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慈禧太后:历史中的争议与政治素养

慈禧太后:历史中的争议与政治素养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慈禧太后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极大的人物。但是,就是这样的“光芒”,竟能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由此可见,慈禧似乎并非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别的不说,让李鸿章和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把守清廷的心脏,足见慈禧对于李、袁等汉族大员信任程度之深。不过,其所言前半句,则极为精妙——“不学有术”,极恰当地概括了慈禧的政治素养。

慈禧太后:历史中的争议与政治素养

慈禧太后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极大的人物。一部分人以为,慈禧专横野蛮,固守“祖宗之法”,将维新派打入血泊当中,是保守势力的头目,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更是对慈禧没有什么正面评价。恰恰是这样一位变法的反对者,却在庚子国变后,一转而为清末改革的支持者,下令废除科举制、命各省试行地方自治、编练新军,甚至派亲贵重臣考察欧美各国政治制度。同戊戌变法提出的政治改革举措相比,清末改革的激进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这与慈禧保守的形象相比,又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另有一部分人认为,慈禧极为开明,如支持李鸿章张之洞等兴办洋务,还认为她在抵抗外来侵略时也表现得有胆有识,如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抵御沙俄蚕食中国领土。当法国入侵越南北部、进窥中国西南边疆,慈禧一面摆出同法和谈的架势,一面暗中资助民间的抗法武装黑旗军,“以打促谈”。这样老辣的外交手法,令慈禧的形象变得光辉起来,日本学者加藤徹甚至称其为“大清帝国最后的光芒”。但是,就是这样的“光芒”,竟能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由此可见,慈禧似乎并非坚定的“民族主义者”。

无疑,以二分法来评价慈禧,只会距离其“庐山真面目”越发遥远。真正支配慈禧看似自相矛盾的行为的,正是其对手中权力的维护,也就是她运用的权术。

晚清文人叶恭绰在《遐庵遗稿》中这样评价慈禧:(www.xing528.com)

其人阴鸷、褊狭,不学而有术,但不脱普通妇女性习,故对臣下极操纵驾驭之能事,而不能克展所长,满汉畛域之见,尤牢不可破,卒至于亡国,非偶然也。

叶恭绰的话,说对了一半,而“满汉畛域之见”,则有失公允。固然,西太后在被八国联军驱逐出北京,历经流离颠沛之苦后,逐步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宗室的政治素养,并将其大量安插在军政要位上,如载沣、铁良、良弼等,后者几乎垄断了一切权位。但是,这些都是慈禧晚年所为,在这之前,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都是汉人,为何也能得到慈禧的重用?别的不说,让李鸿章和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把守清廷的心脏,足见慈禧对于李、袁等汉族大员信任程度之深。叶恭绰的评价,不无后来人之偏颇。

不过,其所言前半句,则极为精妙——“不学有术”,极恰当地概括了慈禧的政治素养。下面笔者就分析一下西太后如何以一己之力,把持朝政近半个世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