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术界限模糊,其概念比较笼统,若将传统武术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是不可能。可以看出的是,传统武术中具备良好条件的武术流派率先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不可能的,是切实可行的,它会在武术领域中起到良好的作用。目前,已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列的有少林功夫、沧州重刀梅花拳及回族武术。另有陕西的红拳和沧州的八极拳也正在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做着积极的准备。

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本国及民族特有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的表现明显不同,精神文化常常是人们忽视的部分。中科院杨叔子院士曾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正因为中华文化有了不起的凝聚力、创造力,所以中国有了不起的生命力、战斗力。”文化的逐渐流失消亡已成为各个国家都面临着的严峻问题,民间乃至政府及国家都在采取措施去挽救和保护即将流失的优秀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尤为重视。

武术界限模糊,其概念比较笼统,若将传统武术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是不可能。可以看出的是,传统武术中具备良好条件的武术流派率先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不可能的,是切实可行的,它会在武术领域中起到良好的作用。目前,已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列的有少林功夫、沧州重刀梅花拳及回族武术。另有陕西的红拳和沧州的八极拳也正在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做着积极的准备。申报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传统武术相关的一切,比如史料及其经典套路和功法等将会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总的来说,这也不失为一个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对武术进行挖掘整理的好机会。自古以来,传统武术流派众多,尽管发展到现在,当年统计的129个拳种中很多拳种已经不存在,并且一些偏僻稀有的拳种和高深晦涩的武术理论尚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希望并期盼着真正热爱及理解传统武术的武术爱好者去做这件事情,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建一座桥、筑一道保护之林,使传统武术能够在肥沃的土壤和新鲜的空气中健康而茁壮地成长。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弄清楚传统武术之中真正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的有哪些部分,以前留存下来的兵器及设施也可以说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是真正需要保存及保护的是武术练功的技巧和方法,而真正需要保护的则是那些言传身授的格斗技法和劲力、练功的方法和技巧、传统的拳谱歌诀的编纂方法等种种相关的文化链接。在审视和研究一种单一的拳种时,我们需要从文化的立场角度去看待其拳种本身,比如,少林寺申遗并非以“少林武术”为名而是以“少林功夫”进行申报,显而易见,与“少林武术”相比,“少林功夫”所显示的文化内涵和容量要更深更多。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夫”的真正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练武,正是一种修行。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申报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才是有价值的。(www.xing528.com)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悠久,资源丰富,地大物博,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景和壮观雄伟的人文景观和历史建筑,还有丰富灿烂的为国人所骄傲的优秀文化艺术,这些全部都是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文化成果和文化遗产。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热潮席卷全国,其中,杨柳青年画古琴、纳西古乐等已经成功申报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令人欣慰鼓舞的是,武术中一些武术拳种也列入了第二批目录,这很大程度肯定了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地位,为困顿原地踌躇不前的传统武术发展带来了一丝希望和一线曙光。现在我们的任务应是积极抓住申遗这一历史机遇,投入申报工作中,因为传统武术并不是简单的“现代化转型的体育”,而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本民族独特特色的文化,是一种身体的文化和击技的文化,理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关注。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对我国发展尤其重要,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奋斗和拼搏,是时代与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文化全球化对我们本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文化造成冲击,这时,我们更应该站起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为我国传统文化在本国乃至世界上夺得一席之地,在人类历史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脚印和痕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有利于提高本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全民协调发展,促进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传统武术成功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武术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结束,它更需要我们付出真情,怀着对它的历史责任感和奉献牺牲精神,支持并且呵护它,这样,传统武术才能回到历史轨迹,涌动着一股新鲜的血液,焕发它独特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