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表风貌:定义、形成和变化机制

地表风貌:定义、形成和变化机制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表风貌是在地球内外动力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不同层次或规模的地表形态的总称。地球表面不是光滑的球面,有平原、有高山、有高原、有峡谷等,这些地表形态的总称即为地貌。地球表面为什么不是光滑的平面,而呈现出形形色色的地表形态呢?构造运动、褶皱运动、岩浆运动、断裂运动、地震等都是由地貌内营力。当外力作用到一定的时候,原来的均衡状态被破坏,可以促使地壳运动的发生,重新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表风貌:定义、形成和变化机制

地表风貌是在地球内外动力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不同层次或规模的地表形态的总称。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地貌是地表起伏形态的总称。地球表面不是光滑的球面,有平原、有高山、有高原、有峡谷等,这些地表形态的总称即为地貌。根据地表起伏状况,可将地貌分为:

正地貌——相对突起的地貌,如高山、丘陵等。

负地貌——相对凹陷的地貌,如河谷、盆地等。

地貌的形成动力是地球内外动力(地貌营力)。地球表面为什么不是光滑的平面,而呈现出形形色色的地表形态呢?主要是地貌营力造成的,根据地貌营力的能量最终来源,可将地貌营力分为地貌内营力和外营力两种。

(1)地貌内营力。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与释放所产生的地貌作用力。构造运动、褶皱运动、岩浆运动、断裂运动、地震等都是由地貌内营力。

这些地球内能的各种释放形式,都能使地表发生形态变化,假设地壳形成之初是光滑的,经过以上几种运动之后,即可形成高山、峡谷,使地表起伏不平。如褶皱成山成谷,断裂成谷,岩浆活动成火山堆等等。其总的趋势使地表起伏不平。

(2)地貌外营力。地貌外营力是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输入地表所产生的地貌营力。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沙作用、波浪作用等都是地貌外营力。

这些作用都是太阳能输入地表而产生的,如气温和气压的分布不均,可导致各种天气现象(如风、雨、霜、雪等),对原来的地表形态具有改造作用,如流水能形成河谷,风能形成沙丘,波浪能形成海蚀穴、海蚀崖等。

由上述可见,地貌内营力和外营力的能量来源不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内力作用使地表起伏不平,而外力作用对地表不断地进行侵蚀、剥蚀,并把破坏了的物质带到低洼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力求夷平高地,填平低地。所以地貌内外营力的作用方向是矛盾的、对立的。然而它们又是统一的,因为它们互为条件。例如地球内能的积累与释放使地表起伏不平,为外力作用提供了条件,高地不断地被侵蚀和剥蚀,低地逐渐地被填平。当外力作用到一定的时候,原来的均衡状态被破坏,可以促使地壳运动的发生,重新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另外,目前我们看到的各种地貌形态都是地貌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的产物,只不过有时内营力占主导地位,有时外营力占主导地位而已。

由此可见,地貌内外营力之间遵循着对立统一规律,相互斗争而存在,相互矛盾而发展。

地貌具有不同的层次或规模,可分为大、中、小地貌不同层次或规模,如最高一级为大陆和海洋盆地;在大陆和海洋盆地一级中可以划分出次一级的地貌单位,如大陆可以划分为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在山地、高原等不同地貌单位内部仍可划分为更次一级的地貌单位,如山地可划分为分水岭、河谷等。当然河谷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更低级的地貌单位。(www.xing528.com)

根据地貌内外营力的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构造地貌——受地壳运动控制的地貌。

重力地貌——主要受重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流水地貌——由于流水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岩溶地貌——在可溶性岩地区由于地表和地下水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冰川地貌——由于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冻土地貌——由于冻土层中冻融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风沙地貌——由于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黄土地貌——由于黄土的堆积所形成的地貌。

海岸地貌——由于波浪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