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人日常交通工具的三次浪潮:汽车文化

中国人日常交通工具的三次浪潮:汽车文化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70—80年代,千万中国人对自行车的强烈需求,形成了一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强大浪潮,而当时的自行车供不应求。这样,我国自行车的保有量迅猛增加,80年代起成了中国人主要的交通工具。形成了农用汽车在中国的浪潮。汽车正在向中国百姓靠拢。小汽车的浪潮即将到来。

中国人日常交通工具的三次浪潮:汽车文化

(1)第一次浪潮自行车

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自行车还是主要为单位公用,老百姓把它当作“三转一响”的追求目标之一。

20世纪70—80年代,千万中国人对自行车的强烈需求,形成了一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强大浪潮,而当时的自行车供不应求。这样,我国自行车的保有量迅猛增加,80年代起成了中国人主要的交通工具

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

(2)第二次浪潮:摩托车和农用车

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人们开始不满足自行车的低速和近距离,开始对摩托车青睐,逐步形成了我国日常交通工具发展的第二次浪潮——摩托车浪潮。由于当时国家及时组织各方面的力量,也正值军工企业“军转民”的大好时期,大力发展摩托车的生产,其产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上摩托车生产量第一的大国。(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当时我国农村的交通状况是:肩挑、手提和依靠畜力来完成,对机动化的交通工具的需求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浪潮。手扶拖拉机或拖拉机运输的出现,虽然给农村运输带来一定的作用,但是却造成了交通阻塞和交通事故等严重后果。农民需要的是价格低廉、能独立行走的农用汽车,“没有农用汽车,只有汽车农用”的朴实观念被农民接受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农机行业抓住了这一机遇,因地制宜地大量生产廉价的、适用的农用汽车。形成了农用汽车在中国的浪潮。

(3)第三次浪潮:小汽车

20世纪90年代初,以“大发”“长安”为代表的微型厢式汽车改装的微型出租车突然风行全国,北京人将其称为“面的”。在当时很受工薪阶层和中低收入阶层的欢迎,一向与小汽车无缘的中国百姓,一下子体会到了小汽车的优越性。

汽车正在向中国百姓靠拢。2001年国产轿车总销量75.2万辆,经济型轿车的私人消费占到70%以上,北京、深圳每百户家庭拥有轿车的比例分别达到11辆和7辆。轿车进入百姓消费势头之猛令人吃惊。美国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预测,以中国的人均收入每年增长6%,汽车需求弹性为2.6计算,到2015年,中国的家庭和企业每年将购买1 000万辆轿车,这将是一个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大市场。小汽车的浪潮正在酝酿、正在涌起。中国人不会永远骑自行车,不会永远买不起小汽车。小汽车的浪潮即将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