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雁门郡和马邑的历史|朔城历史

雁门郡和马邑的历史|朔城历史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雁门郡则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边防要郡。三国时的雁门郡共辖7县,其中陶、繁畤、阴馆、楼烦、马邑等5县以上在今朔州市境内。雁门郡地当并州北部,它不仅是并州北部边塞门户,也是三边中枢要塞,历为匈奴、鲜卑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争夺的焦点。雁门山成为曹魏与鲜卑、乌桓对垒的军门。而雁门郡有汉民1.27万户,但鲜卑步度根部居雁门人口为3万户,远远超过当地汉人数量。再一位就是雁门郡太守牵招。

雁门郡和马邑的历史|朔城历史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中原逐鹿,未知鹿死谁手;而“螳螂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后”。40余万匈奴、鲜卑人正在并州集聚,对中原形成潜在的威胁。雁门郡则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边防要郡。三国时的雁门郡共辖7县,其中陶、繁畤、阴馆、楼烦、马邑等5县以上在今朔州市境内。而朔城区境内则有阴馆、楼烦、马邑3县,故可以说,今朔城区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边防要地。

秦汉魏晋之世,中原汉族政权以幽、并、凉为“三边”。三边之中,以幽州居东,凉州居西,而并州居中。雁门郡地当并州北部,它不仅是并州北部边塞门户,也是三边中枢要塞,历为匈奴、鲜卑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争夺的焦点。战国秦汉之世,雁门郡治初设于今右玉县右卫镇;东汉时期,匈奴、鲜卑不断南逼,雁门郡治南徙于今朔州市夏关城;到了三国魏黄初二年(221),雁门郡不断受到鲜卑族的攻击,郡治被迫徙居句注塞(今代县北雁门山)之南广武城。雁门山成为曹魏与鲜卑、乌桓对垒的军门。

其时,南匈奴五部20余万人,群居于今山西中部,鲜卑20余万人群居于今代县一带。另外鲜卑大人轲比能所率数万骑出没于雁门关以北地域。总计当时山西境内南匈奴、鲜卑人口不下50万。据《晋书》卷14《地理志》西晋太康元年(280)的人口统计,并州有5.93万户,当时居住在山西中部之匈奴、鲜卑人口已经超过当时并州汉人数量。而雁门郡有汉民1.27万户,但鲜卑步度根部居雁门人口为3万户,远远超过当地汉人数量。(www.xing528.com)

南匈奴20余万人在曹操分部控制之下,“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终曹魏之世,南匈奴五部基本上与朝廷和平共处,奉藩称臣,只是在嘉平五年(253),雁门、新兴二郡匈奴曾一度叛离曹魏。而新兴崛起的鲜卑诸部则雄心勃勃,企图问鼎中原。

处在三国鼎峙,虎踞龙盘,战火蔓延的时代,处在外族强横、侵掠不已的边防要塞,而能够守土御敌,保境安民,政绩可称著者有并州刺史田豫,他是三国魏第一治边功臣。再一位就是雁门郡太守牵招。终三国之世,由于并州刺史与雁门太守官得其人,因而南匈奴一心为化,忠于魏。乌桓、鲜卑虽不时反叛,均迅速破败,未成大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