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峰县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及发展史

五峰县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及发展史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全县私营工商业,实行批发商业国有化,用社会主义占领批发市场。1955年12月,设立“五峰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办公室”,组织工作队分赴各行业,按照“说服动员、宣传发动,宣讲政策、解除私商顾虑和核实批准营业”等三个步骤进行工作。年底,五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土改结束后,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的要求,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任务。

五峰县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及发展史

1952年10月,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至1956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全面贯彻这条总路线。同时,领导全县人民开展手工业和工商业改造、统购统销等重大政治经济活动。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952年至1953年,为五峰农业互助组快速发展时期,全县临时、常年互助组2692个。1953年3月,县委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方针,纠正急躁冒进倾向,稳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巩固互助组。1955年春,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在取得城关区的石梁司、大湾两个初级合作社试点经验之后,县委以“书记动手,全党办社,集体领导,分工负责”为农村工作方针,集中整顿互助组,巩固提高合作社。按照县委制订的两年合作化运动规划,合作社迅速发展,截至1956年6月,全县建高级合作社217个,入社2.4万余户,占总农户的77%以上。合作化运动,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1955年全县粮食总产比1950年增长49%,首次实现五峰粮食基本自给。

对手工业改造 1953年,全县个体手工业者399户、业主(老板)506人、工人71人,计有流动资金10413元、固定资产47327元,该年总产值166638元;1954年个体手工业312户、业主381人、工人2人,计有流动资金4567元、固定资产37836元、年总产值87140元。1954年,成立县手工业管理科,与县工会相配合,在城关、渔洋关两镇组织手工业个体劳动者协会和基层工会组织。在两镇试办农具、缝纫、制绳、竹业、木业、制线等手工业生产小组和工会小组各6个。

1955年6月,贯彻省委“巩固提高,适当发展,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至年底全县成立合作社(组)11个、109人。1956年,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全面组织各种合作社(组),生产资料折价入股。高级社采取“集体经营,自负盈亏”,低级社实行“分散管理,各负盈亏”,并建管理机构,民主评定技术等级,调整工资结构。至年底,计有铁业、建筑、棕篾、陶器、制作、缝纫、驮运等15个合作社,从业552人,合计资金35.65万元,是1955年的5.9倍,占全县手工业者总数的98%,标志着五峰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www.xing528.com)

对私营工商业改造 1950年春,全县个体工商业358户、资金3.4万元。至1951年秋,增至755户、资金12.35万元,其中,商业518户、8.09万元,国营商业占19.55%,合作商业占8.4%。对私营商业主要采取限制批发商业,逐步发展国营、合作商业。1953年,贯彻“利用、限制、改造”政策,银行大力扶持合作社,对私商只收不贷,税收积极入库,加强市场管理。对全县私营工商业,实行批发商业国有化,用社会主义占领批发市场。该年,全县私商498户,资方700人、工人20人,计有流动资金37517元、固定资产62917元,年总营业额644884元;1954年全县私商375户,资方440人,工人为0,计有流动资金37517元、固定资产39482元,年总营业额203276元,比上年依次分别下降24.69%、38.57%、100%、35.4%、37.25%、68.64%。此后五峰私营商业逐步为国营和合作商业所取代。

1955年12月,设立“五峰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办公室”,组织工作队分赴各行业,按照“说服动员、宣传发动,宣讲政策、解除私商顾虑和核实批准营业”等三个步骤进行工作。至翌年2月底,城关、渔洋关等重点集镇改造完毕。1956年3月底对农村私营工商业改造结束,时渔洋关、城关两镇和6个区,直接过渡为供销合作商业34家,从业40人,占17%,资金7917元;公私合营35家,从业53人,占17.5%,资金4842元;合作商店40家,从业51人,占20%,资金3850元;经营小组68家,从业86人,占34%,资金9372元;经销户23个,从业28人,占11.5%,资金3762元。1956年,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对全县私营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直接过渡、合作商店(组)、经销、代销等多种形式全面改造。年底,五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土改结束后,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的要求,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任务。到1956年底,全县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09个,入社农户2.54万户,占总农户的95.7%;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5个,入社人数552人,占全县手工业总人数的98%;全县私营商业202户,改为公私合营50户,直接过渡为供销合作社3户,组建公私合营商店26家、经代销店等形式19家。经过6年努力,在全县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五峰老区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