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创造活动:中国设计艺术原理

人类创造活动:中国设计艺术原理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设计艺术是人类特有的有目的、有预见的造物艺术行为。人是一切设计行为的主体,设计的发展过程是人类审美意识由萌芽到逐步发展的过程。“设计艺术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集中阐述了设计艺术的两个基本特征。它是人类以改变现有生活状态或方便日常生活为目的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造物。图1-14中国传统服饰云肩图1-15现代服装设计邹游第二,设计艺术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新是设计艺术不断发展的动力。

人类创造活动:中国设计艺术原理

设计艺术人类特有的有目的、有预见的造物艺术行为。人是一切设计行为的主体,设计的发展过程是人类审美意识由萌芽到逐步发展的过程。“设计艺术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集中阐述了设计艺术的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设计艺术是人类独有的造物活动。它是人类以改变现有生活状态或方便日常生活为目的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造物。以服饰设计的发展为例,原始社会的人们以兽皮树叶为衣,是为满足服饰的最初要求;封建社会的贵族着华衣贵服,除了基本的遮护作用,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也有关系;现代社会,青年人着装体现强烈的个性化色彩,是出于追求时尚的心理需要。几千年来,服饰设计就是在不断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设计艺术正是以人类独特的预见性特点,区别于动物的造物行为。人们通常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来佐证:“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图1-14 中国传统服饰云肩(www.xing528.com)

图1-15 现代服装设计 邹游

第二,设计艺术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新是设计艺术不断发展的动力。设计的目的是改进已有或创造新的人造物,如果不能有所变化,仅重复之前的工序制作,不断复制,也就失去了设计的本质。古代社会独具特色的建筑、服饰、用具等设计物,虽然在功能和技术条件上少有跨越式的创造,但是借助巧妙的变化和装饰,也不断有相应的创新和变化。现代社会,鉴于技术条件的进步,设计对创新的要求已不满足于渐进式的改良,而是要求从结构、材料、技术上进行重大革新。如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格罗庇乌斯反对对历史式样的简单抄袭和沿用,反对复古。他说:“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现代建筑不是老树上长出的新枝,而是树林中破土而出的新苗。”又如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设计兴起的原因之一是求新求变的新生代对一成不变、单调风格的挑战。当时由于生产水平的大大提高,产品空前丰富,以塑料为原材料的用后即弃的廉价消费品大量涌现,大大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人们对于设计产品的要求由先前的经久耐用转向个性时尚,他们希望设计更加富于变化,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高科技风格、过渡高科技风格、微电子风格、极少主义等多样化的设计风格应运而生。由此可见,设计存在的基础就是创新,创新是设计的根本任务。设计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文化与用物取向大胆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受众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