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设计流派的研究现状,康德哲学的框架和现代意义

艺术设计流派的研究现状,康德哲学的框架和现代意义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混淆了康德哲学所区分的三大领域,结果导致了价值多元化的、无中心的后现代危机。后现代主义用艺术的精神代替理性哲学、伦理道德领域,和康德的哲学不相吻合。

艺术设计流派的研究现状,康德哲学的框架和现代意义

绪  言

一、艺术设计流派的研究现状

前人的论述,比如:董占军的《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何人可的《工业设计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凌继尧、徐恒醇合作的《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王受之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章利国的《设计艺术美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这些著作侧重流派的介绍和设计历史的勾勒,对艺术设计思想的研究散见于流派的介绍过程之中。而像李乐山先生的《工业设计思想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专门论述工业设计的思想基础是不多见的。本书侧重艺术设计的思想内核和发展脉络的研究。

20世纪的艺术设计流派精彩纷呈,本书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是精选五大主要的流派来深入地研究。比如:工艺美术运动,德意志工业联盟、新艺术运动和构成主义包豪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部分流派。其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本书论述的重点。

二、康德哲学框架和现代意义

康德哲学可以概括为“三大批判”,这源于它的代表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的核心内容。关于康德的哲学体系,朱光潜先生有过精彩的概括。他说,首先应该指出的一点就是,它的研究对象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主观意识,是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依传统的分类,它把人的心理功能分为知、情、意三方面。它虽秉承这三方面的联系,但在研究中却把它们严格分离开来,分别进行分析。在它的三大批判中,第一部《纯粹理性批判》,实际上就是哲学或形而上学,专门研究知识的功能,推求人类知识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是可能的;第二部《实践理性批判》,实际上就是伦理学,专门研究意志的功能,研究人凭什么最高原则去指导道德行为;第三部《判断力批判》,前半部分实际上就是美学,后半部分是目的论,专门研究情感(快感和不快感)的功能,寻求人心感觉事物美(美学)和完善(目的论)的条件。这三大批判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1]。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学主要论述了人是什么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1)从纯粹理性的角度来看,人知道什么,这是他的知识论;(2)人应该知道什么,这是世界理性、伦理学;(3)人希望知道什么,这是审美感性、审美判断以及合目的性判断的问题。康德的目的是在知、情、意(即在哲学、伦理学、美学)三方面都要达到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的调和;要证明这三方面的共同基础是“先验综合”。美学部分也集中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努力。

康德的哲学建立了德国理性主义的理论框架,但是,康德的哲学预示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类传统统一理论所受到的挑战,它和现代西方哲学具有密切的关系,由此来看,康德的哲学具有超时代性。

赵敦华教授认为,相对来说,传统哲学、伦理和艺术都有一个稳定的中心、绝对的准则、普遍的精神和核心的内容。在康德哲学中,三大价值领域持有不同的原则,保留不同的特点,康德的哲学预示了后世现代化进程中三大领域的发展走向。

理性知识的运用带来了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试图用理性准则来统摄一切。把科学、技术领域的原则无限地(曾经有效地)运用到道德的、艺术的领域,结果导致了现代性的危机。科学技术代替不了道德的和艺术的创造与原则。

伦理道德领域的原则,传统的道德理念、价值体系来整合社会,必然导致反科学、反技术的论点,比如泛道德主义。同样,用伦理道德的眼光来要求艺术创造,成为一种绝对的道德理念,为道德的目的服务,必然陷入泛道德主义的一元观,而违背艺术本身的规律。结果必然导致类似原教旨主义的观点,以伦理道德的一元论外衣来谴责、批判人类文明的堕落。

后现代主义是另外一种回应,把艺术领域、康德的审美判断领域的原则普遍化之后,把个别的、相对的风格绝对化,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否认一切中心,否认绝对性,从而形成解构一切的局面,使得中心和边缘的差异消失,没有科学逻辑、哲学和文艺的差别,一切成了话语和协作,科学变成了神话。可见混淆了康德哲学所区分的三大领域,结果导致了价值多元化的、无中心的后现代危机。

现代性的偏差是用理性知识和科技,也可以说是用工具理性代替伦理道德和文艺这两个领域。泛道德主义是用伦理道德的观点代替科学技术和文艺两个领域。后现代主义用艺术的精神代替理性哲学、伦理道德领域,和康德的哲学不相吻合。在康德看来,不同原则应该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可见康德的哲学没有过时,它有利于让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艺术设计的发展脉络和思想基础。艺术设计是三面的夏娃:一面是科学理性,包括技术;一面是伦理道德,包括人类本性中一些趋利避害的特点,比如追求舒适,逃避吃苦,就是中国古代荀子所说的“生而好利”等人性恶的方面,包括非道德(不涉及道德评判的问题)的因素,也涉及为人民、为大众、为社会弱势群体等政治内涵,带有社会工程性质的内容;三是美学因素。这三种因素在现代设计中又往往以机器为载体结合在一起,这给本书的论述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论述过程中并不是严格按照这三个方面进行的。

三、艺术设计与资本主义基本精神的变迁

“一定的工艺文化形态,实质上是一定社会的人认识自己、表述自己的形态,这不仅从一般生活方式中可以体现出来,而且可以从具有宗教性、道德性、社会政治性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在工艺美术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常会把工艺品类和人的使用行为的某一方面加以神圣化和扩大化,以至把这种行为扩张成为一种社会性义务和职责。”[2]现代主义认为形式不能与伦理价值和社会目的分开,其中心信念和奋斗动机是为新的技术世界创造一种新的美学,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并通过艺术的创造性的力量来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过程,其结果也是一些十分抽象而深奥的形式。这些形式尽管常常是极富想象力的,但与它们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相距甚远,并招致不理解甚至敌意。“复杂的社会问题并不能只通过形式主义的美学方式来解决,艺术家和设计师是人类社会的组织者这一信念是十分诱人的,但只是一种空想而已,现代主义的理想与工业和社会的现实之间差距很大,这是现代主义在其发源地欧洲并未完全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原因之一”[3]。(www.xing528.com)

艺术设计的发展呈现出各种风格。设计和时代风云的变迁密切关联。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设计具有深广的社会政治内涵。现代主义以及之前的设计其合理性在于它和马克斯·韦伯论述的以新教伦理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精神是高度一致的。

50年代后,美国和欧洲国家相继进入丰裕社会,设计风格适应了大众的消费心理。贝尔论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后工业社会阶段刷新了传统的资本主义精神。

工艺文化常常具有一种综合功能和性质,而且比其他文化具有更久远的历史,它和人们的日常现实生活具有更明显的亲近性,成为其他文化发育生长的土壤。“工艺文化的本原性,即表明了这种文化起源于人类的童年,它是一棵参天大树,在生长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树干和繁茂的花叶,构成一个文化的生命之树。”[4]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进化发展。后现代主义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四、本书的特色

1.把康德哲学对纯粹理性领域、伦理道德领域和审美判断领域三大范畴的划分灵活运用到艺术设计领域,从而清楚地看出一些设计流派的思想基础和侧重点。

2.以时间为脉络、以思想为基础,详细分析艺术设计流派兴起和衰落的原因,同时考察一些核心思想的流变过程。

3.把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的禁欲苦行主义等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论和机器大生产的社会分工、理性主义、功能主义、反对装饰等现代主义设计主要内涵联系起来考察。

4.把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的社会学理论,如意识形态终结的理论、后工业社会的理论、消费社会的理论结合起来讨论。探索的过程必先涉及异化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

【注释】

[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7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3.可参考: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下)[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37

[2]邓福星主编.艺术美学文选:1979-1989[C].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190

[3]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09

[4]邓福星主编.艺术美学文选:1979-1989[C].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1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