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烹饪:民间食俗中的饮食象征

中国烹饪:民间食俗中的饮食象征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民间,年夜饭是具有神圣意味的晚餐,它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集中体现出中国食俗的祈福象征。此说是否符合史实,姑且不论,作为一种食俗,它已被民间普遍认同,各地民间对端午节已有了自己的理解,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饮食象征文化。(二)喜庆食俗中的象征喜庆食俗不仅是社会喜庆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对象之一。

中国烹饪:民间食俗中的饮食象征

中国食俗,是中国人民世代传承的饮食生活习惯与传统的积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养料和发人深省的生活智慧,特别是它所蕴涵的象征喻义,具有朴实与生动的本色,充满了野性与活力,并常常成为饮食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

(一)年节食俗中的象征

年节食俗,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一种农业发展历史过程的积淀。人们在农业生产劳动中赋予了节日食俗以丰富多彩的象征语言。在年节食俗中,春节的食俗无疑是一部“重头戏”,除夕年夜饭不仅是美味佳肴的大荟萃,其中还隐喻着吉祥安康之意,是合家团圆幸福的象征。在北方,有条件的人家要做十二道菜,象征一年十二个月。无论南北东西,年夜饭中的鱼是不可少的,它象征着吉庆有余。旧时的贫困人家,如无鲜鱼,则用咸鱼或干鱼。如连咸鱼、干鱼都没有,则以木头刻成鱼形替代。吃年夜饭的意义在于合家团聚,因此,远在天涯的游子都要赶回家中过年,吃上这顿意味深长的年夜饭,如果实在赶不回来,家人要为远在他乡的亲人摆上一只酒杯,一双筷子,以此象征全家团圆之意。在中国民间,年夜饭是具有神圣意味的晚餐,它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集中体现出中国食俗的祈福象征。如浙江绍兴一带吃年夜饭时,无论人多人少,碗筷和座位必凑成十,寓意“十全福寿”,而许多菜肴也被赋予特殊意义而具有象征性,如藕块、荸荠、红枣加糖煮成的食物谓之“藕脯”,谐音“有富”,咸煮花生谓之“长生果”,咸菜豆瓣千张等谓之“八宝菜”,有头有尾的一碗鱼谓之“元宝鱼”,鲞冻肉上放一个不吃的鲞头,谓之“有想头”。在山东胶东一带,年夜饭必食栗子鸡,栗谐音利,鸡谐音吉,故以此菜象征大吉大利,还有吃菜饽饽,菜谐音财,饽谐音勃,吃菜饽饽象征着发财。东北地区的人们过年喜吃饺子,饺子这种食品本身就是“更岁交子”的象征,有的在饺子里放糖,以象征来年生活甜美,有的放些花生,以象征健康长寿,有的放一枚硬币,以象征食之者财运亨通。在江西的广昌一带,人们过年的早上要吃汤圆年糕,以象征“团团圆圆”“年年登高”。鄱阳湖渔区的管驿前村,春节家宴中离不开用鲜活鲶鱼烹制的菜肴,除夕年夜饭之前吃“鲶鱼打糊”(即鲶鱼糊羹),正月初一早点为鲶鱼煮米粉,因为鲶鱼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就是“年年有余”的象征。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历史悠久。民间俗信,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起源于纪念屈原。此说是否符合史实,姑且不论,作为一种食俗,它已被民间普遍认同,各地民间对端午节已有了自己的理解,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饮食象征文化。端午这天,在温州地区,对丈人家、外婆家、干爷、塾师,都需要送粽子和鱼肉等物,叫作“送节”,也叫“望节”,是拜望的意思。在江西一些地方,端午节有吃“五子”的习俗,“五子”者,粽子、包子、鸡子(鸡蛋)、油子(油炸食品)和蒜子,以喻“五子登科”。山东民间认为,端午节这天吃蛋有治腰痛之疗效。而海阳县旧俗,年轻人端午节必携鸡蛋登山,在山顶上吃鸡蛋。总之,各地端午节食俗不尽相同,或为了纪念前贤,或为了祛病强身。人们在吃粽子、鸡蛋、大蒜或饮雄黄酒时,不仅表达了对前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赋予这些食品以禳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月饼,此俗已有千余年。北宋文人苏东坡即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诗;南宋《武林旧事·蒸作从食》有关于月饼制作方法的记载。人们在这一天吃月饼,更多的是取团圆之意。《熙朝乐事》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中秋节食品,除月饼外,各地民间还有一些特色鲜明的节令食品,仅以浙江为例,湖州一带的人们吃莲子、鲜藕以及柿子,象征游子与家人间藕断丝连的亲情和子子孙孙生生不息的宗亲企盼;杭州民间则吃石榴、瓜果,取其种瓜得瓜、多子多福之意。

从食俗角度来看中国民间的“年节”,除了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之外,还有一些节日的时令食品也颇有象征意义。如二月二,据《燕京岁时记》载:“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可见,二月二这天,不仅家家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三月三,古人谓之“上巳”,民间称之“女儿节”。荠菜煮鸡蛋是女儿节中较为典型的食俗,因为人们认为荠菜和鸡蛋都有助产的作用,所以此菜有女子求偶、求育的象征意义。另外,《礼记·月令》注曰:“《诗》‘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但谓简狄以玄鸟至之时,祈于郊禖而生契。”据说,帝喾的次妃简狄是有戎氏的女儿,与别人外出洗澡时看到一枚鸟蛋,简狄吞下去后,怀孕生下了契,契就是商人的始祖。由此可知,荠菜煮蛋的象征意义源于简狄吞卵受孕的典故。四月八日为浴佛节,其节令食品中,值得一提的是结缘豆,《燕京岁时记》载:“四月八日,都人之好善者,取青黄豆数升,宣佛号而拈之,拈毕煮熟,散之市人,谓之‘结缘豆’,预结来世缘也。”至于七月七日食“巧果”,重阳节食“重阳糕”,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且各地民间的节令食品多有不同,可谓不胜枚举。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年节食品中绝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象征含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二)喜庆食俗中的象征

喜庆食俗不仅是社会喜庆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对象之一。喜庆礼俗主要有婚姻生育、生日寿辰、金榜题名、建房造屋、祭谢土神、乔迁之喜等。这些喜庆礼俗都有相应的饮食习俗。从饮食象征文化的角度考察喜庆食俗,不难看出,无论是社会哪个阶层的人,都非常重视喜庆礼仪,由于喜庆食俗中都有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所以人们对食俗不仅很重视,而且对食俗也很讲究。

在喜庆礼俗中,婚姻礼俗最重要。婚姻礼俗的议婚、订婚、纳彩、择期、迎亲和回门等各个环节,都有与之对应的食俗。以山西为例,议婚,就是媒人提亲,媒人登门,主人要备酒留饭,一般设四道或八道菜,象征“四平八稳”之意。订婚之时有吃“订婚饭”的习俗,河津民间订婚,男方要蒸“龙凤糕”,摆上柿子、桂圆、石榴等果品,并称之为“柿子好意吊桂圆,朝天石榴配姻缘”,象征内涵,不言而喻。至纳彩之日,男方要判断女方家长对彩礼是否满意,要看女方家长是否肯喝下未来新婿敬的酒。在迎娶之前,男方要送面粉和肉给女家,面粉叫做“离娘面”,肉叫做“离娘肉”。迎亲之日,女家要在嫁妆的洗脸盆里放上一种叫“珠盘”的面食,状如盘龙,上插纸花,象征“珠联璧合”,女儿出嫁前要吃“翻身饼”,意喻姑娘过门后不受婆家气。婚宴间,新人要喝酒,意喻两人恩爱如胶似漆。洞房之夜,新人的被褥里要放上枣、花生、桂圆和莲子,意喻早生贵子。要吃银丝挂面,以象征千丝万缕情意不断,至回门日,新婿要在岳父岳母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辣椒花椒、鲜姜之类的辛辣之物,旨在一个“乐”(辣)字,除戏耍姑爷外,还有喜庆吉祥之意。

生育食俗也颇具象征色彩,民间有“酸儿辣女”之说。在山西,为生儿子,孕妇除不能吃辣之外,还不能吃兔肉、葡萄、马肉、骡肉、生姜等,因为按迷信的说法,吃兔肉,生下的孩子会成豁嘴;吃葡萄会生怪胎;吃马肉会延长孕期;吃骡肉会断子绝孙;吃生姜,生下的孩子会多指。如此多的禁忌,都源于这些食品的形象特征被人们看成是对孕妇和胎儿不吉的象征。至分娩后,妇婿要先去岳父家报喜,带去煮熟的鸡蛋,如鸡蛋是白皮且单数,则表示生男,如鸡蛋为红皮且双数,则表示生女。鸡蛋的颜色和数量已成为生男生女的象征。婴儿出生后,有让婴儿尝“五味”之俗,即盐、醋、糖、黄连和辣椒等,意喻先品味人间的酸甜苦辣。至婴儿过百日时,家中要蒸制“套颈馍”,这种面食,其状如圆圈,可套于婴儿的脖子上,作为拴牢的象征。(www.xing528.com)

“祝寿”食俗早在商周时期即已有之,当时贺天子寿称“祝嘏”,自唐以后,吃面祝寿,渐成风俗。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皆以吃寿面为祝寿仪节中的重要一环。长长的面条,是“寿星”健康长寿的象征。许多地方有为老人摆设寿宴之俗,寿宴谓之“八仙宴”,基本组合为“八大品碗”,另加寿桃一件,意喻老人长寿如仙。山西临汾办寿筵时,桌中央需放大葱一根,大葱上再放一双筷子,以此来象征“添寿”。

至于“金榜题名”一向被人们视为人生四喜”之一。自隋废九品中正制以来,科举遂兴,至唐,已有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天子亲行殿试,凡中榜者,皆须参加朝廷所设琼林宴,琼者,美玉,以“琼林”命宴之名,象征金榜题名的乃国家栋梁。乡试考中者,州县官吏设“鹿鸣宴”,歌《诗经·小雅·鹿鸣》,表示祝贺。这种“乡饮酒礼”的风俗传到民间,便成了书香门第人家一种特殊的饮食风俗。

建房造屋一向被民间视为家庭兴旺、财源茂盛的重要标志。建造房屋时,亲友工匠前来帮忙,主人备酒食款待,主食一定要有糕。民间有“上梁馍馍压栈糕”之说,因为上梁只是一道工序,压栈乃为竣工庆典,可见糕有“高”的谐音,其地位便远在白面馍馍之上。居民迁居新舍,主食少不了糕点,俗语说:“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九遭。”遇大事,必吃糕。

(三)行业食俗中的象征

行业食俗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间食俗的一个类型。在社会分工与行业出现以前,行业食俗是不存在的。行业食俗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重时序、重祈禳、重师制、重禁忌的独特个性。行业食俗主要包括农业、渔业商业手工业方面的食俗。

农业食俗与农村食俗是两个联系密切,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从历史发展看,农村食俗是中国食俗的主体,而作为一个行业的农业,其食俗又有别于农村的一般食俗,与季节和时序密切相关。旧时农民大都按农忙、农闲来安排饮食,农忙时一日三餐,甚至在三餐之外再加上一餐;农闲时一日两餐。农忙时吃干的,并有荤腥;农闲时喝稀的,多为素食。由此可见,农业食俗的特点比较集中于农忙季节。当然,农业食俗不仅在不同的节令不同,同一节令不同地域的农业食俗也不同。南方的浙江,插秧第一天称为“开秧门”。旧时,这是一年农事的开端,主人要像办喜事一样,以鱼肉款待插秧人员,特别要烧一条黄鱼,以此象征兴旺发达。

渔业食俗集中表现在渔船制造、新船下水、出海捕鱼之前、海上作业等几个场面中。在江苏海州湾,新船下水后,渔船主人一定要置酒席款待全体造船工人,并在酒席间敬请木匠大师傅为船命名。如造船过程中船主人经常做菜汤给船匠吃,大师傅因反感成怨会给这条船起名为“汤瓢”;如船主人常以小乌盆装菜上桌,大师傅则起船名为“小乌盆”;其他如大椒酱、烂切面、小苏瓜、大山芋等船名,也都是这样产生的。船一旦命了名,便终身不变。船主人即使不满意,也不能违规犯忌。所以从船名上就可看出船匠造船过程中的伙食状况。

(四)少数民族食俗中的象征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居住的地区不同,饮食习俗中所体现出的象征意义与内涵便有着明显的差异。五色糯米饭布依族壮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风味小吃。因糯米饭一般呈黑、红、黄、白、紫五种色彩而得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广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壮族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五色糯米饭五彩缤纷,鲜艳诱人。天然色素对人体有益无害,各有清香,别有风味。五色糯米饭色、香、味俱佳,还有滋补、健身医疗美容等作用。搭配五花粉蒸肉味道更是不可言喻。春节时壮族人则有两种特殊食品:团结圆和壮粽。团结圆是用猪肉泥加上豆腐、鱼、虾等及调味品搅成馅料,做成丸子,油炸而成,其外形似元宵,因象征团圆和美,故称为团结圆,当地俗语道:“过年不吃团结圆,喝酒嚼肉也不甜。”可见在当地人心目中,团结圆的象征意义很重要。在广西宁明县,春节时做的壮粽足有八仙桌大,以芭蕉叶包成,内放一条剔去骨头的腌猪腿,泡入水缸,盖严缸口,连煮七天七夜,粽子方熟。春节时,壮家人抬着大粽子游街祭祖。然后同族人分食之,以象征大家同心同德、和睦亲密。“三月三,吃乌饭。”民间流传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领畲民与敌兵交战时,敌人常来抢米饭,雷万兴命畲民用乌饭树叶汁将米饭染黑,敌人怕中毒,不敢问津,畲民便安稳把米饭送上山。第二年三月初三义军一鼓作气,合理突围,大获全胜,后来畲民为纪念胜利,在每年的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采乌饭树叶做乌米饭。后来,人们发现,乌米饭这道美食有补益脾肾,止咳,安神,明目,乌发等功效,做乌米饭的习俗也就流传得更广。满族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一不可有鸡,二不可有蛋,因为鸡谐音“饥”,含饥荒之义,蛋谐音孩子调皮捣蛋。云南藏族除夕家家吃“古突”(类似于饺子),是用牛羊肉、面团及其他佐料制成的。在制古突时,要用四块面团分别包进羊毛、辣椒、瓷块和木炭。每一种东西各有不同的寓意,吃到包羊毛的古突,表示你心地善良;吃到包辣椒的,表示你嘴厉害;吃到包瓷块的,表示你心肠硬;吃到包木炭的,表示你心黑。人们吃后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使节日的气氛更浓。合菜俗称“团年菜”是土家族人过年时,家家必制的民族传统菜。其制作方法是:将萝卜、豆腐、洋芋、白菜、大蒜、猪肉煮成一鼎锅,合家团年吃。“合菜”象征着五谷丰登、全家团聚。合菜由于各种菜肴聚集炖煮一锅,滋味互相渗透,吃起来鲜美可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