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挫折应对与压力管理

大学生挫折应对与压力管理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宣泄疏导法宣泄疏导法,其主要作用是将受挫者遭受挫折后所产生和积累的过多的消极情绪宣泄出去,以维持其生理、心理的平衡和心理健康,形成对挫折的积极适应,并使其获得应付挫折的适当方法和力量。正情绪和负情绪的过分膨胀都可能导致破坏行为。这会在暗地里严重地损害他人的名誉。

大学生挫折应对与压力管理

一、模范案例

23岁的洪战辉是湖南怀化学院的一名在读大学生,在11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父亲疯了,亲妹妹死了,父亲又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母亲和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出走。洪战辉稚嫩的肩膀过早地压上了生活的重担。

从读高中时,洪战辉就把这个和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并把妹妹带到自己上大学的异地他乡上学,如今已经照顾妹妹整整12年!

12年困境的风吹雨打,12年如一日的责任担当,12年从未懈怠的自立自强,洪战辉精神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给我们一种信念:让迷失的人生找到方向,让身处逆境的人找到力量!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他是我们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知识链接

偶尔的挫折、适当的压力能使人集中精神、激发动力,但在过度压力下,除容易造成紧张外,更容易造成生理、心理上的各种疾病,所以除找人沟通纾解外,还可运用下列各种方法,来调适压力。

(一)宣泄疏导法

宣泄疏导法,其主要作用是将受挫者遭受挫折后所产生和积累的过多的消极情绪(也称作“负情绪”)宣泄出去,以维持其生理、心理的平衡和心理健康,形成对挫折的积极适应,并使其获得应付挫折的适当方法和力量。

1.宣泄的实质

我们知道,人在遭受挫折之后,会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应和紧张状态,并激发身体内部神经系统和生理器官的活动,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产生出能量。这时体内激增的能量,如不能得到及时发泄,便会危害身体。情绪的发泄,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这种能量的发泄。比如,有些人发怒时“暴跳如雷”、悲伤时“泪如雨下”,等等,这些都是为了使突然激发出来的能量得以释放的缘故。

其实,不仅过多的消极情绪(负情绪)应当宣泄,就是积极的情绪(正情绪)过多、过于强烈,也会造成人的生理、心理状态的不平衡,也应当进行适度的宣泄。一个人喜事太多,往往长期处于激情状态,能量消耗大,且往往睡眠不宁,容易激动,倒不如心平气和,经常有点小的喜事刺激显得平衡。国外就曾有一老人,得知三个儿子在奥运会上同时获得金牌后,大喜过望,导致心脏病发作而猝然去世。不过,由于负情绪对人造成的危害更大、更多、更广泛,它的宣泄也就更重要了。宣泄的心理实质,就是将积蓄的情绪通过行为进行代偿性的输出,是一种尽快达到心理平衡的手段。

2.宣泄的几种形式

(1)破坏。正情绪和负情绪的过分膨胀都可能导致破坏行为。例如,有的人气愤时砸家具、摔碗碟,打架、杀人、放火等;在特别高兴的时候,如看一场紧张的体育比赛,最后自己的国家队夺得冠军,也会有人高兴得把热水往地上洒,把电视机往楼下扔,点着扫帚当火炬去游行,借以宣泄极大的欢乐情绪。《红楼梦》里贾政听到贾府又出了人命且与宝玉有关,大动肝火,不仅令人捆绑、痛打宝玉,而且自己也亲自大打出手;美国电影《第一滴血》的主人公兰博被警察当局当作犯人残酷追捕,他的痛苦委屈和不满情绪没有特定的宣泄对象,于是用机关枪横扫警察局,用炸药轰炸办公楼作为报复,这也是一种破坏性的宣泄。在现实生活中,迁怒于人、报复于人,都是一种极度的破坏性宣泄,对他人、对社会会造成程度不同的危害,是应当予以制止的。但当自己成为宣泄的对象时,又要体谅朋友的个性特点,尽量制止和原谅朋友的宣泄行为。

(2)爆发。破坏性宣泄主要通过损及人或物的行为达到宣泄目的,而爆发性宣泄则通过行为加语言,或单用语言进行快速的宣泄,它不触及他人或他物,没有破坏对象。比如,正情绪的载歌载舞,负情绪引起的发火、跺脚,都属于这一类的宣泄行为。痛哭是一种常见的爆发性宣泄,大哭之后,人的心理得到平衡,会带来一种生理上的欣慰感。《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得知自己终于中了举,狂奔狂叫,则属于过度的正情绪的爆发性宣泄。有些爆发方式,特别是负情绪的某些爆发方式,并不是好的宣泄方式,正如达尔文所说:“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康德说得更好:“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以上两种宣泄方式都是直接、快速但却简单的宣泄行为。下面几种则是较为复杂、缓慢、曲折的宣泄行为。

(3)倾诉。用语言将自己的情绪向别人表述便是倾诉性宣泄。《祝福》里的祥林嫂,唯一的亲人——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了,她的悲痛只有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倾诉加以宣泄。尽管后来人们都厌烦了,不愿听了,她还是要讲。前面讲的《第一滴血》里的兰博,最后与曾经浴血战斗过的上校见面了,有了倾诉对象,便终止了破坏性宣泄,而一股脑儿将积蓄于心里的所有痛苦、委屈与愤慨都向上校倾诉出来。倾诉是朋友间最常用的宣泄表达形式,也是保持心理平衡,促进良好适应的较好方法。

(4)议论。倾诉是将自己直接的感受简单地向倾诉对象宣泄,而议论则是通过复杂迂回的途径向别人讲述。议论宣泄分两种:一是利他议论。这种议论是通过某个人物或某件事物进行积极的评估,通过赞美达到对心理上的羡慕与祝愿的宣泄。这对人际关系的和谐和改善是有好处的。二是损他议论。这种议论的实质是发泄心理上对他人的不满或嫉妒,多用嘲讽、鄙视和幸灾乐祸的口吻进行。通过议论他人,达到口头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这会在暗地里严重地损害他人的名誉。

(5)投射。这与防卫机制中的“投射作用”不尽相同,但含义还是很近似的。投射宣泄可分为两种:一是被动投射。这多见于娱乐宣泄,例如,看电影、看戏、看小说音乐、看画展等,你的激情会被剧中人的台词、被小说的情节、被音乐的旋律、被画面上的色彩所感染,作品调动起了你潜在的喜、怒、哀、乐、思的结果,是被动的宣泄。这种宣泄的学说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诗学》一书中就提出来了。在讨论希腊悲剧的目的和作用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人们在观看戏剧时,可以通过剧中英雄的行动,以感情移入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丑恶势力的敌视。情绪的这种唤起和表达导致了净化或宣泄的效果。如我们在看电影《野鹅敢死队》时,最后雇佣军头头福克纳上校亲手处死噬血成性的银行家爱德华时,人们无不拍手称快,这也是我们内心深处对背信弃义的无耻行为的痛恨,这种情绪通过主人公的行动得到了被动宣泄。二是主动投射。这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活动等进行宣泄,如写作、记日记、画画、听音乐、体育活动、劳动,等等,都是将自身的情绪,通过替代的活动形式表达和发泄出来。写匿名信、贴反动标语等,也是一种主动宣泄,但就其性质而论是危害社会和有损于他人的宣泄手段。

当然,受挫后对不良情绪的宣泄,并不是可以无所顾忌的,不分场合,不顾影响,不计后果的。那种一有怒气就大动肝火,一有痛苦就大哭大号,一有冲动就蛮干一通的做法,向来是人们所不赞成的。这种胡乱发泄的方式,并不能把不良情绪真正发泄出去。抒放应当有度,要讲究方法,通过正常的途径和渠道来宣泄和排遣不良情绪,要掌握适当的宣泄形式,控制宣泄的强度。尤其对于老年人、体质差的人和心理脆弱的人,控制好宣泄的程度,更为重要。

(二)心理置换法

心理置换法主要是在疏导者直接对受挫者进行挫折疏导时所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疏导者在对受挫者进行疏导时,要设法使双方在心理上调换一下位置,即疏导者要设身处地为受挫者着想,急其所急,难其所难,满腔热情地给予指导、帮助;同时受挫者也要能设身处地为疏导者着想,相互理解,顾全大局。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地位平等的人相互之间进行挫折的疏导,而且对于消除领导者、管理者或长辈等地位高的人与部属或晚辈等地位较低的人之间的心理隔阂与障碍,促进心理契约的形成,调动人的积极性,也尤为重要和有效。心理置换法的具体运用如下:

1.耐心听取受挫者的愤愤之言

一个人在遭受挫折后,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形成对挫折的片面看法和不合理认识,并会感到有苦无处诉。一旦遇到了机会认为可以诉说时,发出的怨言多是激烈的,会伴随着个人情绪,说出平时不敢说的带有攻击性的、不合理的,甚而是自相矛盾的言词。对此,疏导者必须持谅解的态度,耐心地听他讲完,从中分析出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属于他自己应当负责的,哪些是别人应当负责的,或者是由于管理工作失当造成应当由组织负责的,管理者也要勇敢的负责。同时,要体谅对方的难处,帮他出主意、想办法,解除焦虑和紧张情绪。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对方就会产生亲近感,对疏导者依赖,并信得过。

另外,还要让对方了解别人或管理者的难处,理解管理者必须这样做的道理,自觉维护纪律,心甘情愿与管理者合作,从而形成不成文的心理契约。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往往是巨大而持久的。

2.帮助受挫者摆脱困境重新发展

任何人都是不愿犯错误受挫折的,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多是在犯错误受挫折之后,才意识到错误的性质和受挫折后的痛苦,在社会迅速变革的年代里,更是如此。消除心理挫折的过程是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属于精神世界的范畴,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简单强迫的方法,只能阻塞言路,或引起对抗。正如毛泽东所说:“只有采取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才能真正发展正确的意见,克服错误的意见,才真正解决问题。”

如果一个职工在有过失且有决心弥补自己的过失时,继续对其委以重任,寄予期望,他就会拼命地工作。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的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了别人的贿赂,事发之后,李世民说:“顺德果能有益国家,联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不但不处分他,反而给了他绢数十匹。大理少卿对李世民不仅不惩办长孙顺德,反而为他评功摆好,赐绢数十匹的做法很不理解,提出了疑问:“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李世民回答说:“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现在,有些管理者只懂硬性执行纪律,却忘记了“得绢之辱,甚至受刑”的心理效能,这可能也是导致一些受挫折后的人消极悲观、不求进取、苦闷焦虑的原因之一。

一个人在遭受挫折之后,如果对他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例如,如何消除不良影响、工作如何安排才能发挥其特长和潜力,等等,解决得越快越有利于调动受挫者的积极性。

3.增强受挫者的心理自控能力

一个人在遭受挫折之后,对来自别人的真诚的爱护、尊重、关怀、体谅感受最深,足以成为激励其站起来、奋勇前进的诱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从不同的动机出发,对于受挫折的人,冷嘲热讽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观而不帮者有之,不给工作者有之,以怨报德者有之,应有尽有。这是难免发生的而又不应当发生的事情,但又是客观存在,不能否定,只能面对现实。要冷静听取各种信息,分析各种信息的由来。发脾气不行,因为自己有过失,既然别人爱讲,就让他们尽情地讲下去,都讲完了,自己也就把问题弄清楚了。但是要真正做到硬着头皮听闲话,特别是那些流言蜚语,如果缺乏心理自控能力,是不大可能做得到的。因为,疏导者必须从真诚的爱护出发,促进受挫者在遭受挫折后增强心理自控能力。

所谓心理自控能力,就是一个人从自己所抉择的目标开始,排除内外干扰,采取最佳的相应手段保证目标实现的积极行动能力。它是心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它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自觉地遏制不符合目标需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另一个是有意识地激发和保持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探索、筛选、决策、计划等所需要的积极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因此,心理自控不是消极的自我压制,不是被动过程,而是一个积极地调整活动目标和行为方式的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与别人的信息交流越畅通,对信息加工处理的效果也就越好。科学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理想、强烈的理智感和道德感等,是心理自控的动力。

另外,要帮助受挫者增强自控能力,还必须从关心爱护出发,热情地引导其总结挫折的经验教训,克服心理定式,这是很重要的。例如,有的人因言论有失而遭受挫折,于是总结出了“言多必失”的经验,在应该发言的时候也一言不发了;有的父母是学文科的,曾受过批,便告诫子女文科危险、技术保险等。这种心理定式的形成也是不好的,会导致片面接受挫折的教训,不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因此,帮助受挫者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克服不正确的心理定式,对于他们有意识的心理控制具有导向的意义。

(三)合理认知法

根据挫折的ABC理论,人们对挫折的情绪反应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对挫折的不合理认识,即由于不正确的认知或非理性信念所造成的。因此,通过认知纠正,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人们的情绪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和挫折感。

运用合理认知法疏导受挫者,主要通过以下4个步骤:

(1)要让受挫者明白自己有哪些不合理信念,以及这些信念与挫折和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指出其认知和信念的不合理性。

(2)帮助受挫者明了目前自己的挫折感和不良情绪是由于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对于这一点,他们自己应当负责。

(3)帮助受挫者认清其信念不合理,进而改变或放弃一些非理性观念,调整认知结构,这是疏导中最重要的一环。

(4)从改变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与认知方式,以避免重蹈覆辙,再受不合理信念的困扰。

合理认知法力图使受挫者领悟到:

(1)情绪不良不是由于外界,而是由于自己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的;

(2)目前的情绪障碍是因为自己仍在沿用过去的非理性信念;

(3)只有改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才能消除情绪障碍。尤其后两者的领悟更重要。

在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疏导的第三个步骤中,往往需要采取辩论的方法。疏导者要积极主动地、连续不断地向受挫者发问,对其不合理的信念提出挑战和质疑,以动摇他们的这些信念。从提问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质疑式和夸张式两种。

(1)质疑式:疏导者直截了当地向受挫者的不合理信念发问,如:“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自己的这一观点?”“是否别人都可以有失败的时候,而你不能有?”“是否别人都应该照你想的那样去做?”“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事物按你所设想的那样发展?”,等等。

受挫者一般不会简单放弃自己的信念,虽然他们往往不加批判地接受了许多现成的看法,但面对来自疏导者的质疑,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地为自己的信念辩解。因此,疏导者需不断努力,借助于这种辩论过程的不断重复,使对方感到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护已经理屈词穷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他们的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东西;他们的那些信念是站不住脚的;要分清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以合理信念取代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当然,这种质疑不是咄咄逼人的,而应当让受挫者真正体会到疏导者对他的关心、爱护和期待,理解疏导者对自己讲这些道理的良苦用心以及自己的问题所在。

(2)夸张式:这是疏导者针对受挫者信念的不合理之处,故意提出一些夸张的问题,其出发点与质疑式提问是一样的,仅仅是方式上的区别。这种提问方式犹如漫画手法,是把对方信念的不合理之处,不合逻辑、不现实之处放大来给他们自己看。

比如,一个女学生只要看到母亲没有笑容,就感到焦虑,担心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很难受。疏导者可以这样提问:“是否一个人(如你母亲)只要不笑,就必须是在生气?”“你是否认为不能使母亲笑口常开,就是罪大恶极?”“你母亲一旦不高兴,是否就必须是在生你的气?”,等等。

这种提问方式往往优于前一种方式,因为对方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感到自己想法的无道理和可笑不可取,因此比较容易心服口服。

运用合理认知法的时候,只有真正找到了对方不合理的信念,辩论时疏导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则就会出现在外层转圈子而辩论难以深入的现象。不合理信念要一个一个地去找,并采用各个击破的原则。不能指望一通百通、一了百了。正是在与对方不合理信念辩论的过程中,使对方的认知发生某种改变,并逐步放弃其不合理的信念。(www.xing528.com)

上面介绍了几种主要的挫折疏导的方法,这些方法有些是有一定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有些却是大相径庭的。关键在于针对受挫者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灵活运用。根据情况的需要,有时可以单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先选用一种方法,然后再用另一种方法;有时则可以将某些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三、团体辅导

(一)活动目的

1.协助成员探索解决困扰的方式。

2.指导成员分析自己的问题,使他们有信心解决问题。

(二)活动过程

活动:突出重围

所有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形成包围圈。选取一名同学进入包围圈,想尽办法冲出包围,可采取钻、跳、拉等多种方式(以不伤害人为原则),力求突围挣脱,外围的同学要设法阻止。如被围困的同学屡次突围失败,大家可以一起鼓励他,一段时间后,换其他成员。活动结束后,分享感受,可以就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1.闯关突围让你想到了什么?

2.突围者成功或是失败后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失败?

3.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大家有什么体会或感受?

(三)游戏启示

对带有困难的事情,不要被吓倒,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当我们一时不能解决时,要有耐心、有决心和毅力坚持到最后,直到问题得以解决。另外,要解决它,不能一味地蛮干,当一种方法解决不了的时候,就要调整心态,换一种思维去解决问题,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四)活动效果

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身心没有完全成熟,没有应对挫折和困难的经验,一旦遇到问题,便会退缩、回避,他们缺少自信,会觉得自己非常孤单,没有倾诉或寻求帮助的对象。他们如果能寻找支持系统,对解决不了的问题,积极向信任的人寻求帮助,提升自己内心的安全感,就可以使他们坦然面对成长中遇到的一切。

四、专家如是说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体验着别人无法直接看到的生活,所以每个人所面对的挫折也是因人而异的。大家需要根据学习到的知识和生活的经验探索、总结和验证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会打败挫折的目的,就是要迅速、有效地帮自己或者他人消除痛苦,战胜挫折,重新鼓起进取的信心和勇气,获得人生的力量。只要你能比挫折多站起来一次,你就是胜利者!

心理测试:贝克抑郁量表

1.我感到情绪沮丧、郁闷。

2.我感到早晨心情最好。

3.我要哭或想哭。

4.我夜间睡眠不好。

5.我吃饭像平时一样多。

6.我的性功能正常。

7.我感到体重减轻。

8.我为便秘烦恼。

9.我的心跳比平时快。

10.我无故感到疲劳。

11.我的头脑像往常一样清楚。

12.我做事情像平时一样不感到困难。

13.我坐卧不安,难以保持平静。

14.我对未来感到有希望。

15.我比平时更容易被激怒。

16.我觉得决定什么事很容易。

17.我感到自己是有用的和不可缺少的人。

18.我的生活很有意义。

19.假若我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

20.我仍旧喜爱自己平时喜爱的东西。

问卷分析:

结果若符合最近一个星期的感觉,则得一分,反之则为零分。

抑郁严重度=各条目累计分/20;

问卷释义:

0.5分以下者为无抑郁;

0.5~0.59分为轻微至轻度抑郁;

0.6~0.69分为中度至重度抑郁;

0.7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自我诊断与思考

1.大学生常见的挫折有哪些?

2.挫折在人生发展中具有哪些积极意义?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

3.如何使挫折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