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越江隧道工程纵向排烟工况创新与实践

上海越江隧道工程纵向排烟工况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CO 浓度全过程没有超过225 mg/L;消光系数最大值为0.5,低于规定的0.8,能见度始终满足大于10 m 的要求。消光系数在480 s时已超过0.8,能见度始终不能满足大于10 m 的要求。

上海越江隧道工程纵向排烟工况创新与实践

1.计算工况

本节主要研究取消排烟道,完全纵向排烟时,隧道内温度场、烟气流动、有毒气体浓度分布特性及隧道内能见度等。为了研究在相同火灾规模的情况下,纵向风速对烟气流动的控制效果,以及相同风速下,火灾规模对排烟效果的影响,将三种火灾规模(5 MW,20 MW,50 MW)与三种纵向风速(1.0 m/s,2.0 m/s,3.0 m/s)组合成9种模拟工况,见表4.6。模拟计算每30 s保存一次数据。

表4.6 计算工况表

2.计算结果及分析

参考世界道路协会关于火灾时隧道内温度、能见度和CO 浓度的允许值,并与距离车道面2 m 高度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对隧道内疏散救援环境进行评价。评价指标的允许值见表4.4。

工况1分析:火源上游,2 m 纵截面上没有温度大于80℃的区段,且温度始终低于30℃。CO 浓度全过程没有超过225 mg/L;消光系数(LEC)最大值为0.5,低于规定的0.8,能见度始终满足大于10 m 的要求。对于较小规模的火灾(5 MW),比较低的纵向风速即能控制烟气不向上游蔓延。

工况2分析:火源上游,2 m 纵截面上没有温度大于80℃的区段,且温度始终在20℃附近,温度上升不明显。CO 浓度、消光系数(LEC)的值均非常小,远低于规定的限值,能见度始终满足大于10 m 的要求。对于较小规模的火灾(5 MW),纵向风速提高,使得烟气向下游蔓延,上游疏散救援环境较好。

工况3分析:与工况2相似,火源上游,2 m 纵截面上没有温度大于80℃的区段,且温度始终在20℃附近,温度上升不明显。CO 浓度、消光系数(LEC)的值均非常小,远低于规定的限值,能见度始终满足大于10 m 的要求。对于较小规模的火灾(5 MW),较大的纵向风速使得烟气向下游蔓延,上游疏散救援环境较好。

工况4分析:火源上游,2 m 纵截面上没有温度大于80℃的区段,但远离火源50 m 的范围内,温度均超过318 K(45℃)。当人处于温度超过318K 的环境中,便会出现疼痛,皮肤和呼吸系统受到热损伤,出现一度烧伤。CO 浓度全过程没有超过225 mg/L。消光系数(LEC)在480 s时已超过0.8,能见度始终不能满足大于10 m 的要求。对于中等规模的火灾(20 MW),比较低的纵向风速(1 m/s)不能保证上游的疏散救援环境。

工况5分析:火源上游,2 m 纵截面上没有温度大于80℃的区段,且温度始终低于30℃。CO 浓度全过程没有超过225 mg/L;消光系数(LEC)均低于规定的0.8,能见度始终满足大于10 m 的要求。对于中等规模的火灾(20 MW),纵向风速提高(2.0 m/s),使得烟气向下游蔓延,上游疏散救援环境较好。

工况6分析:与工况5相似,火源上游,2 m 纵截面上没有温度大于80℃的区段,且温度始终在300 K 附近,温度上升不高。CO 浓度、消光系数(LEC)的值均非常小,远低于规定的限值,能见度始终满足大于10 m 的要求。对于中等规模的火灾(20 MW),较大的纵向风速(3 m/s),使得烟气向下游蔓延,上游疏散救援环境较好。

工况7分析:火源上游,2 m 纵截面上与火源相距75 md的范围内,温度大于80℃,靠近火源区域的温度均大于100℃。CO 浓度全过程没有超过225 mg/L;消光系数(LEC)在300 s时已经超过0.8,即不能满足能见度大于10 m 的要求。对于较大规模的火灾(50 MW),比较低的纵向风速不能控制烟气向下游蔓延。

工况8分析:火源上游,2 m 纵截面上没有温度大于80℃的区段,且温度始终上升约20℃。CO 浓度全过程没有超过225 mg/L;消光系数(LEC)均低于规定的0.8,能见度始终满足大于10 m 的要求。对于较大规模的火灾(50 MW),纵向风速提高(2.0 m/s),使得烟气向下游蔓延,上游疏散救援环境较好。

工况9分析:与工况8相似,火源上游,2 m 纵截面上没有温度大于80℃的区段,且温度始终在300 K 附近,温度上升不高。CO 浓度、消光系数(LEC)的值均非常小,远低于规定的限值,能见度始终满足大于10 m 的要求。对于较大规模的火灾(50 MW),较大的纵向风速(3 m/s)使得烟气向下游蔓延,上游疏散救援环境较好。

对于小规模的火灾(5 MW),1 m/s的纵向风度即能够保证上游的疏散救援环境,各个评价指标都小于规定的允许值;但是对于中等规模(20 MW)和较大规模的火灾(50 MW),1 m/s的纵向风速无法控制烟气向下游流动,烟气回流严重,导致上游疏散救援环境无法满足要求,特别是能见度无法满足要求。

各个工况不同时间点(60 s,180 s,300 s,480 s,600 s,780 s,900 s)距离行车路面2 m高度处隧道轴线上温度场沿隧道长度方向的分布规律如图4.30—图4.38所示。有害气体和烟雾浓度的变化曲线类似于温度场。

图4.30 工况1不同时间点2 m 高度处温度沿隧道长度方向的分布图(www.xing528.com)

图4.31 工况2不同时间点2 m 高度处温度沿隧道长度方向的分布图

3.小结

图4.32 工况3不同时间点2 m 高度处温度沿隧道长度方向的分布图

图4.33 工况4不同时间点2 m 高度处温度沿隧道长度方向的分布图

图4.34 工况5不同时间点2 m 高度处温度沿隧道长度方向的分布图

图4.35 工况6不同时间点2 m 高度处温度沿隧道长度方向的分布图

图4.36 工况7不同时间点2 m 高度处温度沿隧道长度方向的分布图

图4.37 工况8不同时间点2 m 高度处温度沿隧道长度方向的分布图

图4.38 工况9不同时间点2 m 高度处温度沿隧道长度方向的分布图

对于小规模的火灾(5 MW),1 m/s的纵向风速即能保证上游的疏散救援环境,火源上游2 m 纵截面上没有温度大于80℃的区段,且温度始终低于30℃,CO 浓度全过程没有超过225 mg/L,消光系数(LEC)最大值为0.5,低于规定的0.8,能见度始终满足大于10 m 的要求,各个评价指标都小于规定的允许值。但是对于中等规模(20 MW)和较大规模的火灾(50 MW),1 m/s的纵向风度无法控制烟气向下游流动,烟气回流严重,导致上游疏散救援环境无法满足要求,特别是能见度无法满足要求;2.0 m/s的纵向风速即能保证上游的疏散救援环境,火源上游2 m 纵截面上没有温度大于80℃的区段,且温度始终上升约20℃,CO浓度全过程没有超过225 mg/L,消光系数(LEC)均低于规定的0.8,能见度始终满足大于10 m 的要求,各个评价指标都小于规定的允许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