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如何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道路

毛泽东如何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道路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本编的开始,笔者曾经提出过这样两个问题:毛泽东究竟是怎样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呢?在前面,本编已经用大量确凿的历史事实详细叙述了毛泽东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整个经过以及终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杨昌济先生也一贯强调立志,他自编的修身讲义《论语类钞》里,第一篇就是“立志”。但毛泽东的突出特点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毛泽东如何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道路

在本编的开始,笔者曾经提出过这样两个问题:

(1)毛泽东究竟是怎样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呢?

(2)毛泽东又为什么能够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并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呢?

在前面,本编已经用大量确凿的历史事实详细叙述了毛泽东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整个经过以及终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也就是说,在前面已经用大量确凿的历史事实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在下面,再来继续研究和探讨第二个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毛泽东确确实实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那么,这个普通农民的孩子,他究竟为什么能够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并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呢?

笔者认为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即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所谓客观原因,是指环境的影响和时代的造就。在国际,1917年发生的震动世界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同时十月革命的炮声又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国内,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日益成长壮大,并在“五四”运动中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在国际和国内这种形势下,当时研究、学习和接受马列主义真理,并把它和工人阶级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已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历史潮流。正是在这种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中,中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便应运而生了。他们主要有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陈潭秋、恽代英、邓中夏、周恩来董必武,等等。他们像灿烂的群星,闪烁在中国的大地上。当然,毛泽东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然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441]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所以能够找到和接受马克思主义,迅速而彻底地完成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并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除上述客观原因以外,更重要的还有其主观原因,即其自身的特殊条件。关于这一方面,正是我们要着重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那么,毛泽东自身究竟有哪些特殊条件呢?也就是说,毛泽东自身究竟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和优点(即主观原因)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是推动毛泽东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

古语道:“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简明而准确地阐明了立志和成就一番事业的正确关系。纵观中外历史,古往今来,凡是对人类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都是具有伟大理想和坚定意志的人。北宋文学家苏轼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杨昌济先生也一贯强调立志,他自编的修身讲义《论语类钞》里,第一篇就是“立志”。他说:“人患无肯立志耳,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毛泽东深受杨先生的影响,因此也向来十分重视立志。他在《讲堂录》里写道:“理想者事实之母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而且毛泽东对立志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把立志和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紧密结合起来。他说:“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这就是说,毛泽东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找到彻底救国救民的真理。

所谓理想和立志,就是人们所确定的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下的坚定决心。有了理想,有了志气,有了奋斗目标,有了坚定决心,它就可以成为一种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动力。毛泽东之所以能够由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而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并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首先就是由于他从少年和青年时代开始,就明确而牢固地树立了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和献身革命的坚定意志。

我们知道,毛泽东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正是国家民族危急、人民苦难深重的年代。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军阀连年混战,人民饥寒交迫,……这些都在毛泽东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像长沙饥民的暴动与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使毛泽东幼小的心灵无法平静,这件事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他读了《盛世危言》和有关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而产生了忧国忧民和立志救国救民的思想。后来,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进行自修时,他又系统地研究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大大开阔了眼界,从而下定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五四”运动以后,他又进一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而立志要为根本“改造中国与世界”奋斗终生。

正是在这种伟大理想的推动下,他“立志出乡关”,告别家乡和亲友,去热烈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去努力寻找彻底解救苦难深重的劳苦大众的革命道路;正是在这种伟大理想的推动下,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进行了创造性的学习和顽强刻苦的锻炼,从而奠定了学问和身体的坚实基础;也正是在这种伟大理想的推动下,经过千辛万苦和艰难曲折,毛泽东终于找到并牢固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战无不胜的先进思想武器,并运用它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革命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功勋。

第二,自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向。

在“五四”运动前后,开始接受马列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并不是最早;当时读马列主义的书籍,毛泽东也并不是最多。但毛泽东的突出特点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由于受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毛泽东从学生时代读书开始,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他在博览群书的同时,注重读书面向社会,并勇于实践。早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他就明确认识到“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因此,他不仅善于读“有字的书”,而且善于读“无字的书”。所以,他利用暑假、寒假和星期天的机会,经常到农村和工厂去考察,或者游历名山大川。同时,他还主持了学友会的工作,主办了工人夜学,组织了新民学会等等。

早在辛亥革命时当兵期间,毛泽东就养成了天天读报的习惯,时刻关心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变化,努力把握时代的潮流。例如,在1916年,他曾明确指出:不管日本的内阁如何更迭,而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决不会改变,日本仍将是“我国劲敌”,“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我们“止有磨砺以待日本”,而不能对日本抱任何幻想。后来历史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深刻预见。当时毛泽东还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当然他还不可能洞悉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但由于他对国内外形势了如指掌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关切,所以仍然能够对当时的形势做出精辟的分析。因此,毛泽东被同学们誉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是“时事通”。

在“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投入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从而拉开了他一生职业革命家生涯的序幕。他主编了《湘江评论》,满怀着革命的激情,站在时代的高峰呼号;他参加和领导了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向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各种强权,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他开始自觉地运用已经初步掌握的马列主义理论,观察和分析在斗争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引导群众胜利前进。接着,在“五四”运动后不久,他又发动和领导湖南人民进行了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和声势浩大的湖南自治运动;同时,在第二次北京之行期间,他又第一次读到并精读了《共产党宣言》,从而进一步接受了马列主义理论,并开始实现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转变。历史证明,毛泽东正是通过激烈阶级斗争的实践,逐步认识了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点对于他接受、理解和牢固掌握马列主义的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当他一旦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时,就不但能够很快地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能迅速地升华为自己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而且能够立即卓有成效地运用它来指导当时的革命实践。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

记得我在一九二○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442]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毛泽东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而一旦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他又立即用来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这和那种理论脱离实际、从书本到书本研究马列主义的人是根本不同的,也和那种把马列主义当作“古董”来鉴赏的人是根本不同的。毛泽东当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接触马列主义开始,就十分注意把马列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自觉地运用马列主义理论来研究、回答和解决时代和现实革命斗争所提出的重大课题。也就是说,从接触马列主义开始,毛泽东就自觉地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关于这一点,毛泽东在当时是非常突出的。

相反,历史也已经证明,有的人接受马列主义的时间要比毛泽东早得多,或者当时读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比毛泽东要多得多,但因为他们理论脱离实践,或者理论和实践结合得不好,所以马列主义的书他们并没有读好,领会不深,或者根本就没有读懂,结果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就犯了错误,有的甚至堕落为革命的叛徒。因此,毛泽东曾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又说:“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中国有许多专门从书本上讨生活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不是一批一批地成了反革命吗?就是明显的证据。”[443]这真是经验之谈!

后来,毛泽东在1957年还说过:

书当然不可不读,但是光读书,还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研究当前的情况,研究实际的经验和材料,要和工人农民交朋友。……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地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444]

这些意味深长的话,可以说是他一生学习和运用马列主义的经验总结,值得我们深思。

正是因为毛泽东从青年时期接触马克思主义开始,就能够自觉地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所以毛泽东才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马列主义的精神实质,并运用它来正确地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也正因为这样,毛泽东后来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才能够不断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将中国的革命逐步引向胜利,并创造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三,自觉走知识分子和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

自觉而坚定地走知识分子和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毛泽东在青年时期所具有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和优点。

193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时,毛泽东曾在《五四运动》一文中写道:

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而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则比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广大和更觉悟。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他们的最后分界仅仅在这一点,而不在乎口讲什么三民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真正的革命者必定是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的。[445]

这些话当然是毛泽东对当时革命青年们提出的希望,也是对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来学生运动的一种经验总结;但同时,也正是对他自己亲身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在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知识分子的确是首先觉悟的成分,并常常起着某种先锋队的作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及后来发生的“一二·九”运动,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就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来说,也是首先从知识分子中间开始的。因此,中国的革命事业离开了知识分子的参加,是断然不能成功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知识分子本身却有许多弱点和缺点。在他们还没有和工农大众的革命斗争打成一片之前,在他们还没有下定决心为工农大众的利益服务并和工农大众紧密结合起来之前,往往具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们的思想往往是空虚的,他们的行动往往是动摇的。因此,中国的广大知识分子虽然在革命中能起某种先锋队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能够将革命进行到底,常常有人中途动摇或妥协,甚至堕落为革命的叛徒或革命的敌人。知识分子的这些弱点和缺点,只有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只有在长期同工农大众结合的实践中,才能逐步得到克服,从而实现自身的思想革命化。因此,知识分子必须实行和工农大众相结合,必须自觉地走和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历史和实践都反复告诉我们,这是知识分子实现自身思想革命化的必由之路。所以,毛泽东认为这是辨别一个知识分子是否革命的“唯一标准”,这是很有道理的,是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毛泽东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自幼生长在农村,曾长期同农民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因而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深厚的感情。他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对他后来能够坚定地同工农大众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工农大众服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他就自觉地利用假日,经常到农村和工厂去考察。1917年冬天,他以满腔的热忱主办了工人夜学,取得了联系工人的初步经验,并同工人阶级建立了最初的感情。“五四”运动前夕,毛泽东在第一次北京之行期间,曾两次访问长辛店,深入到近代产业工人比较集中的机车车辆厂,仔细考察了工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第二次北京之行返回湖南后,尤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更是集中精力从事和领导了湖南的工人运动。在1925年以后,毛泽东又集中精力从事和领导了全国的农民运动。在1927年以后,毛泽东又长期从事和领导革命战争,经常和革命战士们一起生活,共同战斗。正是由于这样,在从事领导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革命战争的过程中,毛泽东长期同工人、农民、革命战士紧密结合在一块儿,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生死与共,所以才和广大的工、农、兵群众,建立了深厚的、亲密的阶级感情。也正是在这种长期的同工农兵群众紧密结合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才逐渐克服了自己原有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终于实现了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实现了自身的思想革命化,即确立起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彻底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上,尽管遇到过无数的艰险和挫折,但毛泽东总是一往无前,毫不动摇地、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革命目标前进,一直把革命进行到底!

后来,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毛泽东曾详细介绍了他自己同工农兵群众结合的过程以及他自己思想感情变化的经验。他说:

在这里,我可以说一说我自己感情变化的经验。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学生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面前做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觉得不像样子。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我可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革命了,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我逐渐熟悉他们,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这时,只是在这时,我才根本地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所教给我的那种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这时,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这就叫做感情起了变化,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446]

历史和实践证明,青年毛泽东自觉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自觉走知识分子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的道路,这是一条促使毛泽东实现自身思想革命化的成功之路。

第四,自觉改造世界观,逐步实现世界观的根本转变。

一个人要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实现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自我改造过程。所有革命者都一样,毛泽东当然也不能例外

我们知道,毛泽东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曾受过各种思想的影响。他信仰过孔孟之道、宋明理学,崇拜过康有为梁启超,追随过孙中山,也受过胡适托尔斯泰的影响,他还信仰过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各种空想社会主义等等。然而,当他把这些人物、思想、主义放在彻底救国救民和根本改造中国与世界这个伟大理想的天平上加以检验之后,如有发现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便立即无情批判,毅然抛弃,彻底清除其对自己的影响,再继续前进探求新的革命真理。毛泽东就是这样,不断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严格的自我审视和剖析,不断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严格的自我清理和批判,这正是一个严肃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对自己、对人民、对国家高度负责的高贵政治品格。正是这种严肃的高贵政治品格,才促使毛泽东在经过一条崎岖艰难的探索道路之后,终于在1920年实现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从而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关于这种自觉改造思想的过程,毛泽东自己也曾经反复说过多次。他说:

我是在农村生长出来的孩子,小时也上过私塾,读过孔孟的书,也信过神,母亲生病也去求过神佛保佑哩!旧社会的东西对我都产生过影响。有段时间受到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的影响,觉得改良派也不错,想向资本主义找出路,走西方富国强兵的路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列主义传入中国,我才逐步接受了马列主义。

他还强调说:

哪有什么生而知之的圣人呀?我也是逐步认识社会,走上革命道路的,最重要的是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哩![447]

在1957年2月,毛泽东又说:

拿我们这些人来说,很多人每年都有一些进步,也就是说每年都在改造。我这个人从前就有过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后来才接受的。……而且今后还要继续学习,才能再有一些进步,否则就要落后了。[448]

尤其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关于文艺工作者要改造世界观的讲话,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说:“要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449]非有十年八年的长时间不可。但是时间无论怎样长,我们却必须解决它,必须明确地彻底地解决它。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450]而如果不“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阶级立场和思想感情“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451]

这些话当然是毛泽东向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而实际上也正是他自己改造世界观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正是由于毛泽东坚持自觉地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所以终于在1920年完成了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转变,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是青年毛泽东再一个显著的特点和优点。

正是由于青年毛泽东具有以上四个显著的特点和优点,所以毛泽东才能够找到彻底救国救民的马列主义真理,才能够找到根本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也因而才能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历史和实践向人们确凿地证明,毛泽东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所走过的道路,确确实实是一条正确的和成功的走向真理之路,也确确实实是一条正确的和成功的人生道路。因此,它确实值得我们后来者研究、借鉴和学习。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4卷,1991年6月第2版,第1471页。

[2]韶,虞舜时乐名。《书·益稷》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乐曲一终为一成,九成就是九章、九阕。

[3]八景的全名是:韶峰耸翠、凤仪亭址、仙女茅庵、胭脂古井、石屋清风、顿石成门、塔岭晴霞和石壁清泉。

[4]《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5页。

[5]《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第334页。

[6]《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5—6页。

[7]在韶山毛泽东的故居里,现在还保存着那把牛篦子。

[8]文正兴(1953—1920),字勃生,号玉端。《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288页。

[9]文正莹(1859—1920),号玉钦。《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288页。

[10]瘰疬:淋巴结结核的中医名称,是由于结核杆菌侵犯淋巴结所致。

[11]《祭母文》写于1919年10月8日,全文载《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10—411页。

[12]《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11页。

[13]即去世后头7天。

[14]转引自李湘文编著的《毛泽东家世》,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28—29页。

[15]据毛泽连的回忆,1973年2月。

[16]《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第129页。

[17]斯诺注:毛在他的解说里幽默地使用这些政治名词,一边追述这些事情,一边大笑。

[18]《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7—8页。

[19]《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7—8页。

[20]《毛泽东同志八十五诞辰纪念文选》,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第1版,第270页。

[21]容闳:《西学东渐记》。

[22]哥老会,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破产手工业者组织的一种秘密团体。他们曾经运用这种团体谋求在社会生活中互相援助,并在一定时期中发动斗争,来反抗压迫他们的地主、官僚和官府。

[23]《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12—13页。

[24]《湖南省城乱事余记》,见《东方杂志》1910年5月第5期。

[25]《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11、12页。

[26]《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13页。

[27]毛泽东1964年8月18日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的谈话。

[28]相传为南宋王应麟(朱熹的弟子)编纂,后来明清两代有所增补。

[29]《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6页。

[30]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初的文学家、书法家。其书法刚劲险厉,自成一家,是著名的“欧体”,对后世的书法影响很大。

[31]钱南园(1740—1795),又名钱沣,字东注,云南昆明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32]怀素(725—785),字藏真,本姓钱,湖南长沙人。唐代著名书法家,以善狂草出名。他的狂草继承张旭,而又有所发展。张旭和怀素的狂草,对后世的草书影响很大,所谓“癫张醉素”。

[33]1960年4月《韶山老人座谈会纪要》,转引自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第11页。

[34]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江苏昆山人,当时人称他为亭林先生。他是明清之际著名的爱国主义学者和思想家。曾起兵抗清,学问渊博,《日知录》是他的主要著作,他反对空谈理论,倡导“经世致用”。

[35]《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11页。

[36]《毛泽东与湘潭》,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第87页。

[37]1960年4月《韶山老人座谈会纪要》,转引自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第11页。

[38]《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8—9页。

[39]《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10页。

[4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457页。

[41]毛宇居(1881—1964),亦作蕊珠、禹居,湖南省韶山市韶山乡韶源村人,毛泽东的族兄及私塾老师。1915年参加过护国战争。大革命时期曾参加韶山农民运动。抗日战争时期曾协助韶山党组织照顾毛泽东的侄儿毛楚雄。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42]毛泽东写的这张还书便条,原无年份。据文咏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回忆,是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回家过春节时所写,当时是“民国四年”,即1915年。所署“正月十一”系农历,公历为2月24日。

[43]咏昌(1884—1961),即文咏昌,名胤昌,又写作润昌、运昌,湖南湘乡唐家(今属湖南省韶山市大坪乡)人,毛泽东的表兄。早年毕业于湘乡县立师范,在乡任小学教师。大革命时期曾参加农民运动,任湘乡县凤音乡农民协会秘书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44]《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9页。

[45]引文见《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13页。

[46]《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13页。

[47]李德深是李潄清的孙子,李耿侯的长子。

[48]《毛泽东致韶山亲友书信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60页。

[49]这是唐朝诗人孟郊《游子吟》里的两句诗。

[50]现行的人民币,当时兑旧币时1元抵1万元。

[51]毛顺生发现后,立即将此诗交给了文家。新中国成立后,文咏昌将此诗和有关毛泽东的其他一些文物,一并献给了人民政府。

[52]西乡隆盛的原诗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西乡隆盛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活动家。这首诗是他青年时期写的。

[53]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24页。

[54]据萧三在《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一书第24页里说,这两个人一个是萧三自己,另一个是国文教员的儿子。

[55]《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14—15页。

[56]《了凡纲鉴》,即《袁了凡纲鉴》,是明朝袁了凡仿照朱熹的《通鉴纲目》体编写的一部简明通史。袁了凡,名黄,字坤仪,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等职。

[57]《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14—16页。

[58]《毛泽东与湘潭》,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第256页。

[59]《毛泽东与湘潭》,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第176页。

[60]萧三(1896—1983),原名植蕃,字子暲,派名克森,排行第三,是湖南省湘乡县萧家冲人。他和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小学堂及湖南第一师范都是同学,参加革命后他们的关系也始终都很密切。萧三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著名诗人和国际活动家。他是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位研究毛泽东生平的专家。

[61]《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26页。

[62]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人民出版社1949年3月版。

[63]《新民丛报》由梁启超主编。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初期曾连载《新民说》,广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和政治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曾产生较大影响。1903年后,因坚持立宪保皇,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而受到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批判。1907年停刊,共出96期,有汇编本。毛泽东借阅的当是汇编本。

[64]《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15页。

[65]《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16页。

[66]汪澍白:《毛泽东早年心路历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第51页。

[67]《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载《总理全集》第1卷,第1054页。

[68]《本会总记》,载《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647页。

[69]《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17—18页。

[70]记者,即毛泽东自己。

[71]《本会总记》,载《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647页。

[72]《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19页。

[73]《斯大林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9月第1版,第19页。

[74]《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351页。

[75]《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363页。赵浦珠,湖南湘乡人。辛亥革命爆发后,曾和毛泽东在湖南新军中一起当过兵。

[76]不是《湘江日报》,而是《湘汉新闻》。这是毛泽东记忆有误,或斯诺记录有误。

[77]《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0—21页。

[78]谭延闿(1880—1930),字祖庵,湖南茶陵人,清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原主张君主立宪,后又以地主官僚代表的身份,投机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湖南在焦达峰、陈作新领导下建立起新政府,谭延闿曾在这个新政府中任民政部长。不久,谭延闿收买了原新军第五十标二营管带(相当于营长)梅馨,发动政变杀害了焦达峰和陈作新,自己当了都督。

[79]《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1页。

[80]屈原《离骚》里的诗句。

[81]《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1—22页。

[82]《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3页。

[83]商鞅(约前395—前338),姓公孙,名鞅,战国时卫国人,亦称卫鞅。曾向秦孝公进献富国强兵之策,先后两次主持变法,使秦国富强。后因战功封于商(今陕西省商州东南),号商君,故称商鞅。据《史记》载:商鞅变法,恐民不信,乃于国都南门立三丈之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赐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又下令,能徙者赐五十金。后有一人徙之,即赐五十金,以示不欺。于是颁布新法,令行于民。

[84]《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1—2页。

[85]柳潜,字钧湄,湘阴人,前清秀才。

[86]《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3页。

[87]《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277页。

[88]《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4页。

[89]1974年5月《周世钊同志在韶山召开的老人座谈会上的谈话纪要》,《青年毛泽东》(修订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56页。

[90]严复(1853—1921),福建闽侯人。曾在英国海军学校留学。1894年甲午战争后,主张君主立宪、维新变法。曾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穆勒的《名学》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书,传播了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是我国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

[91]《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4页。

[92]转引自周世钊:《毛主席青年时期的几个故事》,载《新苗》1958年第9期。

[93]《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5页。

[94]周世钊:《第一师范时代的毛主席》,载《新观察》第2卷第2期。

[95]《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5页。

[96]《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6页。

[97]《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13—14页。

[98]李锐:《早年毛泽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42—44页。

[99]转引自李锐:《早年毛泽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45—46页。

[100]转引自李沛诚:《杨昌济教育思想简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1月第1版,第56页。

[101]转引自李锐:《早年毛泽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47页。

[102]《徐特立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

[103]“淌得很”,意思是说本来懂得很少,却偏要装出懂得很多的样子。淌,这里有“荡”的意思,指的是水在桶里晃得咣当咣当地响。

[104]《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98—99页。

[105]黎锦熙先生1915年4月至8月的有关日记,详见后面“人有善,虽千里吾求之”一节。

[106]学监与学监主任的职责,是管理教务工作。

[107]《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6页。

[108]《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587页。

[109]转引自戴柏汉主编:《青年毛泽东与他的湘籍师友》,湖南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83页。

[110]《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389页。

[111]转引自戴柏汉主编:《青年毛泽东与他的湘籍师友》,湖南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22页。

[112]转引自《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636页。

[113]章士钊:《杨怀中别传》(未刊稿),1963年2月18日。

[114]罗章龙:《回忆新民学会——由湖南到北京》,载《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500页。

[115]斯诺注:指新民学会。

[116]《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8—29页。

[117]《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8页。

[118]《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5页。

[119]《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24页。

[120]从行文看,此处前面似应有开列的经、史、子、集的77种书目,但现存手稿缺。

[121]《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37页。

[12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533—534页。

[123]周世钊:《毛主席青年时期的几个故事》,载《新苗》1958年第10期。

[124]《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69页。黑着重点为原文所有。

[125]《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200—202页。

[126]《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591页。

[127]囊萤:晋朝人车胤,家贫好学,没有灯油,他就在夏天晚上借着萤光读书。

[128]映雪:晋朝人孙康,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他就在冬天晚上借着雪光读书。

[129]踔(chuō)厉:形容精神振奋,意气风发。《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53页。

[130]《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33页。

[131]《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16页。

[132]《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67页。

[133]朱子,即朱熹。语见《朱子语类》卷八。原文为:“人多言为事所夺,有妨讲学,此为‘不能使船者嫌溪曲’者也。”

[134]语意见《诗经·小雅·伐木》。原文为:“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135]《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30—31页。

[136]《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7页。

[137]斯诺注:“半壁见海日”是李白的一首名诗中的一句。

[138]《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5—26页。

[139]弗·梅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8页。

[140]《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601页。

[141]原件此字残缺,左边为“石”,疑为“砭”或“砆”。

[142]《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82—83页。

[143]《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28页。

[144]杨开智:《粪土当年万户侯——毛主席青年时期革命实践的片断》,载《文汇报》1977年9月7日。

[145]以上日记转引自《党的文献》1995年第4期,第54—55页。

[146]《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63页。

[147]《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13页。

[148]《徐特立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

[149]熊瑾玎:《革命老人徐特立》,工人出版社1960年9月版,第26页。

[150]《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204页。

[151]周世钊:《毛主席青年时期刻苦学习的几个故事》,《中国青年》1961年第19、20期合刊。

[152]谭其骧:《学者、才子、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好干部》,载《吴晗纪念文集》,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153]《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9月第1版,第220页。

[154]《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32页。

[155]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第60页。

[156]周世钊:《毛泽东青年时期刻苦学习的几个故事》,《中国青年》1961年第19、20期合刊。

[157]“日俄协约”,是指1916年7月日俄再次签订的关于瓜分我国满蒙权益的协约。

[158]大隈阁,指日本大隈重信于1914年再任首相时第二次组织的内阁。该内阁曾胁迫袁世凯接受旨在吞并中国的“二十一条”。

[159]《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51—52页。

[160]周世钊:《毛主席青年时期刻苦学习的几个故事》,《中国青年》1961年第19、20期合刊。

[161]毛泽东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的信,载《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86页。

[16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11—112页。

[16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27页。

[164]毛泽东1915年9月6日致萧子升的信,载《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22页。

[165]《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587页。

[166]西康,旧省名。包括现在的四川西部及西藏自治区东部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撤销该省建制。

[167]打箭炉,今四川康定。

[168]《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7页。

[169]《毛泽东和我曾是“乞丐”》写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昆仑出版社于1989年6月翻译出版,并改名为《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全书约15万字。

[170]陈首涛:《毛泽东三访夏默庵》,载《湖南党史通讯》1987年第1期。

[171]安化县党史办公室:《毛泽东同志两次到安化的情况概述》,载《益阳党史通讯》1983年第1期。

[172]毛泽东的同班同学田士清于1964年回忆1951年毛泽东的谈话。转引自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第43页。

[173]周世钊:《第一师范时代的毛主席》,载《新观察》1951年第2卷第2期。

[174]萧瑜:《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昆仑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133页。

[175]陈绍休(1892—1921),即陈赞周,湖南浏阳人。第一师范学生,新民学会会员,1920年5月赴法国勤工俭学,次年在巴黎病逝。

[176]据萧三回忆,这次“游学”是在1916年暑假期间。详情见萧三著《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48—49页。

[177]《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67、70页。

[178]见张昆弟1917年8月23日的日记。

[179]《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9页。

[180]见《新体育》1969年第3期。

[181]见《体育报》1978年12月20日第1版。

[182]《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638—639页。

[183]这段话,是毛泽东对《沁园春·长沙》词中“到中流击水”一句的解释。这是毛泽东1958年在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中所作的书眉批语。

[184]《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95—96页。

[185]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是著名的夏季休养地。

[186]《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92页。

[187]见《人民日报》1966年7月16日。

[188]1957年9月5日毛泽东横渡长江时的谈话。

[189]《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637—638页。

[190]转引自李锐:《早年毛泽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78页。

[191]《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638—639页。

[192]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47页。

[193]颜子,即颜渊(前521—前490),名回,字子渊,春秋末鲁国人。孔子最赞赏的学生,好学有德,但身体很弱,29岁白头,32岁就死了。

[194]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195]王勃(648—675),字子安,唐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人。文学家,是“初唐四杰”之一。所写《滕王阁序》,脍炙人口。后往交趾探父,因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时方28岁。

[196]卢照邻(约635—689),即卢升之,号幽忧子。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文学家,也是“初唐四杰”之一。后为风痹症所苦,投颍水而死。

[197]《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59—60页。

[198]罗斯福,指西奥多·罗斯福,1901年曾任美国总统。其人体格强健,爱好运动。卸任总统后,曾到非洲东部探险。孙棠,据日本《体育大辞典》载:Sando是德国铁路哑铃操的普及者,常做巡回表演。嘉纳(1860—1938),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讲道馆馆长。曾将日本“柔术”改良为“柔道”,并担任过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委员。

[199]《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60页。

[200]“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字是二十八画。

[201]:音涅,疲弱的样子。(www.xing528.com)

[202]以下引文均见《体育之研究》,载《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65—78页。

[203]引文中的着重号,是原文就有的。下同。

[204]“金”是兵器,“革”是盔甲,“任金革”就是当兵。这两句的大意是说北方的健儿为保卫国家当兵,勇敢不怕死。

[205]凉州,指今甘肃武威一带。

[206]颜习斋(1635—1704),名元,字易直,别号习斋,河北博野人。清初思想家、教育家。他研究学问主张实践,勤劳动,忍嗜欲,苦筋骨,习六艺,讲世务,以备天下国家之用,并兼长武术。

[207]李刚主(1659—1733),名塨,号恕谷,河北蠡县人。少时从学于颜元,后发挥颜氏学说,世称“颜李之学”。他通五经六艺,主张学问要结合实用。

[208]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清兵南下,曾起兵反清复明,兵败后周游四方,心存光复。后来埋头读书著述,讲经世致用,有民主思想,为清初学术大师之一。

[209]邪苏,即耶稣。因改革犹太教,被钉死于十字架。

[210]摩诃末,即伊斯兰教的创始者穆罕默德。

[211]伍秩庸,即伍廷芳(1842—1922),字文爵,广东新会人。早年留学美国,历任驻美国、秘鲁、墨西哥、古巴等国公使。辛亥革命后,任外交、司法等部部长。

[212]王湘绮,即王闿运(1833—1916),湖南湘潭人,近代学者,文学家。曾讲学于四川、湖南、江西等地,清末授翰林院检讨;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

[213]罢,就是疲。

[214]见《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为“力拔山兮气盖世”。

[215]楼兰,是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其国王与匈奴勾结,多次截杀汉朝使者,屡犯汉境。傅介子自请往击楼兰,说不斩楼兰王誓不回来,后来果然带了楼兰王的首级回到汉朝。

[216]相传夏禹一心治水,在外八年,手足都生了老茧,三次路过自己家门都顾不得进去。

[217]曾文正,即曾国藩。

[218]“十荡十决”,指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被刘邦重重包围,只剩百十骑,他十次冲入汉兵阵地,都突破缺口,冲了出来这件事。

[219]“勇贯由基之札”:养由基,春秋时代楚国人,是个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札”是盔甲上的铁片。《左传》上说,养由基箭力之强,能射穿七重甲。

[220]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55页。

[221]《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友会二号纪事录》(1918年上半年),转引自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第68—69页。

[222]转引自李锐:《早年毛泽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95页。

[223]《学友会五月十日纪事录》,载《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111页。

[224]《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111页。

[225]喻恒,号劭勤,湖南平江人;皮文光,湖南沅江人。两人均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当时担任学友会审计员。

[226]《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112页。

[227]即每位普通会员(同学)每年应缴纳的会费。

[228]《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112—113页。

[229]指美国耶鲁大学一批毕业生组织的耶鲁海外传教会(即后来的雅礼会)与湖南士绅合作创办的长沙雅礼大学和湘雅医学专门学校。

[230]《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113—114页。

[231]这在“五四”运动以前还是一件十分难得的新鲜事,因为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开始逐渐流行。

[232]《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94—95页。

[233]《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98页。

[234]《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103—104页。

[235]《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107—108页。

[236]《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11页。

[237]《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11页。

[238]《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9页。

[239]转引自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第64页。

[240]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64页。

[241]转引自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第67页。

[242]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64页。

[243]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70页。

[244]《诗经》中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和“将伯助予”句。

[245]指发出《征友启事》。启事的最后引用《诗经·小雅·伐木》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句。

[246]《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28页。

[247]《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31页。

[248]《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7页。

[249]当时罗章龙在长沙第一联合中学读书。

[250]罗章龙:《回忆新民学会(由湖南到北京)》,载《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498—499页。

[251]《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8—29页。

[252]《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2页。

[253]萧三(子暲)之二兄,即萧子升。

[254]所谓基本会员,就是说新民学会成立时最初的会员是21人。

[255]以上萧三日记引文,均见《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66—167页。

[256]鼎承,即邹彝鼎。

[257]原文系竖排,故称“左”而不称“下”。类似情况不另说明。

[258]《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3—4页。

[259]《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4页。

[260]《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51—52页。

[261]《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59—60页。

[262]《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97页。

[263]《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84—85页。

[264]《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20页。

[265]据《新民学会资料》第603—604页统计,是74人。

[266]《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49页。

[267]《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5页。

[268]《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56、58页。

[269]罗学瓒致祖父、叔祖父的信,1918年10月16日。

[270]《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69—70页。

[271]胡适之,即胡适;黎邵西,即黎锦熙。

[272]《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74—475页。

[273]《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76页。

[274]陶毅,即陶斯咏(1896—1931),女,湖南湘潭人。长沙周南女校毕业,新民学会会员。当时在周南女校任事。

[275]湘事,指当时湖南人民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276]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是由向警予、蔡畅等发起,于1919年12月在湖南长沙成立的进步团体。该会负责筹备女子赴法勤工俭学事务,推动了当时湖南的女子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277]《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66—467页。

[278]《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78页。

[279]据萧三1918年3月31日记载:“二兄来坐已久,……又述润之等赴日本求学之计划。”

[280]《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88页。

[281]《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31页。

[282]《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6页。

[283]《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34—35页。

[284]《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33页。

[285]《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40—41页。

[286]于俊道、李捷编:《毛泽东交往录》,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51页。

[287]《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33页。

[288]《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1月28日。

[289]邵飘萍,字振青,浙江金华人。当时是一位有正义感的新闻记者,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24日,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以“宣传赤化”的罪名杀害。

[290]《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33—34页。

[291]《“五四”运动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3月第1版,第291—292页。

[292]《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34、41页。

[293][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12月第1版,第127—128页。

[294]《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55页。

[295]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96]《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67页。

[297]《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75—476页。

[298]《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78页。

[299]转引自汪澍白:《毛泽东早年心路历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第234—235页。

[300]周世钊:《湘江的怒吼》,载《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400页。

[30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699—700页。

[302]邓中夏(1894—1933),湖南宜章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者,著有《中国职工运动简史》。1933年5月在上海被捕,在南京就义。

[303]蒋竹如:《湖南学生的反日驱张斗争》,载《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580—581页。

[304]因法专未能立即执行学联罢课决议,引起各校学生不满,所以夏正猷不久便辞职,改选彭璜为会长,湘雅代表应元岳为副会长。彭璜,字殷柏,湖南湘乡人。新民学会会员,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发起人之一,1922年去世。

[305]湖南《大公报》1919年6月4日。

[306]蒋竹如:《湖南学生的反日驱张斗争》,载《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582页。

[307]香港《文汇报》特稿:《毛主席演讲激励人心——戴香女士忆述半世纪前往事》,1976年9月12日。

[308]转引自周世钊:《湘江的怒吼》,载《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420页。

[309]周世钊:《湘江的怒吼》,载《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408页。

[310]《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336页。

[311]指14—16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空前发展的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是宣扬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打破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的思想解放运动。

[312]《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294—295页。

[313]《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368页。

[314]见《〈湘江评论〉创刊宣言》和《民众的大联合》。

[315]转引自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第102页。

[316]《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595—596页。

[317]《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36页。

[318]萧劲光:《悼任弼时》,载《人民日报》1950年10月31日。

[319]《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04页。

[320]以上三段引文,均见《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08—409页。

[321]唐耀章:《湖南学界驱张运动前后》,载《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596—597页。

[322]转引自李锐:《早年毛泽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264页。

[323]转引自李锐:《早年毛泽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264页。

[324]周世钊:《湘江的怒吼》,载《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423页。

[325]蒋竹如:《湖南学生的反日驱张斗争》,载《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587页。

[326]《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78页。

[327]《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37页。

[328]章士钊当时任广州军政府的秘书长和南北议和的代表。

[329]少年中国学会,由王光祈、李大钊等于1918年6月30日发起,1919年7月1日正式成立。它的宗旨是:“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该会于1925年底停止活动。

[330]黎锦熙:《在峥嵘岁月中的伟大革命实践》,载《光明日报》1977年9月14日。

[331]转引自《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7页。

[3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231页。

[3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237页。

[334]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载《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第21—22页。

[335]转引自《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4页。

[336]《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64页。

[337]《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65—466页。

[338]《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74页。

[339]《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37页。

[340]《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41页。

[341]《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39页。

[342]杨开慧:《六岁到二十八岁》,载《湖南党史通讯》1984年第1期。

[343]张琼:《清水塘畔的亲切教诲》,载上海《文汇报》1977年10月5日。

[344]《湖南党史通讯》1984年第1期。

[345]远行人:指毛泽东。

[346]足疾: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曾患过足疾。

[347]《湖南党史通讯》1984年第1期。

[348]《湖南党史通讯》1984年第1期。

[349]骄杨,指杨开慧。柳,指柳直荀烈士。柳直荀(1898—1932),湖南长沙人,是毛泽东早年的战友。李淑一,是柳直荀烈士的夫人,也是杨开慧的同学。1957年2月,李淑一把她写的纪念柳直荀的一首《菩萨蛮》词寄给毛泽东,毛泽东便写了这首词答她。

[350]李淑一:《毛主席灿如红日光照人间》,《人民日报》1973年12月22日。

[351]《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98—499页。

[352]《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501—502页。

[353]赵运文,又名鸿钧,当时是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斋务兼庶务主任,也是湖南文化教育界的知名人士。

[354]《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535—539页。

[355]这27人中除姜济寰、左学谦两人外,其余均为当时湖南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其中有新民学会会员12人。姜济寰(1879—1935),号咏洪,湖南长沙人。辛亥革命后任长沙县首届知事,后又两度任该县知事。曾参加驱逐张敬尧和支持湖南新文化运动,并被推选为俄罗斯研究会总干事。左学谦(1876—1951),字益斋,湖南长沙人。当时担任湖南商会会长,支持驱逐张敬尧和湖南的新文化运动。

[356]载《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279—297页。

[357]《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279—281页。

[358]《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543—544页。《文化书社敬告买这本书的先生》和《读书会的商榷》这两篇文稿的原件,是夹在该社出售的《新青年》第8卷第1期(1920年9月出版)里,后来被发现的。

[359]《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545—546页。

[360]李维汉:《回忆新民学会》,载《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470页。

[361]易礼容:《毛泽东创办长沙文化书社》,载《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527—528页。

[362]周世钊:《湘江的怒吼》,载《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431—432页。

[363]《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433页。

[364]《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354页。

[365]当时任长沙县知事。

[366]新闻界人士。

[367]《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357—360页。

[368]《湖南之俄罗斯研究会》,载上海《国民日报》1920年9月23日。

[369]萧劲光:《悼弼时》,载《人民日报》1950年10月31日。

[370]此,指创办文化书社。与此同时,即创办文化书社的同时。

[371]萧三:《毛泽东同志在五四时期》,载《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386—387页。

[372]《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437页。

[373]萧述凡,湖南宁乡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湖南团省委书记,1926年病故。

[374]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94页。

[375]《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79页。

[376]罗章龙:《回忆新民学会(由湖南到北京)》,载《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520页。

[377]《湖南建设问题条件商榷》的全文,见后。

[378]《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70页。

[379]1913—1920年间,湖南先后被北洋军阀汤芗铭、傅良佐、张敬尧统治,由此而造成南北军阀在湖南长期进行战争,给湖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380]《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681—683页。

[381]《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84页。

[382]《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37页。

[383]张,指张敬尧。

[384]《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94页。

[385]《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548页。

[386]《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557页。

[387]《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553、554页。

[388]《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91页。

[389]《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92页。

[390]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81页。

[391]湖南《大公报》在10月26日至11月2日连续刊登的《编辑部特别启事》中说:“此次国内外名人来湘讲演,于学术改进、文化宣传,所关甚钜。本报为谋各界快睹起见,特请北京大学哲学士李君济民、北京大学文学士杨君文冕专记杜威、罗素两先生演辞;唐君汉三、金君缄三、毛君泽东分记蔡(元培)、章(太炎)、张(溥泉)、吴(稚晖)诸先生演辞。”

[392]《读新凯先生共产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载《新青年》1922年7月第9卷第6号。

[393]《评中国的基尔特先生》,载《先驱》1922年2月5日第3号。

[394]《萧旭东给毛泽东的信》,载《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37页。

[395]《李维汉给毛泽东的信》,载《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43页。

[396]李维汉:《回忆新民学会》,见《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478—479页。

[397]蔡畅:《回忆新民学会会员的活动》,见《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570页。

[398]迪克推多,即“独裁”“专政”一词的音译。

[399]《蔡和森给毛泽东的信》,见《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29—130页。

[400]《蔡和森给毛泽东的信》,见《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30、131页。

[401]《蔡和森给毛泽东的信》,见《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33页。

[402]《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蔡和森致陈独秀),见《新青年》第9卷第4期。

[403]刘昂:《回忆五四前后的向警予同志》,见《五四运动回忆录》上,第498页。

[404]《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47—148页。

[405]《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48—149页。

[406]《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49—150页。

[407]《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50页。

[408]《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52页。

[409]李维汉:《回忆新民学会》,见《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480—481页。

[410]《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53页。

[411]《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53页。

[412]《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53—154页。

[413]《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54—155页。

[414]《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59页。

[415]《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59—161页。

[416]《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61—162页。

[417]《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62页。

[418]《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269页。

[419]《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62—163页。

[420]《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63页。

[421]社会政策:是19世纪70年代德国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社会改良主义,后流行于欧美以及日本,20世纪初传入中国。社会政策的提倡者主张阶级调和,由国家或其他社会力量制订劳动法规,实行社会保险,成立工人组织,兴办福利、救济事业等等,来维护资本主义经济。

[422]社会民主主义:指20世纪初期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它反对无产阶级实行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无产阶级走议会道路,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和阶级调和。“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也曾有极少数人宣传过这种主义。

[423]罗素的主义: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早年加入英国费边社和英国工党,后又信仰过基尔特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后,曾到俄国考察。1920年至1921曾来中国讲学,先后在北京、长沙等地演说。在这些演说中,他表示相信“共产主义是一种好学说”,但主张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来实行”,不赞成“阶级战争”和“平民专制”,他认为中国首要的事情是兴办教育和发展实业。所以,毛泽东在这里把罗素的主义称为“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罗素的主张在当时中国的学术思想界有相当影响。

[424]无政府主义:是19世纪中叶出现于欧洲的一种小资产阶级思潮。它否认任何国家和政权,否认任何权力和权威,鼓吹绝对自由、极端民主,主张建立一个“无命令、无权力、无服从、无制裁”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五四”运动前后,这种思潮在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工人中曾经有过较大的影响。

[425]《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188、200页。

[426]《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199页。

[427]邹蕴真:《新民学会成立会和一九二一年新年会议概况》,见《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545页。

[428]《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30—131页。

[429]《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554页。

[430]《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42—43页。

[431]《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23—124页。

[432]当时陈芬任衡阳县委书记兼军委书记;毛泽建任县委妇女委员兼游击队指挥员。他们两人都先后英勇就义。

[433]《人民日报》1981年7月16日。

[434]《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64页。

[435]《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554页。

[436]《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69页。

[437]《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19页。

[438]《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92页。

[439]李达:《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1955年8月2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选编的《“一大”前后》(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440]《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17—18页。

[441]毛泽东:《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302页。

[442]毛泽东:《关于农村调查》,载《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第21—22页。

[443]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载《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第3—4页。

[444]《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72—273页。

[44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559—560页。

[44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51页。

[447]刘斐:《难忘的教诲》,载《人民日报》1979年1月2日。

[448]《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23页。

[449]“这个问题”,是指阶级立场、思想感情和世界观。

[45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57页。

[45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51—85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