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子诸侯的食俗及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习惯

天子诸侯的食俗及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习惯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晚餐称飧,或称哺食,一般在申时,即下午四点左右吃。综合这三段文字可知,天子诸侯这些上层社会的食制是一日三餐,早上称为朝食,中午和晚上两餐称燕食。在一日三餐中,朝食最为重要。而就一般的文化习惯而言,人们的日常餐制主要是由经济实力、生产需要等要素决定的。总体上看,直到今天,一日三餐食制仍是中国人日常饮食的主流。此外,汉族人的饮料以茶和白酒为主。

天子诸侯的食俗及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习惯

中国家庭的传统是主妇主持中馈,菜品多选用普通原料,制作朴实,不重奢华,以适合家庭成员口味为前提,家常味浓。讲究吃喝的富足人家或达官贵族,则多成一家风格,如“孔府菜”、“谭家菜”等。

从用餐方式看,古人用餐时跪在席上,并采取分餐制。古人用餐称“飨”,此字在甲骨文中是人们跪在席上用餐的形象。他们把煮肉、装肉的鼎放在中央,而每人面前放一块砧板,这块板叫俎。然后用匕把肉从鼎中取出,放在俎上,用刀割着吃。饭在甑中蒸熟后也用匕取出,放入簋,移至席上。酒则贮入罍中,要喝时先注入尊、壶,放在席旁,然后用勺斗斟入爵、觥、觯、杯中饮用。先民吃肉用刀、匕,吃饭则用手抓。西晋以后,生活于北方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进入中原汉族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势也随之有了改变,公元5世纪至6世纪出现的高足坐具有束腰凳、方凳、胡床、椅子,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到了唐代,各种高足坐具已非常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在敦煌唐代壁画《屠房图》中,可以看到站在高桌前屠牲的庖丁像,表明厨房中也不再使用低矮的俎案了。而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桌椅的出现使人们很快地利用它们改变了进餐的方式,众人围坐在一桌,共享一桌饭菜,原来的分餐制逐渐转变为合餐制。

在上古时期,人们采用的是早、晚二餐制。这种餐制是为了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作息制度而形成的。早餐后,人们出发生产,男狩猎,女采集;日落后,人们劳动归来,一起用餐。《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活。”赵岐注:“饔飧,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古人把太阳行至东南方的时间称为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晚餐称飧,或称哺食,一般在申时,即下午四点左右吃。晚餐只是把朝食吃剩下的食物热一热吃掉。大约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有了三餐制。《周礼·膳夫》:“王燕食,则奉膳、赞祭。”郑玄注:“燕食,谓日中与夕食;奉膳,奉朝之余膳。”孔颖达疏:“天子与诸侯相互为三时食,故燕食以为日中与夕,云奉膳奉朝之余膳者,则一牢分为三时,故奉朝之余馂也。”综合这三段文字可知,天子诸侯这些上层社会的食制是一日三餐,早上称为朝食,中午和晚上两餐称燕食。在一日三餐中,朝食最为重要。大约到了汉代,一日三餐的习惯渐渐在民间普及,但在上层社会,特别是皇帝饮食则并非如此,按照当时礼制规定,皇帝的饮食多为一日四餐。而就一般的文化习惯而言,人们的日常餐制主要是由经济实力、生产需要等要素决定的。总体上看,直到今天,一日三餐食制仍是中国人日常饮食的主流。

汉族的传统饮食结构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五谷主食,蔬果为辅食,五畜为益食。自新石器时代始,我国黄河长江流域已进入了农耕社会,由于地理条件、气候等因素的作用,黄河流域以粟、黍、麦、菽为主,长江流域以稻为主。战国以后,在我国北方,小麦经石磨加工为面粉,而成为人们的主食。在我国南方,稻米始终处于主要地位,没有发生过改变。明清时期,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逐渐从海外引入地瓜土豆等农作物,对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山区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我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谷食多、肉食少的食物结构,这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孟子曾主张一般家庭做到“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长期以来,肉食在人们饮食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而在所食动物中,猪肉、禽及禽蛋所占比重较大。在北方,牛羊奶酪占有重要地位;在湖泊较多的南方及沿海地区,水产品所占比重较大。直至今日,虽然我国食物结构有所调整,营养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仍然保持着传统食物结构的基本特点。(www.xing528.com)

此外,汉族人的饮料以茶和白酒为主。人们用茶消暑止喝,提神醒脑,文人更是视之为高雅饮品,所以我国汉族地区广植茶树。茶的品种,以茶型分之,有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之分;以制作工艺分之,有花茶、禁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等;其名品繁多,更是美不胜收,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蒙顶甘露等百余种之多。

汉族人对白酒的感情也是至深至真的,饮酒助兴已成为汉族人生活中最常见的调整情绪的一种方式。饮起酒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有各方面情感和情绪调整,饮酒则可以根据时、地、人、事的不同而起作用,人们饮酒,或成就礼仪,或消愁解闷,或庆功助兴,或饯行游子,或送别友人,可以说,白酒在我国汉族民俗中的婚丧嫁娶、生儿育女及朋友之间的交往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助兴剂。正因如此,汉族地区历代酿酒、饮酒成风,人们大多用粮食酿造出了香型众多、名称美妙的优质白酒。以香型而论,白酒的基本香型有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米香型之分;另外,白酒的特色香型有药香型、豉香型、芝麻香型等类型。就名称和品种而言,人们常用“春”命名酿出的品种众多的白酒,如剑南春、御河春、燕岭春、古贝春、嫩江春、龙泉春、陇南春等。以春名酒,最初是因为人们习惯于冬天酿低度酒,春天来临即可开坛畅饮;后来人们认为酒能给人带来春天般的暖意,使人能充分感受春天带来的快乐,一个春字,言简意赅,可谓妙在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