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室内设计与装饰材料应用:提升室内采光与照明方式

室内设计与装饰材料应用:提升室内采光与照明方式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7 室内采光示意图1.玻璃幕墙玻璃幕墙又称单反玻璃,在建筑中它既可为室内采光,又可作为建筑的墙体装饰。从建筑美学上来看,将天空的云彩与街道风光映于单反玻璃中,这是现代建筑与现代室内采光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现代建筑与室内采光的一个特征。图3-13 平行墙面的窗式采光室内采自然光,并不完全局限于以上几种形式。

室内设计与装饰材料应用:提升室内采光与照明方式

室内的自然采光并不完全由天气所左右,同时还因窗口的大小、玻璃的种类、窗外遮挡物的状况、室内装饰材料的反射系数等发生变化。另外室内装饰面明亮(反射系数高),间接照度就高,采光系数也就会变大。但现代室内装饰中,由于大型钢化玻璃的出现和工艺技术的进步,现代装饰出现了多种采光形式,这些形式并不完全依赖于窗的形式。其采光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如图3-7所示。

978-7-111-52798-5-Chapter03-7.jpg

图3-7 室内采光示意图

1.玻璃幕墙

玻璃幕墙又称单反玻璃,在建筑中它既可为室内采光,又可作为建筑的墙体装饰。从建筑美学上来看,将天空的云彩与街道风光映于单反玻璃中,这是现代建筑与现代室内采光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现代建筑与室内采光的一个特征。但是玻璃幕墙反射刺眼的阳光也会造成光污染,如图3-8(参见彩图3-8)所示。

978-7-111-52798-5-Chapter03-8.jpg

图3-8 玻璃幕墙

2.落地玻璃墙采光

室内设计中,为了让自然优美的风光与室内融为一体,往往采用大玻璃墙采光的形式,这种形式被广泛地应用于银行、商场与餐厅等商业场所,它既可采光又可使人们看到室内商业的气氛,如图3-9(参见彩图3-9)所示。

3.玻璃顶棚采光

许多复杂的建筑,采自然光于室内时,经常采用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顶棚等形式,该形式可将室内各区域中的共享空间同时采光。它广泛使用于门厅,各商业区的进门处,以及现代办公室与图书馆、医院、课室等场所,如图3-10(参见彩图3-10)所示。

978-7-111-52798-5-Chapter03-9.jpg

图3-9 商场

978-7-111-52798-5-Chapter03-10.jpg

图3-10 玻璃顶棚采光

4.窗式采光

主要依靠窗户来采光的形式,称为窗式采光。对于窗式采光,从功能上来看,它并非单一采光的功能,它还有通风换气的功能。由于它具有双功能的特点,这种采光形式在人们住宅、办公室、客房等场所应用最广,是人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种形式。在窗式采光中,大致有如下几种方式。

(1)天窗采光 该方式是在建筑物顶部设天窗采光,这种形式被图书馆、画室、阶梯课室等广泛采用,如图3-11(参见彩图3-11)所示。

(2)斜面窗采光 如图3-12(参见彩图3-12)所示,斜面窗采光是在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下产生的采光方法,一般出现在顶楼的角楼上,但目前在装饰设计中,一些餐厅等公共场所也用钢架结构来做龙骨进行斜面窗的设计,也有将斜面窗与大玻璃同步考虑的,使其成为斜面窗与玻璃墙连为一体的特殊形式。斜面窗造型别致,窗帘不能采用垂直吊挂式,而是采用两头吊挂的特殊形式。

978-7-111-52798-5-Chapter03-11.jpg

图3-11 天窗采光

978-7-111-52798-5-Chapter03-12.jpg

图3-12 斜面窗采光

(3)平行墙面的窗式采光 平行于墙面的窗式采光,这种窗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形式,如图3-13(参见彩图3-13)所示。这种形式除了考虑其窗的造型之外,还应考虑窗的大小。在住宅设计中,大窗虽然采光通风好,但隐私性、防噪声、防日晒等功能相应会差。在寒冷地区,窗口越大,室内的保温性就相应差一些,在炎热地区,窗口越大室内的热辐射就越多。因此,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决定室内窗口的大小是十分必要的。

978-7-111-52798-5-Chapter03-13.jpg

图3-13 平行墙面的窗式采光

室内采自然光,并不完全局限于以上几种形式。这些采光的形式,有时在建筑设计中完成,有时则需与自然光配合完成,有时则由室内设计师独立完成,不管怎样,在室内采自然光是室内设计的一大任务。室内采自然光给人一种温和、自然感,同时也使得空间与自然环境相连,使室内设计步入一个人与自然环境相融的境界。(www.xing528.com)

5.室内照明

采光是对自然光而言,使用人工光源确保亮度被称为照明,就是“灯光照明”或“人工照明”。它是夜间的主要光源,同时又是白天室内光线不足时的重要补充。

(1)照明与室内装饰 人工照明环境具有功能和装饰两方面的作用,从功能上讲,建筑内部的天然采光要受到时间和场合的限制,所以需要通过人工照明来补充,创造一个人为的光环境,满足人们视觉工作的需要;从装饰角度讲,除了满足照明功能之外,还要考虑美观和艺术上的需求,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根据建筑功能的不同,两者比重各不相同,比如学校、图书馆等工作场所需从功能考虑,而在休息、娱乐场所,则强调艺术效果,如图3-14(参见彩图3-14)所示。

978-7-111-52798-5-Chapter03-14.jpg

图3-14 挪威图书馆室内灯光效果

对于室内设计中的照明,其与室内装饰大致有如下关系:

1)合理控制光照度,给人们工作、学习、娱乐、休息时各种不同的照明。

2)调节室内空间的深度、大小等关系。

3)调节室内冷暖色调的关系。

4)根据各功能区的要求与人们的生理、心理要求来布光,创造空间气氛。

这些是照明设计的基本要求与内容,合理的光线照明,不但能使人们有效地观察物体,感觉到空间的舒适与美感,还可以保护视力,提高工作效率,平衡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

(2)照明现象 照明是光的作用的结果,而光是直接进行照射的。在不同的材料上,它产生了以下光的各种现象:

1)光的穿透。光的穿透现象,主要是指利用能让光穿透的材料让光透过产生照明。例如,人们采用自然光于室内就使用玻璃等制作窗来采光,照明中利用这同一原理来制作各种灯具,在室内顶棚装饰中为了让光均匀地照射同时不让光管与灯泡露出来,则经常用毛玻璃有机玻璃等材料来制作光棚等,这些都是利用光穿透的原理来进行设计的。

光的穿透在普通透明玻璃下可称为全穿透现象,有时则是部分穿透的现象,例如一个居室中吊有一个红色有机罩的吊灯,顶棚上呈现的则是半穿透的状况,而有一部分直射于居室中,还有部分光被反射与吸收。这说明光穿透与半穿透等在许多情况下与灯具和装饰的材料以及装饰的方式有密切关系。

2)光的反射。不同的材料对光的穿透有很大影响,如果将前面所提到的居室吊灯换成铁制的灯罩,光就无法向上穿透。顶棚上的光则是来自居室的墙和地面等的反射光,这种反射光具有光线柔和的特点,因此在装饰设计中和灯具设计中被广泛使用,例如常见的一些壁灯、装饰设计中的二次光源的设计等都是利用光的反射这一现象的原理进行设计的。

3)光的吸收 在许多情况下,光既无法穿透又很难反射,却容易被吸收。例如深色厚丝绒窗帘布、地毯等都是容易吸收光的材料。故室内装饰中往往用容易吸收光线和光线无法穿透或只能半穿透的材料来遮挡阳光和保护室内的隐私。

4)光的曲折与扩散 当光通过一些特殊材料时会出现曲折与扩散的现象,这些原理已广泛应用于舞台灯具。

(3)灯光设计的原则与要求 灯光设计有如下几点要求:

1)按照国家颁布的照度标准,满足室内各功能区的要求。根据人们工作、生活的特点来设计布光,例如人们看书、学习时使用聚光的台灯;看电视时则用装饰框中的装饰灯;休息时则用较温和的床头灯;在餐室中可使用吊灯,给人一种“聚”的感觉。办公室则可采用光棚和散点布光等形式,让光线均衡地散布,来对办公室进行照明。

2)使人们在室内舒适,要注意防止灯光太强和直射光刺激人的眼睛,给人的视觉带来疲劳。因此,在设计中可选择一些眼前光和反射光,或选择带灯罩的灯具和普通灯泡等来给室内产生照明,如图3-15所示。由于灯具的配置方法不当而产生的阴影可以通过改变光源位置,或者根据需要补充局部照明而消除。

978-7-111-52798-5-Chapter03-15.jpg

图3-15 光的方向

3)考虑安全因素。在技术上给予安全因素充分考虑,避免发生触电和火灾事故,这一点在公共娱乐性场所尤为重要。因此,必须考虑安全措施以及标识明显的疏散通道,确保使用中的安全。用电的安全问题是照明设计的一个首要问题,为了防止用电事故,在电器材料和安装上应严格按国家颁发的电器安装规范来进行安装。例如在儿童室的插座位置不宜太低,以防小孩接触,在公共场所、电房、危险场所等应使用危险标志等。

4)达到规范的防火要求。严格按照公安消防的要求进行电器设计,如顶棚内的布线使用铁管与双塑线,安装剩余电流断路器、断路器等,这些与防火有关的规定都应在设计中严格地执行。

5)符合节约用电的原则。根据国家颁发的各区的照度标准来进行设计。例如走廊和咖啡厅的照度标准低,没有必要去加强其照度。为节约用电,应在开关分配及布线设计中使用无极调节开关,也可多加一些线路以便随时调控等。这些对节约用电都将起到明显的作用。

6)达到美化室内、增加室内空间气氛的效果。依靠灯光来装饰室内,并达到美化室内的目的,是室内装饰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是霓虹灯荧光灯白炽灯都可作为室内装饰。例如在舞厅和卡拉OK间中装上霓虹灯,可使室内增加富丽多彩之感;在商场装上大量的荧光灯,给人一种明亮之感;在家庭多使用白炽灯,则给人一种温暖之感。另外,可通过各种不同的灯具来对室内照明做特殊效果处理,这些都是美化室内装饰,增加室内空间气氛的可靠途径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