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居民俗:让乡村社会珍惜住屋尊严

民居民俗:让乡村社会珍惜住屋尊严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通观人类对住屋的定义,从这一定义出发来理解人类住屋的价值,从而使得乡村社会可以珍惜自己的住屋,看重自己住屋的价值,这是获得尊严的基础。住屋最直接的功能就是让人体“舒适”。住屋以“舒适”“方便”为基本出发点,充分利用当地的特产资源,运用当代技术,建构出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住屋,从其文化的体现中培植乡村百姓的尊严。

民居民俗:让乡村社会珍惜住屋尊严

住屋是安身之处,只要屋好,什么都好。中国人传统观念中重视建房子,一生能修得一栋房子,让家安定下来,就是比较成功了。

住屋,不同民族在特定的环境下会有不同样式。中国乡村住屋的“风水”观念与故事,住屋布局与配置,住屋机构与组件功能等,与北欧多雪环境的“哥特式”住屋是完全不一样的,也与热带遮风避雨结构的住屋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不同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其住屋的样式可以千差万别,但其本质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在这种生存动力驱动下,人类的尊严在成长,并不断地体现出来,这就使得人类的住屋在文化建构中极为重要,越来越具有文化的特性。从简单的实用的层面逐渐被优雅、豪华、地位、权力、象征、符号等代替,这些并不实用的部分,却尽在展现人类的尊严。这是“文化”的结果,也是“文化”的过程。

人类的文化是指导人类生存发展延续的人为信息体系。在这一信息体系的作用下,处于不同历史过程,面对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族群交往关系,其所构造出来的文化事实体系是各不相同的。但其功能都是为了共同生存与发展。可以通观人类对住屋的定义,从这一定义出发来理解人类住屋的价值,从而使得乡村社会可以珍惜自己的住屋,看重自己住屋的价值,这是获得尊严的基础。住屋的发明与建构,就是其中一个特定的文化事实。乡村社会,人们在野外劳作,而一旦劳作结束,就回到住屋里,住屋成为乡民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我们需要对人类住屋建筑进行全新的认识,需要把人类不同文化共同体的住屋建筑历史列入一个菜单,从“有巢氏”开始,到当今风靡的“别墅”,让乡民充分地了解这一住屋建筑历史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其演变历史的了解,知道人类住屋是人类尊严的象征,是人类获得尊严的体现,也是人类生活出尊严的标志。与此同时,也需要对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下的群体所拥有的住屋样式进行菜单式收集,从中看到不同文化体系下的人类住屋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我们在了解乡村启蒙中获得更多的参照物。这样的参照物,从样式到结构,从质地到符号,从主体到偏角,从选址到道路,从水电到网络,从安全到便利等,都需要通盘考虑,全面分析。(www.xing528.com)

住屋最直接的功能就是让人体“舒适”。为了人体的舒适,不同民族在应对所处的生境时建造出了不同样式的住屋,我们需要将这些不同样式的住屋列入“菜单”,通过对这个“菜单”的对比与分析,探寻不同环境下何以会构造出不同样式的住屋来,这能为改造乡村生活住屋提供一些参考,包括质地、样式、工艺、布局、配置等,建造出适应于特定环境的住屋。住屋以“舒适”“方便”为基本出发点,充分利用当地的特产资源,运用当代技术,建构出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住屋,从其文化的体现中培植乡村百姓的尊严。使人们在舒适的生活中凸显其尊严,获得身份的认同,从而获得尊严与自信。

通过住屋的修筑,培养乡村的“木匠”,借鉴其他民族的工艺、技术技能对乡村木工工具进行改造,将本民族传统工艺升华,使每一栋新建住屋或对旧屋的改造都成为“经典”,都有特定的“故事”,都体现或展示所在乡村的文化意蕴。从住屋的整体结构可以看出乡村文化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流逝的交错。使住屋的每一个配件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以住屋来传承乡村文化,这是一种荣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