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年鉴编纂的美学技巧

新时代年鉴编纂的美学技巧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年鉴作为人们获取城市历史、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载体,自然而然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保持原有的体例规范标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更好地实现年鉴的现实功能和历史意义。

新时代年鉴编纂的美学技巧

中共辽源市委党史研究室(辽源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盛禹彭

内容提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拓宽,广大读者已不仅仅满足信息的获得。年鉴作为人们获取城市历史、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载体,自然而然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保持原有的体例与规范标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真正使年鉴成为“存史、资政、教化”的有效载体,从而更好地实现年鉴的现实功能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 年鉴编纂 美学 创新

一直以来,年鉴一直作为“官书”存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停留在为各行各业、政府机关等作为史料进行留存的作用。而全国各地的交流也仅限于方志系统之间、政府机构之间、企业之间。地方志工作及方志读物应该具有“存史、资政、教化”三大功能。而与“存史”和“资政”相比,“教化”的作用相对来说略显薄弱,真正面向社会大众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换句话说,人们通过地方综合年鉴获取信息的途径、频率与它应有的功能和价值还存在差距,这一差距在一些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所以,作为方志工作者,我们不仅限于研究年鉴编纂本身,而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年鉴真正发挥作用,拓宽我们现有的读者范围,使年鉴真正的面向百姓、走进百姓,“既要为‘官’服务,又要为‘民’所用”[1]。(www.xing528.com)

那么,我们不禁要进行思考,制约年鉴发挥作用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提升年鉴吸引力,真正吸引百姓阅读的方法是什么?笔者认为,除了要充分发挥方志工作机构的宣传手段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身编纂的质量和创新意识。人们对于年鉴感觉“疏远”的原因在于,往往认为年鉴是一种枯燥的、刻板的、没有阅读兴趣的“大书”,认为这种类型的书仅限于学术研究或者官方的资料,老百姓自然而然会觉得与年鉴有距离。更有甚者,一些年鉴在排版设计、装帧印刷方面还存在着跟不上时代、样式陈旧、没有特色板块等问题,就更加导致了广大读者对于年鉴的阅读选择。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网络自媒体时代迅猛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拓宽,广大读者已不仅仅满足信息的获得,而是会更深层次的去讨论信息的真伪、信息的质量以及对信息的总结和再认识。同时,随着人们对阅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阅读媒介的选择及评价也越来越多元化。广大读者对于图书作品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学术研究价值,而更多的加入了是否具有可读性、观赏性、吸引力,是否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年鉴作为人们获取城市历史、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载体,自然而然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保持原有的体例规范标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更好地实现年鉴的现实功能和历史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编纂年鉴的过程当中,充分的运用体例、规范与美学的关系,掌握编纂语言技巧、创新年鉴的框架与内容的设计,提高年鉴的可读性与吸引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大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