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趣说宋朝300年,王朝开启,赵德昭与赵匡胤的儿子神秘死亡

趣说宋朝300年,王朝开启,赵德昭与赵匡胤的儿子神秘死亡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情发生后,全军投入到了混乱的夜跑运动中,赵光义也在其中。有人以为,赵光义已经在混乱中遇难了,就提议再立一个新皇帝。赵光义没法不生气,登基四年,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对赵光义来说,只要赵德昭存在,就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也就是说,仅仅赵德昭被逼自杀的一年多后,赵匡胤的第二个儿子赵德芳死了,年仅二十三岁,死因不明。何苦生在帝王家?

趣说宋朝300年,王朝开启,赵德昭与赵匡胤的儿子神秘死亡

要说这件令赵光义无比恼怒的事情,先得从宋军的一次“夜惊”事件说起。

什么是夜惊事件呢?

就是军队在过夜的时候,因为一次突然的叫声或者突发的事件而导致全军陷入混乱。大家知道,军营是高度戒备的地方,尤其是到了夜里,每个将士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有人做出反应。某个人的过激反应,又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比如,如果军营有人无聊地喊一声“敌人来偷袭了”,很可能让全军将士陷入恐慌,自相踩踏、不战自溃等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宋军攻幽州失败后,逃命逃得太紧张,晚上就发生了一次夜惊事件。事情发生后,全军投入到了混乱的夜跑运动中,赵光义也在其中。

结果,一片混乱过后,大家发现,事情不妙——赵光义找不到了。

显然,弄丢皇帝肯定比弄丢钥匙后果严重。有人以为,赵光义已经在混乱中遇难了,就提议再立一个新皇帝。

从技术角度讲,再找个人来当皇帝是很容易的,可让谁来当合适呢?

当时宋朝立国不久,政治秩序还不稳定,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仍是一盘烂账。

赵匡胤的弟弟赵廷美,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是候选人,他们的情况我们都介绍过了。当然,赵光义也有儿子(当时有六个),理论上,他们也可以凑凑热闹。

如果赵光义真的挂了,这些人中,宋朝将士更愿意让谁来当新皇帝呢?

这个问题我不需要分析。答案很简单,你只要问问自己,如果你是一名宋军将士,会把票投给谁呢?

我相信,大家的答案和我一样,都会把票投给赵德昭。

因为赵匡胤死得不明不白,大家都觉得可惜,赵德昭作为长子来继承皇位,很符合常理。赵光义本来就没啥大功劳,凭什么占便宜?至于赵廷美,他完全是个打酱油的。

当时,赵德昭正在军中,他和赵廷美都跟随赵光义一起来攻打幽州,要把他立为皇帝,也符合就地取材的原则,很方便。

事实上,宋军将士和你我的想法完全一样,他们决定趁着赵光义失踪,给他来个宣告死亡,然后拥立赵德昭为新皇帝。

但是,赵德昭终究没做成皇帝,因为失踪人员赵光义很快又找到了,这事就此作罢。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赵光义回来后,这件事不知怎的,传到了他的耳朵里,顿时让他心头火起。

赵光义没法不生气,登基四年,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事实告诉他,他还是没走出兄长的影子。他所看到听到的,只是表面的臣服和恭顺,人心依旧归属着兄长赵匡胤。

如果说,当时大家讨论拥立的皇帝是赵廷美,赵光义的心里可能还会容易接受点。毕竟,赵廷美继承了自己此前的职位,按照兄终弟及的套路,也该轮到他了。但将士们选择的却是赵德昭,这一事件传递了一个信号,大家对赵光义并不完全认可,更深一层说,他们对四年前那个夜晚所发生的一切,抱着深深的猜疑。

赵光义感到了莫大的羞辱,他把怒火迁移到了赵德昭身上,虽然赵德昭并没有做错什么。对赵光义来说,只要赵德昭存在,就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赵光义的心思,赵德昭并没有察觉,此后他的一个不理智举动,使自己引火烧身。

宋军在幽州固然打了败仗,但攻打北汉获得了成功,按照当时的规矩,将士们还是应该获得一笔奖金。可这笔奖金迟迟没发下来。

原因很简单,赵光义不批。

古往今来,扣发奖金这种事情最招人烦。

将士们的要求也很合理,打幽州本来就属于加班工作,怎么可以因为加班任务没完成就克扣其他奖金呢,一码归一码啊!

大家都有怨气,但谁都不敢当着赵光义的面提。终于,僵持了一段时间后,有人站出来说话了。

很不幸,站出来说话的人正是赵德昭。

赵德昭找了个机会,给叔父赵光义提了条建议,劝他把该发的奖金发了。

糊涂啊,要知道,最不该说这句话的人,就是你啊。(www.xing528.com)

赵德昭当时已经二十九岁,但他明显缺乏政治历练,把很多事情想得太简单。赵光义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本该避开都来不及,他却迎头撞了上去。

果然,赵光义听到赵德昭的建议后,勃然大怒,放出了一句狠话。

“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赏赐也不迟(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

这是一句分量很重很重的话。

指责别人想当皇帝,就相当于给人定了谋反的死罪。

从这句话里,赵德昭还听出了很多话外音。

你是想自己当皇帝吧?你以为我忘记拥立事件了吗?你替人出头讨赏赐,难道不是要笼络人心吗?只要我赵光义还在,就得听我的!

赵德昭嗅到了浓浓的火药味,他感到异常委屈。他自问从未觊觎过皇位,也从未对叔父有丝毫不敬,将士们的想法也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只是一次平常的进谏,何错之有?却遭来无端的猜忌和指责。

赵德昭是个烈性的人,被赵光义一番羞辱,情绪变得十分激动,回到府邸后,就问左右随从:“你们带刀了?”随从觉得赵德昭有点不对头,就推说宫里有规矩,不准携带兵器,所以身边没有刀。

可此时赵德昭羞愤交加,根本无法控制自己,他一路冲进自家茶酒阁,关上阁门,找出一把切瓜果的刀……

一怒之下,自刎了断!

谁都没想到,赵德昭居然会用这种极端方式来自证清白。一代皇子,就这样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关于赵光义听到这个消息后的反应,史书是这样描述的。

赵光义听说后,惊讶悔恨,过去抱住赵德昭的尸体,大哭着说:“傻孩子,何必这样呢!”

我读史、写史,很不喜欢将人脸谱化,因为我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感情,不能一棍子打死。

我甚至更希望这段记载是真实的,或许赵光义见到那滩殷红的鲜血时,真的幡然悔悟,真的想起了兄长赵匡胤,想起了他们同是赵氏血脉。

但是,这种想法很可能是我的一厢情愿,因为再翻过几页史书,又出现了一条记载:

“(太平兴国六年三月)己酉,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德芳卒,年二十三。”

也就是说,仅仅赵德昭被逼自杀的一年多后,赵匡胤的第二个儿子赵德芳死了,年仅二十三岁,死因不明。

是巧合还是阴谋,大家不难判断吧。

也正因为赵德昭和赵德芳的惨死,让我对五年前那个烛影斧声之夜有了一个判断。

正是权欲熏心的赵光义制造了兄长赵匡胤的死亡!

因为,他让我看到,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居然可以达到这种程度!

对此,我只想说,利益最集中的地方,往往就是斗争最激烈的地方,人情最稀薄的地方。

几千年历史,辉煌的宫殿堙没了多少人性温情!

赵德昭、赵德芳。

何苦生在帝王家?

最后,在这段结束前,说点有亮色的信息。赵德昭、赵德芳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血脉都延续了下来,几经世事沉浮,他们都有后人当上了宋朝的皇帝,也算历史给他们的一点补偿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