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对挫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

应对挫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因是指造成挫折的外部环境因素,内因指个体自身的观念、能力等主观因素。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增加个体的适应性应对行为来缓冲压力事件的消极影响,对个体起到保护作用。这些方式统称为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

应对挫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确定合理目标

大学生都有对未来工作和感情生活的美好向往,但有些想法往往不切实际,目标定得过高,但又不具备实现目标的能力和条件,这样往往就会因达不到既定目标而产生挫折感。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给我们带来了痛苦,但只要我们能恰当地进行心理调适,不仅不会被失败的情绪所压倒,反而还会因失败的激励不懈追求,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就。

挫折与失败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目标偏高或目标系统的方向不切实际,而现实的条件无法企及,因而不妨对目标系统做一些必要的调整。杨振宁刚到美国时研究实验物理,远不如美国同行,因此他改攻理论物理,结果一举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种目标调整,既可以是降低目标,也可以是改换目标。目标的调整,标志着一个人已经从心理上走出了挫折的阴影,开始了新的历程。

在建立远大的目标时,应把它分解成中期、近期和当前的各种子目标。子目标的排列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形成一个层层升高、步步逼近的目标体系。这样,经过努力,个体不断地实现一个个的具体目标,会使人接连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更大的心理动力;同时,又总有一个巨大的、具有吸引力的总目标呈现在前方,能使人长久地保持旺盛的进取热情。

二、合理归因

在认识和对待挫折时,首先要学会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解释,归因是指个体依照主观感受或经验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发生的原因予以解释与推测的心理活动过程。

个体对原因的归结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类型。外因是指造成挫折的外部环境因素,内因指个体自身的观念、能力等主观因素。在寻找挫折产生的原因时,有些学生把一切都归于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外部环境造成的,例如考试成绩差是因为老师教学水平低或试卷难度太大,而不从自身寻找原因,逃避自己的问题,不能勇敢面对挫折;还有一些学生更倾向于把产生挫折的原因归结为主观方面的因素,如自身能力的不足,考试成绩差是由于自己学习不够刻苦,但是,过多地自我谴责、悔恨也会导致心理挫伤。

塞利格曼将归因风格分为“乐观型”和“悲观型”。“乐观型”的人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特定性的情景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这种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而“悲观型”的人则会把失败和挫折归于长期的或永久的因素,归咎于自己,并且认为这种失败和挫折会影响到自己所做的其他事情。(www.xing528.com)

面对挫折,应当认识到,挫折的产生有时是外因,有时是内因,但更多的时候是外因与内因两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因此,遇到挫折时要避免归因的片面性,要通过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正确原因,及时发现失败的症结所在,学会实事求是地承担责任。正确地分析和归因,是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应付和解决挫折情境的必要基础,尤其对于一些经常遭受挫折,却从不认真分析而只按照自己的固有模式做消极回应的学生来说,更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和锻炼。

三、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通过获得社会资源来增强个人资源,以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增加个体的适应性应对行为来缓冲压力事件的消极影响,对个体起到保护作用。这种缓解作用通常是通过人的内部认知系统来达成的。科思(1984)认为,社会支持可以在两个环节上发挥作用:一是压力事件与主观评价的中间环节,当个体体验到一定的社会支持,他就会低估压力事件的严重性;二是压力主观体验与疾病环节,社会支持可以通过提供问题解决措施来缓解压力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这种缓解作用既可能是特异性的,即一种社会支持只能对一种特定的压力事件起到缓解作用;也可能是非特异性的,即任何一种社会支持对任何一种压力事件都能起到缓解作用。

四、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人在遭受挫折以后,挫折情境造成的对人心理上的压力,会使人产生紧张、焦虑、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并导致心理和生理活动的不平衡状态,影响人的正常行为和活动能力。

为了对付这种压力,减轻或摆脱焦虑情绪的困扰,解除紧张状态所带来的不安,恢复心理和生理活动的平衡,受挫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找各种心理防卫方式,以应付或适应所面临的挫折情境,从而减少挫折和焦虑情绪对自己的损害,减轻心理所承受的压力,保护自我。这些方式统称为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

防御机制的本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但是它可起到一种缓冲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由挫折产生的各种消极情绪,为个体寻找解决挫折更为积极有效的方法提供时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因为所采取的种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消极地维护个人免于遭受打击,而非真正解决问题,因此挫折不但仍然存在,而且问题越来越脱离现实,以致无法以正常的行为适应环境,造成不良适应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