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皖西大红袍油纸伞的传承与发展初探

皖西大红袍油纸伞的传承与发展初探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红袍油纸伞便诞生在这条狭窄又悠长的明清老街上。据大红袍油纸伞第三代传承人徐修生介绍,大红袍油纸伞制作技艺开始于清道光十三年即1833年。

皖西大红袍油纸伞的传承与发展初探

胡丹丹[1]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摘要 大红袍油纸伞是皖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艺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油纸伞逐渐淡出日常生活。该文拟采用参与观察法、文献法、访谈法对大红袍油纸伞进行实地考察,对大红袍油纸伞的生存困境进行分析,并得出创新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从而实现对大红袍油纸伞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大红袍油纸伞 价值 创新 发展

毛坦厂镇是历史文化名镇,自明朝以来,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及商业文化,被誉为“藏在深山中的水乡”。毛坦厂镇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最南端,处在舒城霍山、金安三县区交界处,国道105线、县道六毛路穿镇而过。

据文献记载,当年朱元璋打下南京,为抗衡元人的骑兵,令苏皖一带州县养马输军。当时,六安南部山区有一片空旷的平川,茅草丛生,蒿艾遍地,是牧马的绝佳之地,于是州官便于此设厂饲马,称为“茅滩厂”,后谐音转字遂书作“毛坦厂”。毛坦厂镇背靠东石笋风景区、皖西大裂谷,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www.xing528.com)

魏晋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使纸得到推广使用,后来便出现了油纸伞。清代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三——《朝制类二·仪仗》有载:“前代士夫皆乘车而有盖,至元魏之时,魏人以竹碎分,并油纸造成,便于步行骑马,伞自此始。”

毛坦厂镇的明清古街始建于元末明初,现在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街呈东西走向,全长1300多米,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是迄今为止皖西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大红袍油纸伞便诞生在这条狭窄又悠长的明清老街上。

据大红袍油纸伞第三代传承人徐修生介绍,大红袍油纸伞制作技艺开始于清道光十三年即1833年。当时作坊叫“承古斋”,店名叫“徐天元伞店”,如今店名延用古称即“承古斋”,店内仍然挂着“徐天元伞店”的招幌,大红袍油纸伞制作技艺于2017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承古斋现在的店主徐修生,从14岁开始向父辈学习制作油纸伞,到现在已有70年,徐修生以前是六安县(现六安市)二轻局企业毛坦厂雨伞社的职工,后来伞厂解体后,在家专心制作大红袍油纸伞至今。据徐修生描述,全国目前有四家纯手工制作油纸伞店,四川、云南、江苏各有一家,安徽便是他家的承古斋。笔者曾经问过老人,为何叫大红袍,老人只是说由于先辈传下来的老手艺便叫大红袍油纸伞,所以便延此称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