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弘扬中国精神:北京科技大学思政课实践取得成果

弘扬中国精神:北京科技大学思政课实践取得成果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中国精神的民族性集中体现为爱国主义,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血脉与无数历史人物的人格风骨是“基础课”开展教学的重要素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二选择。中国精神所蕴含的历史传统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支撑,它展示了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历史来路,也启示与指引了民族发展的去向。

弘扬中国精神:北京科技大学思政课实践取得成果

中国精神包含两大文化表现形式——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且彼此关联渗透。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具体表现为:“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时代精神是每一代人在其生活的时空场域中应对机遇与挑战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具有民族性的特点,民族精神经历时代发展而得以传承与创新。“基础课”教学既要体现对当前国家政策制度的解释与宣传,也要有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弘扬与继承。换句话讲,通过“基础课”教学达成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可以汲取的一项重要教学资源即为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多样化的精神载体(如先进典型、历史事件与场景等)。中国精神的民族性集中体现为爱国主义,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血脉与无数历史人物的人格风骨是“基础课”开展教学的重要素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二选择。除此之外,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气质,张岱年先生将其概括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3]。这一思想体系蕴含着“基础课”所希冀达到的对大学生人格培育的重要指向;是面对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世界,青年人建立文化身份的精神宝库;是青年在特有的身心发展阶段可以用来滋养自己,解决人生的诸多冲突与矛盾,进而超越自己构建内在精神家园的文化依据。因为无论是理想信念的确立、爱国主义的持守与理性爱国的辨识、对人以及人生价值的本质认知、道德人格的挺立、法律意识的构建,这些“基础课”中要探讨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均可以从中华民族的文化谱系中找到所依据和凭借的精神力量与路向指引。中国精神所蕴含的历史传统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支撑,它展示了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历史来路,也启示与指引了民族发展的去向。中国精神的历史文化传统丰富了“基础课”教学体系,同时也彰显了这门关于“价值塑造”与“人生成长”课程人文维度,为教学打开了更宽广的论证视野以及提供了丰厚的可汲取的资源。(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