钻研、勤奋学习的精神感动了徐悲鸿,终于,徐悲鸿收他为徒弟。刘勃舒在徐大师的指导下,马一天比一天画得好,后来成了新中国画马的又一大画家(注:原中国画研究院院长)。(www.xing528.com)

这里要注意的是,刘勃舒第二天没有叫上一群画马的小朋友一起去拜访徐悲鸿大师。为什么一个人去了呢?这就符合“艺术是个体内心极为私密的执拗发泄”。一个人对一个人,个体内心,由一幅迅速进入一批、大量,“这是执拗发泄”,而不是改动或表现一下。

“执拗发泄”,不可收拾,不可一世!

神山圣水图(0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