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盆地:中国典型紫色盆地,丰富植物资源

四川盆地:中国典型紫色盆地,丰富植物资源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位于四川省东部,西面是青藏高原,南面有云贵高原,东面是巫山,北面有大巴山,面积1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典型的盆地。四川盆地在形成的过程中,周围山地、高原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底,含铁、磷、钾的物质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称“紫色盆地”。四川盆地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为主,次为低山和平原。四川盆地中植物近万种,古老而特有种之多为我国其他地区所不及。

四川盆地:中国典型紫色盆地,丰富植物资源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位于四川省东部,西面是青藏高原,南面有云贵高原,东面是巫山,北面有大巴山,面积1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典型的盆地。盆周山地海拔多在1000~3000米;盆底地势低矮,海拔200~750米,是我国地势划分的第二级阶梯上相对凹下的部分;因为地表广泛出露侏罗纪白垩纪的红色岩系,又称为红色盆地。西部是大幅隆起、地域辽阔的高原和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属我国地势划分的第二级阶梯。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寒潮侵袭,冬季温和,少见冰雪,最冷月平均温度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高出2℃~4℃,春季亦早来一个月,利于冬小麦、油菜蚕豆等越冬作物和亚热带多年生植物生长。夏季长约5个月。盆地历来以农产丰饶著称,被誉为“天府之国”。盆地内还蕴藏煤、石油、天然气以及盐、磷灰石硫磺矿产,已发展为中国西南部重要工业基地。旧时对外交通不便,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今已修建成渝、宝成、成昆、川黔、襄渝等铁路,整治长江航道,开辟成都、重庆飞往全国各主要城市的航空线,交通形势有了根本的改变。成都、重庆是重要经济和交通中心。

盆地其北纳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支流,南纳乌江。四川盆地在形成的过程中,周围山地、高原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底,含铁、磷、钾的物质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称“紫色盆地”。四川盆地的土壤多为紫色土,富含磷、钾等养分,这里气候暖和,利于亚热带作物生长。

盆地边缘多低山和中山,山势陡峻,发源盆地边缘山地的河流大多为“V”谷,岭谷高差都逾500~1000米,地表崎岖。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与西部可超过3000~4000米,如龙门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岭4791米。地表广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为板岩、片岩、结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砾岩,局部有花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区可见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缘兴文县素有“石林洞乡”之称(见兴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发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砾岩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www.xing528.com)

盆地植被

盆地底部海拔多数在250~700米,地势东南倾,盆地内各河流均由边缘山地汇聚盆地底部的长江干流,形成向心状水系。是中国中生代陆相红层分布最集中地区。四川盆地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为主,次为低山和平原。

四川盆地中植物近万种,古老而特有种之多为我国其他地区所不及。在盆地边缘山地及盆东平行岭谷尚可见水杉、银杉、鹅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树、连香树、领春木、金钱槭、蜡梅、杜仲红豆杉、钟萼木、福建柏、穗花杉、崖柏、木瓜红等珍稀孑遗植物与特有种。在湿热河谷可见桫椤、小羽桫椤、乌毛蕨、华南紫萁、里白等古热带孑遗植物。已在金佛山和缙云山分别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盆地东南缘的酉阳还有世界上最高大的白花泡桐,最高者达44米。

四川盆地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代表树种有栲树、峨眉栲、刺果米槠、青冈、曼青冈、包石栎、华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头茶、桢楠、润楠等,海拔一般盆地植被在1600~1800米以下。其次有马尾松、杉木柏木组成的亚热带针叶林及竹林。边缘山地从下而上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寒温带山地针叶林,局部有亚高山灌丛草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