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水利事业在清朝的发展

甘肃水利事业在清朝的发展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朝凉州府水利开发在明代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境内有黄羊川坝渠、杂木口涧坝渠、大七渠、金塔寺河坝渠、永昌渠、怀安渠等六大干渠,数十道支渠,灌溉田地百余万亩,为河西各县之首,素有“银武威”之称。水利的发达,使得张掖县人均水地达6.3亩,居河西之首,被时人誉为“金张掖”。清朝肃州的农业灌溉主要取水于疏勒河、红水河等河流。明代肃州之金塔、瓜州、敦煌、玉门等县尚属边外之地,进入清代上述地区水利灌溉也得以开发。

甘肃水利事业在清朝的发展

(一)河西地区

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000 千米。清朝凉州府水利开发在明代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境内有黄羊川坝渠、杂木口涧坝渠、大七渠、金塔寺河坝渠、永昌渠、怀安渠等六大干渠,数十道支渠,灌溉田地百余万亩,为河西各县之首,素有“银武威”之称。乾隆时甘州有大小渠46道,灌溉着44万亩耕地。清末,张掖县属四乡各地,凡可开之田,无不有渠水灌溉。水利的发达,使得张掖县人均水地达6.3亩,居河西之首,被时人誉为“金张掖”。清朝肃州的农业灌溉主要取水于疏勒河、红水河等河流。明代肃州有水浇地22万亩,清代扩大为30万亩。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工程是雍乾之际的红水洞子坝水利工程。明代肃州之金塔、瓜州、敦煌、玉门等县尚属边外之地,进入清代上述地区水利灌溉也得以开发。清初河西总耕地面积约450 万亩,其中水浇地占80%以上。清政府对于水利灌溉有一套管理体系,在县一级一般由知县亲自管理,县以下则有“水老”“农官”“乡老”“总甲”“渠正”“渠长”“管水乡老”“乡约”“牌头”“水利把总”等,其职责是根据各地制定的用水规则,合理分派浇水时间与用水量,调解用水纠纷,疏浚、维修渠道等。

(二)洮河流域的水利开发

洮河流域水利开发主要在狄道州,即今临洮县。乾隆三十六年(1771)时,狄道州共有灌渠6 道,至光绪末年,狄道州有灌渠16 道,灌田300 余顷。此外,新店子新渠西北方向有一旧渠,曰何郑家渠,未列入16 道总渠名中,可灌田2万余亩。

(三)兰州地区的水利开发(www.xing528.com)

清朝兰州水利多为前代所留,其大者如庄浪河渠、阿干河渠、水阜河渠、红泥沟渠、东柳沟渠等。兰州地区的水车早在明代就已出现,有清一代更是广泛使用。水车不仅用来灌溉农田,而且还被大量用来浇灌园地。清朝兰州瓜圃菜园之多,在西北堪称翘楚,且东岗镇、一条城、陈官营等处试种棉花获得成功,这些都是用水较多的作物,水车的使用保证了这些作物的收成,而这些作物的大量栽培和推广又促进了水车的广泛使用,史载光绪时兰州地区共有水车158轮。

(四)庆阳、平凉地区的水利开发

泾河流域是我省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清朝泾河流域水利开发在明代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平凉普济渠,长25 里,溉哈家湾军、张庄民田无数。平凉清水河,引泾水连亘200 里至泾州东,分渠63 道,灌田3000 余顷,同治年间疏而通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