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武术:传承与发展

中华武术: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被誉为“国术”“国粹”。现在,中华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有人认为,中国武术分两大类:长拳和传统。

中华武术:传承与发展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被誉为“国术”“国粹”。武,止戈为武,“止”通“趾”,意为奔跑;戈,意为战斗。术,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曾经,武术是空手搏击方法(拳术)和器械搏击(武术器械)技术,也是古代战争技术。现在,中华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武术的沿革

武术的萌发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们为了自卫,也为了猎取生活资源,开始用棍棒﹑石头﹑藤条等原始工具作为武器野兽作斗争,逐渐积累了攻防格斗的武术技能。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凸显,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齐桓公每年举行春秋两季的武艺比试——“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当时比试武艺已非常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到秦时,盛行角抵(后称相扑)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和政策,武术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但是,出于对抗游牧民族的需要,武术却依旧十分流行。武术不仅可以用于战争中的练兵,还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舞剑﹑射箭﹑投壶等),当时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鸿门宴中就有“项庄舞剑”,可见汉代“武舞”已成为习俗,汉末华佗还首创“五禽戏”。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度,用考试办法授予武艺出众者相应功名利禄。仕宦之诱激发了民众的习武热情,促进了武术大发展。宋代,民间出现练武组织,见于记载的有“锦标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扑)等。在城市中,街头巷尾有各式各样的打场演武,如角抵﹑拳术﹑棍棒术﹑刀剑术﹑打弹﹑射弩﹑使刀枪等。明朝在地方上实行乡兵,这为武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包括拳术﹑器械都得到发展。但总的来说,以套路为习武入门之法,以克敌制胜为习武的价值追求,是明清以来许多传统拳种门派的基本特点。明代的武术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篇》《耕余剩技》等。明洪武年间,洪武拳开始流行,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清朝虽然实行禁武政策,但民间仍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术,如白莲教小刀会等组织,致使著名的拳种,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多在清代形成。其次,义和团﹑青洪帮也为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鸦片战争后,中华武术从传统的战争﹑娱乐﹑健身目的转而为求民族自强,展现中华儿女不畏艰难的精神。1902年,蔡锷将军发起“军国民主义”,以传统的武术为基础,以抵抗外敌侵略为目标,将传统武术表演内涵转换为以健体强国的爱国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新武术,高举“尚武爱国”的旗帜,在各地建设“国术”馆。在此期间,涌现出了叶问﹑霍元甲等精通武学的一代宗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现在,武术已逐渐向健身﹑休闲﹑娱乐等方向转变。“静以养生”“修身养性”的理念成就了健身养生武术运动,太极拳﹑气功长拳等项目在中国现代社会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2.武术的类别

武术发展至今,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有人认为,中国武术分两大类:长拳和传统。长拳是指国家认证的一种搏击技术;而传统则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的各个门派民间功夫,如今大多传统武术已失传,仅剩下少林﹑武当﹑峨眉三类。也有人认为,我国武术分为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传统武术按照拳理技法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清代以后,特别是民国以来,民间将以太极﹑形意(心意﹑六合﹑意拳)﹑八卦﹑通背(内外兼修)等为代表的武术流派称为内家拳,之外的拳种统称为外家拳。按地理空间分为“南派”和“北派”,以黄河流域为界,黄河流域及其北属北方,长江流域及其南属南方。按山川地域分为“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还有以姓氏划分的,如霍氏八极拳﹑赵家拳﹑洪家拳﹑刘家拳﹑李家拳等。也有按技术特点划分的,如连环鸳鸯步﹑鹿步梅花桩﹑八步连环拳等。

现代武术有合气道﹑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军体拳散打等。

3.武术的作用(www.xing528.com)

从武术的沿革可以看出,武术是一种基于生存需求的自我保护。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不再需要通过武力来解决问题,于是这种原始的形式逐渐发展成一门体育项目,武术的作用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①竞技。技击性是武术的核心,支撑着武术其他价值功能的实现。例如,八卦掌以推﹑托﹑带﹑领﹑搬﹑拦﹑锁﹑扣为八法;形意拳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五拳;长拳以踢﹑打﹑摔﹑拿为四击等。另外,器械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实战搏击也有着多种多样的打法。正是这种技击性使武术成为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殊存在。

②强身。武术多以中医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为依据,通过内在“精气神”的锻炼,外在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③娱乐。武术凭借其丰富的表演内容﹑精湛的技艺﹑精深的内涵,既可让人身心愉快,又可让人获得艺术的享受,那些与武术结合的舞蹈杂技﹑戏曲﹑文学影视等艺术形式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④意志。武术运动虽然是一项身体运动,但对人的耐力﹑速度﹑灵敏﹑柔韧性等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具备这些素质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习武之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并长期坚持。武术锻炼的形式往往枯燥无味,也需要长期磨炼积累,方能有所成,这也是对习武之人意志的考验。

⑤修心。武术用难以言喻的大智慧教会我们领会自然要旨,顺应自然,处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塑造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太极拳讲究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可锻炼习武者的意﹑气﹑形﹑神;少林功夫要求人们息心静寂﹑修身养性﹑善化人性清静无为,这都起到颐养性情的作用。

4.武术与武德

中国传统武术注重德体相结合,更加强调学武之人的品德修养。如中国武术谚语中“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文以评心,武以观德”。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最初起源,不仅是练武防身,还在于能够行侠仗义﹑保家卫国。首先,武术作为一种体育项目也很注重礼仪道德,从其运动前的抱拳礼可以体现出来;其次,武术运动是讲规则的;最后,比武都是点到为止,始终贯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准则。武中的“德”比“术”更重要,就像金庸小说中最终称霸武林者的都是睿智﹑善良﹑武德崇高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