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烹饪概论:饮食有节,预防病患

中国烹饪概论:饮食有节,预防病患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关于饮食有节的阐论古来未绝。因祸从口出,故“慎言语”;因病从口入,故“节饮食”。饮食能按时,身体必然没有病患。归纳上述有关饮食有节的阐论,可知这个问题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饮食数量的节制、饮食质量的调节和饮食寒温的调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很多肥胖症和心血管病都是由饮食过量引发的,控制饮食的数量有利于避免这类病症。饮食有节是中国烹饪科学的重要内容,是食治养生这一传统营养观念的主体。

中国烹饪概论:饮食有节,预防病患

中国人关于饮食有节的阐论古来未绝。如《周易》说:“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因祸从口出,故“慎言语”;因病从口入,故“节饮食”。《吕氏春秋·尽数》言:“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饮必小咽,端直无戾。”意思是,但凡饮食,不要吃丰盛肥腻的食物,不要饮浓烈的酒。因为这些都是致病的开端。饮食能按时,身体必然没有病患。大凡饮食的原则,不要过饥过饱,这就是让五脏得到安宁。口里一定要认为所食之味为甘美,使精神谐和,仪容端正,用神气帮助饮食的纳入和运化,使周身百节愉快舒适,都投入受纳水谷精气的活动。饮食必须小口吞咽,姿势要端正笔直,不要暴饮暴食。《管子·内业》言:“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充摄之间,此谓和成。”认为饮食具有如下规律:吃得太多,伤胃而身体不好;吃得太少,令骨枯而血液停滞。吃得不多不少,才可以实现舒和。《抱朴子·极言》言:“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归纳上述有关饮食有节的阐论,可知这个问题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饮食数量的节制、饮食质量的调节和饮食寒温的调节。

饮食数量的调节,就是指摄取的饮食数量要符合人体的需要量,不能过饥过饱,不能暴饮暴食,否则,不仅消化不良,还会使气血流通失常,引起多种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很多肥胖症和心血管病都是由饮食过量引发的,控制饮食的数量有利于避免这类病症。

饮食质量的调节,是指食物种类的搭配要合理,不能有过分的偏好,否则也会引起身体不适乃至疾病。古今医学理论研究都共同验证了调节饮食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应该重视各种烹饪原料的合理配伍,重视粗粮与细粮、蔬菜与肉食的科学配餐。(www.xing528.com)

饮食的寒温调节,就是指食物四性(即寒、凉、温、热)的调节、食物四性与四时之变的对应调节与食物自身温度的调节。强调不能过量食用单一食性食物,食用的食物,其食性不能违背季节,食物自身的温度不能过冷过热,否则都有可能给食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伤害。

饮食有节是中国烹饪科学的重要内容,是食治养生这一传统营养观念的主体。随着历史的演进与社会的发展,西方营养学进入中国,它与中国传统的食治养生学说形成了相互借鉴和互补的关系,对中国烹饪的科学发展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