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简介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简介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整体观念在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的指导下,中医的整体思想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保护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远离人工环境,适应自然,归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是中医养生学的最高境界。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简介

(一)整体观念

在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的指导下,中医的整体思想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体表面与内部、结构和功能密不可分,人体生老病死无不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1.人体整体联系的统一性

(1)在结构上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体是由肝、心、脾、肺、肾五脏,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六腑,筋、脉、肉、皮毛、骨五体,以及目、口、鼻、耳、前阴和肛门等九窍共同组成的。其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成为一个独立器官。所有的器官都是通过全身经络互相联系起来的,而且有其独特的规律。每一个系统,皆以脏为统领,故五大系统以五脏为中心。五脏之中,又以心为最高统帅。因此,在整个人体中,心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每一脏器都是人体有机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都不可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同时人体每一处局部也都包含着全局信息。

(2)在生理功能上,每个脏腑既有各自的功能,又在整体活动中分工合作。脏腑之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相反相成,各脏腑之间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互为因果,维系着功能上的动态平衡。在病理变化时,往往通过经络联系,发生母子及病、相乘相侮的负面影响。

(3)在诊治疾病上,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审视五官、形体、舌脉、外在症状和体征,就能推知体内脏腑的病变进而确定治法。不能以偏概全,盲人摸象。在治疗时要全面考虑,统筹兼顾,务必辨证求因,治病求本。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生活于天地之间,六合之中,自然环境之内,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故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与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与天地相应。季节、地理、水土、风雨、雷电等,对人也对万事万物产生不可抗拒的影响。保护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远离人工环境,适应自然,归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是中医养生学的最高境界。

(2)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是社会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正常人不能逃避社会、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政治经济、物质、精神生活营造人的生存环境,诸如婚姻、家庭环境,职业、教育、兴趣和爱好,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社会角色、地位的不同,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动,不仅影响人们的身心机能,而且疾病的构成也不尽相同。

(二)恒动观念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属性。中医学认为,气具有运动的属性,气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充满活力生机的,因此,由气所形成的整个自然界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根源于天地之气的升降作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所以人体也是一个具有能动作用的机体,人类的生命具有恒动的特性。

(三)辨证论治观念(www.xing528.com)

辨证论治是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的整体观、运动观和辩证观的具体体现,既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

1.症、证、病的含义及关系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一定的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表现出来。症状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称为体征,如舌苔、脉象等。

证,又称症候。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其临床表现是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全面揭示疾病本质的症状和体征。其本质是对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结合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从而对疾病的致病因素、病变部位、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所做的病理概括。它标志着机体对病因的整体反应状态,抗病、调控的反应状态。

病,又称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症候。病是由证体现出来的,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和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症、证、病三者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关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2.辨证和论治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所谓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候。辨证的关键是辨,辨证的过程是对疾病的病理变化作出正确、全面判断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分析并找出病变的主要矛盾。

所谓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合而言之,辨证论治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出症候,并以证为据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付诸实施的过程。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在辨证过程中所取得的四诊资料,是靠感官直接观察而获得的,人们感觉器官直接观察的局限性决定了望、闻、问、切四诊资料的局限性。因此,辨证既要基于感官直接观察,从宏观、整体上把握疾病的现象,又要不囿于感官的直接观察,应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去获取感官直接观察难以取得的资料,使观察更科学、更全面,把辨证的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中医学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