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霞客桂林之行:漓江、阳朔考察研究详解

徐霞客桂林之行:漓江、阳朔考察研究详解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月二十一日中午,徐霞客从桂林城浮桥门登舟,“南过水月洞东”,开始正式考察漓江和阳朔的历程。回到桂林后,徐霞客稍做休息,从六月初一开始再次考察桂林,此次考察了七星岩、栖霞洞,游览了青秀山、狮子岩、琴潭岩、荔枝山、平塘街、桂山,10天后结束桂林的考察研究,于六月十一日离开桂林。在《徐霞客游记》中,对桂林的描述除“石山”外,还有“洞”。徐霞客一生游览了100多个洞穴,而桂林和阳朔的就占了80多个。

徐霞客桂林之行:漓江、阳朔考察研究详解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的大旅行家、卓越的地理学家、中国岩溶学与洞穴学的奠基人(图1-7),其毕生从事艰苦卓绝的地理考察工作,以祖国的大好河山为背景,用自己的脚“写”出了《徐霞客游记》,里面特别描述了他晚年的西南之行,其中对桂林山水、洞穴的调查与探索,具有很重要的科学意义。《徐霞客游记》记载,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五月十九日,徐霞客“定阳朔舟”,两天后即开始桂林漓江、阳朔的考察。

图1-7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内的徐霞客雕像

徐霞客与桂林山水的缘分从小便有了,年轻的时候,徐霞客“志在蜀之峨眉,粤之桂林”,直到1637年,徐霞客才开始西南之行,考察我国西南岩溶地区,而其在《徐霞客游记卷五·粤西游日记一》中,记录了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仲夏时节考察游历桂林的详细情况,距今已有380多年。

日记记载从全州开始,时间是闰四月初八,从湘江南岸进入黄沙河地界。初十抵达湘山寺。进入兴安的时间是四月二十日。四月二十八日开始经由临桂县的海阳堡(现为灵川县)一路参观了木龙洞、虞山、叠彩山、伏波山,穿越七星山,参观七星岩榕树门、龙隐山山峡,过东门浮桥(现为解放桥),入桂林城。他先后考察了叠彩山、伏波山、隐山,游览雉山、南溪山、刘仙岩、崖头以及北门诸山、象鼻山、斗鸡山、穿岩、龙隐岩、月牙岩、程公岩、西山、中隐山、侯山、辰山、尧山、黄金岩等。所到之处均深入调查,仔细观察,做记录,研究了岩溶地貌、岩溶洞穴的发育规律,并对很多自然现象提出了和现在相似的科学解释。(www.xing528.com)

五月二十一日中午,徐霞客从桂林城浮桥门登舟,“南过水月洞东”,开始正式考察漓江和阳朔的历程。路过漓江上的“九马画山”后,他指出“江自北来,至是西折,山受啮,半剖为削崖,石质错偷成章”。同时他还指出,“江流击水”致使“山削成壁”的水力冲刷作用的结论与现在河流侧蚀观点是一致的。当晚在兴坪泊舟,他在日记中写道:“……抵画山,月犹未起,山隐空濛中。又南五里,为兴坪,月从群峰东隙出。舟泊候曙。漓江自桂林南来,两岸森壁回峰,中多洲渚分合,无翻流之石,直泻之湍,故舟行屈曲石穴间,无妨夜棹……”五月二十五日再乘船溯漓江返程,二十八日回到桂林,“抵水月洞北城下,入浮桥门”。徐霞客在漓江、阳朔考察总共8天,其间对漓江沿岸的秀丽风光、岩溶地貌、各种自然地理现象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做出了一些科学的结论,其对岩溶地貌、岩溶景观的研究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

回到桂林后,徐霞客稍做休息,从六月初一开始再次考察桂林,此次考察了七星岩、栖霞洞,游览了青秀山、狮子岩、琴潭岩、荔枝山、平塘街、桂山,10天后结束桂林的考察研究,于六月十一日离开桂林。

徐霞客游桂林,详细记录了典型的岩溶地貌类型——峰林,他在游记中称之为“石山”。此外,徐霞客详细比较了不同地区不同的岩溶地貌类型,他指出广西、贵州、云南南部的峰林地貌分属于3种类型:“粤西之山,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滇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黔南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通耸见奇。”他进而分析道:“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粤山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色澄清;而黔流亦介于二者之间。”现代地质与地理研究表明,云南是高原区,以岩溶断陷盆地为特色,盆地面积较大,盆地底部和山区洼地底部沉积有较厚的土壤层,而在坡地则土层较薄,水土流失严重;贵州高原分为两部分,高原本部以溶蚀盆地为主,高原面上也分布有锥状峰林和峰丛;贵州南部到广西东北部的斜坡地带则以峰丛洼地为主,高峰丛、深洼地,气势恢宏,广西则以峰林地形为特色,高耸石峰危峙于平面上,景观秀丽。

在《徐霞客游记》中,对桂林的描述除“石山”外,还有“洞”。徐霞客一生游览了100多个洞穴,而桂林和阳朔的就占了80多个。他对洞的描述很详细,如描述七星岩第一洞天“有石鲤鱼从隙悬跃下向,首尾麟腮”就很形象,后人就称之为“鲤鱼跃龙门”,也叫“红鲤鱼”。在300多年前,没有仪器,没有团队,徐霞客独自一人,只凭自己多年行走的经验,靠目测、靠步量就弄清楚了洞的结构,无论复杂还是简单,均做了详细的描述,甚至对部分洞穴的分布、规模、层数、结构都做了详细描述,与当今地质工作者的工作很相似。现在的桂林,他所走过的洞穴,大部分都可以进入和参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